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典故具有短小精悍、語言簡潔的特點,古代詩人、詞人經(jīng)常將典故融入詩詞創(chuàng)作,使詩詞內(nèi)涵豐富。做好初中語文古詩詞典故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具體做法是課前預習、熟悉典故出處,借助典故、提高鑒賞能力,在實踐中提高運用典故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 典故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4-0082-03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詩詞。教師教學古詩詞,通常采用“以內(nèi)容講解代替多元感悟”的方法,要求學生“讀通讀熟,會默寫”。一般而言,教師教學古詩詞,比較注重講解內(nèi)容、結構、意象、寫作手法,重視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但是對古詩詞中的典故往往略講,或者只是結合課文注釋進行簡單講解,極少對典故的來源、背景、意義等進行闡釋。典故教學被忽略,難以揭示典故在表情達意上的意義與價值,致使學生借助典故鑒賞古詩詞的能力較低。針對古詩詞典故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長期的探索,以期找到有效適用的典故教學策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內(nèi)涵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力。
一、課前預習,熟悉典故出處
(一)完成預習單,了解典故出處
教學古詩詞之前,教師可以設計一份典故預習單(見表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熟悉古詩詞中引用的典故,提高古詩詞典故教學效率。如,蘇軾尤愛用典,教學統(tǒng)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下冊課文《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師先給學生發(fā)放一份典故預習單,讓學生在正式上課之前回顧初中階段學習過的蘇軾的詩詞,了解蘇軾詩詞中引用典故的詩句,查找典故的典源(出處)和典源的原文,完成典故預習單上的任務。學生在課前收集資料,回顧和梳理蘇軾詩詞中使用典故的情況,可以加深古詩詞引用典故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典故知識。
(二)結合歷史,加深典故印象
古詩詞中有不少典故源于歷史故事。教師教學新課之前,要求學生收集資料,完成表1中的任務,了解與典故相關的歷史故事,并在課前分享會上嘗試講述這些歷史故事,進一步熟悉典故來源,了解典句出處。
例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杜牧的《赤壁》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統(tǒng)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上冊第80頁內(nèi)容,了解赤壁之戰(zhàn)的背景和過程,知道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引用的典故是“赤壁之戰(zhàn)”;教學統(tǒng)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下冊秋瑾的《滿江紅》之前,教師讓學生提前溫習統(tǒng)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上冊第52頁內(nèi)容,了解項羽被圍垓下的故事,明白詩句“四面歌殘終破楚”引用的典故是“四面楚歌”;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統(tǒng)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6頁內(nèi)容,了解西夏與北宋的關系,明白詩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引用的典故是“射天狼”。統(tǒng)編教材歷史七年級下冊第37頁直接引用統(tǒng)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上闋內(nèi)容,描寫南宋抗金的情景,課前教師讓學生熟悉這些內(nèi)容,學生就會知道詩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引用的典故是“八百里”“五十弦”,明白詩句描繪的是軍營生活。古詩詞中很多典故都源于歷史故事,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適當?shù)貙⒐旁娫~與歷史相結合,以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使學生加深對典故的印象,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
二、學習典故,提高鑒賞能力
(一)利用助讀系統(tǒng),理解典故內(nèi)涵
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更加全面,也更有針對性。教學中,教師利用助讀系統(tǒng)開展典故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典故的意義,提高鑒賞能力。
1.憑借注釋,學習典故。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學習典故,可以深化對古詩詞內(nèi)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典故知識,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60頁對“采薇”這一典故做了注釋,通過閱讀注釋,學生知道“采薇”喻指隱居不仕,此處引用典故是因為詩人希望在現(xiàn)實中找到像伯夷、叔齊那樣隱居不仕的高潔之士。如果沒有對典故進行注釋,學生就很難理解“采薇”的含義,更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第139頁對“易水”做了注釋,這是對詩句“半卷紅旗臨易水”的說明,引用了“荊軻刺秦王”的典故;要理解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的含義,可以借助“黃金臺”的注釋,知道引用的典故是“黃金臺”,此臺乃賢君燕昭王用來招攬?zhí)煜沦t士的地方。借助課文注釋,學生能夠快速熟悉典故出處,理解詩句的含義以及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2.結合插圖,感悟典故的內(nèi)涵。插圖是重要的助讀系統(tǒng),讀圖是理解典句的方式之一。例如,統(tǒng)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下冊第59頁有一幅插圖,描繪的是戰(zhàn)斗場面,占據(jù)畫面最大篇幅的是戰(zhàn)場上一名將領騎在馬背上拉弓射箭的形象,這十分切合《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典句“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描繪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插圖,給學生講解典故“劉備騎的盧馬”,可以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感悟典句的內(nèi)涵。插圖具有形象、鮮明的特點,借助插圖解讀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詩句所描繪的場景,深入理解詩詞內(nèi)涵,提高鑒賞水平。
(二)借助典故,促進古詩詞教學
利用典故導入教學,能夠快速指向古詩詞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一名教師在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提出問題:“古代文壇最愛使用典故的人是誰?”有學生認為是李商隱,有學生認為是蘇軾。通過查閱資料可知,蘇軾所作的331首詞作中,用典有798處。這時教師再次提出問題:“為什么蘇軾愛用典故?在詩詞中引用典故有什么好處呢?”從而引出蘇軾詞作中的3個典故,推進古詩詞教學。
一名教師在教學杜牧的《赤壁》時,提出問題:“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勝方巧借大自然的力量,將其作用發(fā)揮得恰到好處,這是哪一場戰(zhàn)爭?請你給大家講一講這個故事?!睂θ龂鴼v史感興趣的學生將赤壁之戰(zhàn)娓娓道來。借由這個典故,教師適時切入詩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學生很快明白這是詩人通過典故借古諷今,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教學中,教師利用典故提出問題,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學生掌握鑒賞古詩詞的方法。
(三)巧用典故,突破學習難點
古詩詞教學一般從內(nèi)容、結構、意象、情感、寫作手法等角度展開教學分析,而借助典故切入教學、分析詩句,將有利于突破學習難點。教師在教學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時,通過講述與詞句“親射虎,看孫郎”“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相關的兩個典故,使學生快速熟悉這首詞的內(nèi)容:上闋講述出獵場面,下闋描繪戰(zhàn)斗場面。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使用典故的句子是“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子規(guī)”這個意象出自典故“子規(guī)啼血”,明白了這一點,學生自然能夠明白詩人滿懷憂憤、牽腸掛肚的愁思,詩句未寫愁,卻愁緒盡顯,不著凄涼而凄涼自現(xiàn)。
古詩詞中的典故往往具有表情達意的作用,不明言而意自顯。統(tǒng)編教材語文九年級上冊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的詩句“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運用了兩個典故:“姜太公垂釣碧溪”“伊尹乘舟夢日”。詩人借用典故含蓄地表達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得到朝廷的重用,建立一番偉業(yè)的雄心抱負。學生理解了這兩個典故的含義,就能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梢?,典故在促進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意象、寫法、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巧用典故開展教學,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突破學習難點。
三、整合典故,提高鑒賞水平
區(qū)別于新授課的典故教學,語文專題復習課的典故教學更講究對典故知識的梳理與整合。整理統(tǒng)編教材初中語文古詩詞引用的典故,可以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典故知識,提高鑒賞水平。
在運用典故表情達意方面,借古抒懷類詩詞作者尤愛用典。如,統(tǒng)編教材語文七年級下冊《登幽州臺歌》是詩人基于生活遭遇有感而發(fā):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卻接連受挫,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于是登上薊北樓,寫下這首詩歌?!督亲印っ苤莩霁C》《行路難(其一)》《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赤壁》《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都是借古抒懷類詩詞,如果將這一類古詩詞引用的典故進行整合,同時結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就能夠很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不難發(fā)現(xiàn),借古抒懷類古詩詞引用典故,大多數(shù)是為了表達作者懷才不遇、渴望施展才華、渴望報效國家的情感。教師引導學生整合相同題材古詩詞引用的典故,有利于學生提高古詩詞鑒賞水平。
在思鄉(xiāng)念友類古詩詞中,典故的運用往往在情感造勢方面發(fā)揮作用。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詩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引用了典故“子規(guī)啼血”,為詩篇奠定了悲涼的情感基調(diào),為詩人表達對王昌齡的關切與擔憂之情營造了氣氛,表達了詩人滿懷憂憤、思念友人的情感?!缎熊娋湃账奸L安故園》《次北固山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春夜洛城聞笛》等古詩詞都是通過典故體現(xiàn)思鄉(xiāng)念友的主題。抓住古詩詞中的典故,學生更容易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diào),體會作者的情感。
邊塞征戰(zhàn)類古詩詞往往抒發(fā)了將士們壯志豪情、相思離愁的情感。學習這一類題材的作品,教師需要在整合古詩詞典故的基礎上,補充說明當時的社會背景,因為邊塞類題材古詩詞往往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如,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中的詩句“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九年級上冊《漁家傲·秋思》中的詞句“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均引用了典故“勒石燕然”,寄托了作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實現(xiàn)殺敵報國愿望的情感。結合當時社會背景可知,《漁家傲·秋思》作于北宋與西夏對峙時期,當時宋朝重文輕武,邊防松懈,將士征戰(zhàn)多年功業(yè)未竟,思家難回,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就很容易把握了。《雁門太守行》《江城子·密州出獵》《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作品也都是利用典故抒發(fā)邊關將士或詩詞作者的復雜情感。
依據(jù)題材對古詩詞典故進行分類、整合與歸納,再結合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和社會背景進行分析,學生更容易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或文章主旨,提高鑒賞水平。
四、整合練習,提高用典能力
典故具有言簡意賅的作用。教師不僅要重視古詩詞典故教學,還要注重提高學生運用典故的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練習、分類整合、實踐運用等方式,提高學生運用典故的能力和古詩詞鑒賞能力。
在專題復習課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梳理教材中出現(xiàn)的典故知識,通過填寫表格(見表2)建構典故知識體系。
典故的運用也時常出現(xiàn)在古詩詞鑒賞試題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結合語文中考真題或語文測試題進行講解,提高學生運用典故的能力。下面是2018年桂林市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兩首詩詞,完成相應的題目。
【甲】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乙】雁門太守行
李 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兩首詩詞均借用典故表達了一定的思想感情?!炯住吭~運用____________典故,表達了____________;【乙】詩用燕昭王筑臺招納賢士的典故____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學生運用典故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將典故活用到習作訓練中,主要采用片段小作文的形式,實現(xiàn)從鑒賞到運用的目標。
如:“糟糕的2020年”即將結束,這一年,苦難與希望并存,黑暗與光明交織。請你在微信朋友圈為你的2020年寫一段總結語,總結過去,表達來年期盼。在你的總結語中,請運用學過的典故表達恰當?shù)那楦小?/p>
古詩詞引用典故是古代詩人、詞人在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典故的融入,使得古詩詞內(nèi)涵變得豐富,意蘊變得深刻。了解古詩詞中典故的含義和作者使用典故的意圖,有利于學生把握古詩詞的內(nèi)涵。教學中,教師采用有效措施幫助學生了解古詩詞作者引用典故的意圖,為的是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力和語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潘雪映(1986— ),廣西河池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是古詩文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