李麗娟
摘要:小學高年級階段的科學教育更多的是在為小學生的長久發(fā)展和提升打下基礎。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教師教育水平良莠不齊,教學實際中出現(xiàn)了很多阻礙學科發(fā)展和推動的因素?;诖?,文章展開對小學高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科學;課堂
前言:當前階段的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shù)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同時不利于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與探究意識形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學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提升。學生對于課程的“預熱”有著十分關鍵的作用,能夠為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思考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必備因素,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且有效開展相關的實踐活動。
一、課前導入讓學生開展思考
課前導入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直接決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及學習的效果。教師在進行科學課程的教學時重視導入的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積極的投入到學生的狀態(tài),有效的激發(fā)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大膽的思考,并能踴躍的參與課堂的活動,進而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實現(xiàn)了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例如:在關于“能量傳遞”相關的教學時,教師拿著一個湯匙,請同學親自來觸摸一下感受溫度,接著教師將湯匙的一端放進熱水中,并讓學生猜測湯匙的溫度會怎樣?并讓學生在親自來觸摸一下。同時教師對學生提出:湯匙溫度的變化你們有什么疑問,你們想到了什么?引導學生討論。接著教師對學生提出:剛才提出的疑問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的問題,就是今天要講的熱是怎樣傳遞的。接著教師為學生出示課件把鐵棒黃色的一端放進熱水中,推測一下鐵棒中熱的傳遞方向?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學生說出了:通過自己的接觸,熱是由溫度高的熱水把熱量傳遞給溫度低的鐵棒,再由較熱的一端傳遞給較冷的一端。學生說出后,教師為幫助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火柴棒、蠟燭、鐵絲等物品,為學生設置了教材中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自實驗驗證。
只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夠有效促使學生跟隨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進而開展新知識的學習與探究活動,提升其綜合能力。鑒于此,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合理的教學引導之下,促使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更加深刻、全面。例如,關于液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組織學生們觀察了水的體積變化,我再進行了演示,將氣球皮包口的裝滿水的大試管放進熱水中,讓學生觀察其現(xiàn)象,再將同樣的兩套實驗裝置出示了出來,將其放進了溫度不同的兩個大燒杯中,請兩名學生上臺觀察,并且說一說自己看到了什么,當我提問:“你們能不能從自己所看到的現(xiàn)象中判斷出哪個燒杯的水是熱的呢?”兩名學生陷入了沉思。我便趁機引入了相關的實驗活動:“通過氣球皮的鼓起程度,我們無法判斷這兩杯水的冷熱了,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請各小組之間分工合作展開實驗活動,并且及時做好觀察與記錄。”然后,我為各小組分發(fā)了相關的材料,指導他們展開了實驗活動,并且合理融入了:水遇冷后又會怎樣呢?你們想怎樣做?實驗時我們觀察什么等相關的問題,不斷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同時,我又及時提出了:“除了水,你還知道有哪些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并且為學生們提供了紅茶、牛奶等,讓各小組用同樣的實驗方式進行觀察,并且進行了總結與分析。
二、開展相應實驗優(yōu)化家庭作業(yè)
小學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之中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實驗,在家庭作業(yè)中合理融入實驗操作,進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我在教授“研究輪軸的作用”的教學過程中,便結合本節(jié)課程中的重點知識內(nèi)容,為學生們布置了相關的課后作業(yè):“輪軸的作用有哪一些?”讓學生們在放學回到家之后,通過相關的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具體的實驗活動為:與家人分別觀察輪滑的推拉門,觀察、記錄汽車輪胎的特點,觀察電風扇轉動軸的特征等等。這樣的實驗活動有著較強的趣味性,比較符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與興趣,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也能夠更加直觀的觀察出輪軸的實際作用。
三、開展活動提升預習效果
課前預習是開展整體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學生對新知識形成初步理解與認知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學習新知識有著重要的基礎作用。因此,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結合實驗操作引導學生展開預習,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與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是現(xiàn)階段一種新型的課前預習模式,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布置相關的作業(yè),保證整體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例如,我在進行“能量”教學之前,我會聯(lián)系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預案,為學生們布置了相關的課前預習任務,讓學生們在課前探索了能量產(chǎn)生的條件,引導學生們思考能量是怎樣產(chǎn)生的?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觀察需要什么條件?哪些物體可以轉化成能量?這樣的問題形式能夠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方式,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然后,我還要求學生們在課前實驗活動當中探索光能與能量的秘密,結合課本教材中的實驗,思考其中的實驗方式、步驟、要求等,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實驗演示,并且及時做好記錄與觀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引導學生們結合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實驗總結進行了分享,有的學生提出了光能是由太陽照射產(chǎn)生的,會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改變,有的學生提出了水能是一種自然能,它是由大自然饋贈產(chǎn)生的等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多方面進行思考,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學習能力,在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理解程度的同時,有效推動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提升。,在小學高年級科學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相應的科學知識,還應當注重在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針對目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狀及時做出調(diào)整,提高科學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和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榮占.小學高年級科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贏未來,2020(4):41.
[2]石云.小學高年級科學課自主探究教學現(xiàn)狀及應對措施[J].速讀(上旬),202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