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聚新水利綜合經營有限公司 劉維
貴州省石阡縣白沙鎮(zhèn)位于貴州省東北部,地處北緯27°28′,東經108°01′。全鎮(zhèn)總面積124.59km2,轄23個行政村,2020年人口28123人。
白沙鎮(zhèn)大巖河發(fā)源于白沙鎮(zhèn)西北的江西坳,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白沙鎮(zhèn),在鎮(zhèn)區(qū)中部匯入石阡河一級支流怎么是“溝”。由于地形條件及其他歷史原因,大巖河兩岸房屋建設存在一種極為少見的情況,村民房屋均齊河岸而建,房屋基礎既是河岸擋墻,甚至有的房屋在河道內搭設立柱作為支撐,房屋有一部分延伸到河里來,村民的出行、停車等全靠在河道上搭建的混凝土板。在1.1公里的河道范圍內,密集分布著50余戶這種情況的房屋。同時,河道右岸道路為分析范圍內居民出行的唯一通道,很多房屋背后靠山,無修建道路的空間。由于以上現(xiàn)狀問題,導致雖年年受災但未能推進河道整治工作。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河岸擋墻就是很多房屋的基礎,開挖河道將影響房屋穩(wěn)定和安全;二是部分河段兩邊均是房屋,拓寬河道的同時必然縮窄現(xiàn)有道路,造成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并在施工開挖時阻斷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施工交通組織無布置空間;三是河道整治須臨時拆除村民自行搭建的混凝土板,很多房屋后面連人行小路都沒有,施工期間村民無法進出房屋。因此,雖然大巖河兩岸經常遭受洪澇災害,但河道治理工作始終未能得到實施。(如圖1)
圖1 石阡縣白沙鎮(zhèn)大巖河兩岸現(xiàn)狀
貴州省石阡縣白沙鎮(zhèn)大巖河兩岸洪災較為頻繁,經調查,每隔1-2年就有洪水滿溢至兩岸造成災害的情況發(fā)生。根據(jù)《貴州省洪水調查資料》記載,石阡縣受災嚴重的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有5次,即1498年、1898年、1960年、1967年和1971年。除以上歷史記錄外,近年來也發(fā)生了較為嚴重的洪澇災害,2014年5月25日,石阡縣降雨量達145.7mm,約為50年一遇暴雨;2014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石阡縣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遭受特大暴雨襲擊,降雨量最高達261mm,小時降雨量高達100mm,約為60年一遇暴雨(如圖2);2020年5月20日,全縣共11個雨量站出現(xiàn)大暴雨,降雨量最高達142.5mm,約為50年一遇暴雨。
圖2 石阡縣白沙鎮(zhèn)大巖河兩岸2020年5月20日受災情況
歷次洪災的發(fā)生,使分析范圍內民房、學校、商店、汽車等被淹沒,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且威脅當?shù)鼐用竦纳踩?。雖然基于其特殊情況一直未開展河道治理工作,但在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防洪工作精神指引下,在水利發(fā)展十四五規(guī)劃“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fā)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的要求下,必須想辦法解決白沙鎮(zhèn)大巖河兩岸洪澇災害問題。因此,對該地塊進行洪澇災害成因分析,對兩岸地形條件、交通條件、水文條件、房屋修建的特殊現(xiàn)狀等進行分析,對可行的治理方案進行優(yōu)缺點對比,提出最為合理的治理方案,有效解決白沙鎮(zhèn)大巖河兩岸洪災問題,是十分必要而有意義的事情。
石阡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北多雨區(qū)邊緣,根據(jù)石阡氣象站歷年資料統(tǒng)計,多年平均降雨量1121mm,其中最大年降水量1571mm(1967年),最小年降水量732.6mm(1989年)。全年大于等于0.1mm雨日164.9天,大于等于25.0mm降水日數(shù)10.4天,大于等于50.0mm降水日數(shù)2.3天。歷年一日最大降雨量為294.6mm(2014年6月4日)。年內降雨分布不均,4~9月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76%左右。2014年5月25日、2014年6月3日~4日、2020年5月20日,暴雨頻率均達到50年一遇以上,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
大巖河匯入田子坪溝處,河流走向見圖3,干流與支流水流流向呈125°對沖,因交角過大,對沖的反推作用導致流速大大下降,相互的阻礙非常明顯,這也是導致大巖河行洪不暢,洪水漫溢的重要原因。
圖3 匯合口對沖阻水、雍水及其解決方案平面示意圖
要解決匯合口的對沖阻水、雍水現(xiàn)象,必須進行改造,擬開挖一段新河道,改變大巖河匯入田子坪溝匯合口,將匯合口下移,使干、支流水流交匯角度變?yōu)?4°,兩股水流平順交匯,可基本解決匯合口阻水、雍水現(xiàn)象(如圖3)。
因地形限制,居民無河道保護意識,過去的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不到位等歷史原因,導致河道左岸房屋的建設極不規(guī)范,許多房屋基礎直接從河道里開始砌筑,房屋基礎既是河道堤岸擋墻,違規(guī)占用河道及其保護范圍現(xiàn)象嚴重。根據(jù)測量地形圖及現(xiàn)場調查,無房屋河段河道寬度基本在6m以上。而有房屋河段,很多位置河道寬度僅有4.8-5.2m,說明當初建設房屋時,占用了部分河道。河道局部被人為縮窄,大大降低了河道過流能力。另外,居民自行搭建的混凝土板,多數(shù)下方有柱進行支撐,立柱位于河道內,也減小了過流斷面,有一定阻水作用。
根據(jù)《貴州省暴雨洪水計算實用手冊》對大巖河設計洪峰流量進行了計算,以現(xiàn)狀河道斷面數(shù)據(jù)為準,采用伯努利公式推算天然河道洪水水面線,設計洪水位加堤頂超高后得設計堤頂高程,將設計堤頂高程與兩岸堤頂高程進行對比,計算對比成果見下圖(堤頂超高簡化取0.5m,未計算波浪爬高和風壅水高度):
由圖4各線對比可以看出,多個河道斷面現(xiàn)狀堤頂高程不滿足計算的設計堤頂高程要求,部分河岸高度甚至矮于洪水水面線,出現(xiàn)洪水漫溢、淹沒兩岸是不可避免的。
圖4 堤頂高程復核成果
因此,要解決分析河段的洪災問題,除解決匯合口對沖問題外,最重要的是增大行洪斷面,要增大行洪斷面,有兩個思路,一是進行河道整治拓寬,二是修建隧道進行分洪。
根據(jù)受災情況,兩岸居民及農田分布情況等分析,本段河道治理需從上游支流匯合口開始,至下游大巖河匯入田子坪溝處,治理河道長度約1.3km。
對匯合口對沖問題,從前面洪災成因分析處可知,新開一小段河道可基本解決,本處不再分析。對于河道行洪能力不足,須進行河道整治的問題,基于本次分析地塊的建筑物、交通等特殊情況和洪災成因分析,提出以下三種對比方案:
方案一:對原有河道進行拓寬。由于拆除房屋的安置及補償成本太高,故本方案靠房屋側河岸保持原狀,河道只往道路一側開挖拓寬,拓寬的部分采用鋼筋混凝土柱加鋼筋混凝土蓋板的形式,形成路下暗涵,加寬部分采用暗涵是為了保障現(xiàn)狀道路寬度,整個河道斷面形成部分為原來的明河、部分河道位于路下的半明渠半暗涵形式。
方案二:將河道整個斷面建設為暗涵,箱涵上部回填整平后,可解決村民房屋前面直接臨河無院壩的問題,也可用于加寬現(xiàn)狀道路,河道加寬不再受道路寬度的限制,河道行洪能力得以加大,居民的交通出行也更加方便。
方案三:新建分洪隧洞,將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的洪水經隧道引至下游田子坪溝,大巖河河道維持現(xiàn)狀不變。隧洞僅在分洪時使用,其余時候水流仍從現(xiàn)狀河道經過,解決洪災問題的同時,不產生河道治理不生態(tài)的問題。
各方案優(yōu)缺點對比分析如下:
方案一優(yōu)點:①有效解決河道加寬導致道路寬度不足的問題;②方案投資略低于方案二、方案三。
方案一缺點:①河道整治需臨時拆除村民在河道上自行搭建的混凝土板,施工期間部分村民將無法跨過河道出門;②施工時道路被開挖,兩岸居民出行的唯一通道中斷,且很多居民房屋前為河道后靠山,無修建臨時通行道路的場地,與外界的交通將被阻斷;③河岸上有電線桿、通信線路,路下有供水、污水管網,均須進行遷改建;④部分河岸擋墻就是很多房屋的基礎,甚至有些房屋立柱直接位于河道內,施工機械難以操作,且極有可能影響房屋的穩(wěn)定和安全;⑤道路側新建河岸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符合河道生態(tài)治理的理念。
方案二優(yōu)點:①箱涵上部可建設成道路,岸邊居民無需搭建混凝土板即可方便出行;②道路變寬,居住和通行條件改善;③河道變成暗涵后,消除了小孩和老人出行、玩耍時掉落河道的可能,更加安全。
方案二缺點:①河道整治需臨時拆除村民在河道上自行搭建的混凝土板,施工期間部分村民將無法跨過河道出門;②施工時道路被開挖,兩岸居民出行的唯一通道中斷,且很多居民房屋前為河道后靠山,無修建臨時通行道路的場地,與外界的交通將被阻斷;③河岸上有電線桿、通信線路,路下有供水、污水管網,均須進行遷改建;④部分河岸擋墻就是很多房屋的基礎,甚至有些房屋立柱直接位于河道內,施工機械難以操作且極有可能影響房屋的穩(wěn)定和安全;⑤暗涵不能漫流,當發(fā)生超標準洪水時,多余的洪水直接在箱涵之外從上游往下游沖,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洪災破壞;⑥河段整體為鋼筋混凝土箱涵結構,不符合河道生態(tài)治理的理念。
方案三優(yōu)點:①使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的洪水直接繞過鎮(zhèn)區(qū),有效解決分析范圍內的洪災問題;②有效避開地形、建筑物等造成的河道施工和臨時交通組織困難,以及電線、通信線路、雨污管網遷改建等問題;③不分洪時來水仍從河道走,對河道生態(tài)不產生任何影響;④施工不對現(xiàn)有房屋建筑的安全穩(wěn)定產生不良影響,無須采取加固措施;⑤施工不對居民出行產生影響,施工組織簡單;⑥工程占地少,政策處理難度低。
方案三缺點:①隧洞方案總投資比上面兩種方案略高;②產生的棄渣量大,需設立棄土場或將渣土運至合法的棄土場。
方案一總投資約1380萬元,方案二總投資約1500萬元,方案三總投資約1570萬元。
綜合以上對比分析,不難看出:僅從投資上來說,方案一最省,方案三投資最大,方案二投資與方案三相當?shù)孕?,不過方案一、方案二的施工過程均可能影響房屋安全,一旦需要進行房屋基礎加固,費用未必比方案三更??;從方案合理性和可行性、施工組織難易程度、施工對房屋建筑安全影響程度、施工對其他設施的影響程度、河道生態(tài)性、洪澇災害治理的徹底性等方面來說,方案一、方案二缺點較多,施工交通組織困難、河道生態(tài)性等問題得不到解決。因此,方案三為最優(yōu)解決方案。
通過對河道平面走勢、河道寬度、地形、周邊建筑物、道路及其他設施情況的分析,結合水文水力計算,得出本處洪澇災害頻繁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匯合口對沖阻水雍水及河道行洪斷面不足兩個方面。對匯合口對沖阻水問題,提出新開一段河道的解決方案;對河道行洪斷面不足須進行整治的問題,針對該處河道兩岸建構筑物、交通、地形等特殊情況,提出了三種可行的解決方案,通過對三種方案的優(yōu)缺點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最適合的解決方案為新建分洪隧洞方案。新建分洪隧洞方案在有效解決洪澇災害的同時,避開了本段河道施工交通組織極為困難的問題,同時確保了河道的生態(tài)性,減少了征占地,避免了拆遷安置及河道施工對現(xiàn)狀房屋安全穩(wěn)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