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娟娟
摘要: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英語課程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進行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同時,為培養(yǎng)出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在知識、能力和品格方面均衡發(fā)展的復合型人才,教師需要打破學科界限,進行跨學科教學。使之形成新時代語言學習者必需的基本英語素養(yǎng)。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學科學習,綜合運用,復合型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一、引言
人力資源和科學技術才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最有力武器,這也使得各國把教育放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上。而培養(yǎng)新型創(chuàng)新人才,關鍵是發(fā)展國民的核心能力、核心素養(yǎng)。國民素質決定國家競爭力,國民的核心素養(yǎng)決定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地位。[1]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個國際組織都對核心素養(yǎng)開展了研究。核心素養(yǎng)影響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對教育政策制訂、教學方法變革、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及教育實踐等都產(chǎn)生了沖擊。
二、概念的界定
杜惠潔、舒爾茨認為:跨學科教學是以一個學科為中心,在這個學科中選擇一個中心題目,圍繞這個中心題目,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展開對所指向的共同題目進行加工和設計教學[2] ??鐚W科教學不是學科之間簡單的內容綜合,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以某一學科為中心,整合各學科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學資源,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理解而進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三、提升英語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必要性
(一)課程標準的要求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綱領性文件的方式規(guī)定著本課程領域所要達到的基本培養(yǎng)目標,體現(xiàn)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規(guī)定著教學實踐和操作的基本要求。它的總目標強調:“要加強學科的綜合性,提倡和追求不同學科之間的彼此關聯(lián),互相補充。”[3]
(二)教材的要求
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英語教材在選材上注重時代氣息,信息量大,融入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方面的知識,不僅能夠滿足給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它已經(jīng)超越了單一的語言學習目標。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英語教材的編寫充分體現(xiàn)了跨學科的理念,它以英語學科知識為出發(fā)點,通過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認知。
(三)高考的要求
高考英語試題對高中英語教學具有極大的導向作用。近幾年的英語高考試題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所有選材都與當代社會生活有關,體裁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題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會現(xiàn)象、文化活動等。
四、提升英語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的策略
(一)拓寬知識面
“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作為一名稱職的英語教師,首先要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知識的積蓄上,不但要閱讀英語知識為主的社會科學方面的書籍和雜志,還要經(jīng)常瀏覽相關網(wǎng)站,及時了解社會在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方面的最新發(fā)展,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yǎng),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筆者在上完NSEFC Book 1 Unit 1的“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后,曾有學生提問:在中國,東風表示希望,是春天的象征。為什么在英國,表示希望和春天象征的卻變成了西風?這個問題涉及了一些地理知識,如果教師能夠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給學生滿意的回答,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從地理、文化等方面進一步了解英國。
(二)跨學科聽課
教師要帶著問題和任務去聽。聽課前,要對所聽內容提前預習,與授課教師交流了解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聽課中,認真做好聽課筆記,主要記錄授課教師如何落實三維目標、如何處理重難點、教學過程中如何銜接以及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聽課后,參加評課活動,學習不同學科處理重難點的方式,借鑒不同學科教師整合教學資源的“高招”和“妙招”;撰寫聽評課反思記錄。學校要給予跨學科聽課制度上的保證。在每學期開學之初制訂學期工作計劃時要安排好跨學科聽課的時間和授課教師,在年度考核中給承擔授課任務的教師給予加分的獎勵,填寫跨學科聽課專用聽課記錄本,建立跨學科聽課的長效機制。
(三)鼓勵在職培訓
新課程“綜合性”“開放性”的理念要求在教師的培訓方面突破傳統(tǒng)模式的局限。對教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最新教育理念培訓的同時,邀請校外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更新教師的知識儲備。鼓勵校內各學科資深教師舉辦學科基礎知識講座。
(四)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
校本課程是指以學校為基地,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基本精神為指導,以滿足學生需要、體現(xiàn)學校辦學特色為目的,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教學活動方式開展的課程開發(fā)活動。因此,一旦教師參與了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肯定會對該教師在其他學科的知識儲備起到促進作用。在編寫的過程中英語教師一方面要保證英語譯文語言地道、簡練、通順、語法正確,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通過參與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優(yōu)化了教師的知識與能力結構,有效提升了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
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采取跨學科教學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可行的。教師應該從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氛圍和教學成果幾個方面積極探索,促進教學能力提高。始終堅持是從一個主題或問題出發(fā),將相關學科的知識集中在一起,采用開放性思維方式。但同時要注意,提升英語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并非要求英語教師成為“全能人物”,而忽略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劉新陽,裴新寧.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zhàn)———歐盟“核心素養(yǎng)”的實施與評價[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75-78.
[2]杜惠潔,舒爾茨德國跨學科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