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柱梅 黃曉亮 賴 玲
(廣西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南寧市 530021,電子郵箱:1404836950@qq.com)
維生素參與人生命活動的整個過程,是人體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由于其無法在體內合成,所以必需從外界獲取[1]。近年來,維生素被認為在多種疾病的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如維生素A在貧血[2]、呼吸道感染[3]、免疫系統(tǒng)疾病[4]中,維生素B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5]、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6]、糖尿病[7]、孕期抑郁[8]中,維生素C在Ⅱ型糖尿病[9]、乳腺癌[10]等方面,維生素D在呼吸道感染[11]、Ⅱ型糖尿病[12]、抑郁癥[13]、直腸癌[14]等疾病中,維生素E在婦女乳痛癥[15]、順鉑治療癌癥所引起的毒性反應治療[16]等方面,維生素K在骨質疏松[17]、血管鈣化[18]等疾病中,均可能具有防治作用。但由維生素類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也很多,包括對皮膚、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以及身體其他部位造成損傷,甚至中毒死亡[19]。正常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飲食來滿足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然而生活中卻有很多人無法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因此該類人群常需要通過服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如藥品、保健品等)額外補充維生素,但是濫用這些產(chǎn)品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后果,而目前尚無關于貴港市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與使用情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調查了解貴港市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與使用情況,為促進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合理使用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提供參考。
1.1 調查對象和方法 通過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和相關資料,總結出常用的維生素A、B、C、D、E、K的相關知識,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于2020年3月15日至30日,通過微信、QQ軟件發(fā)放問卷鏈接和問卷星進行調查。問卷通過QQ群、微信群及朋友圈發(fā)起和轉發(fā),附加條件要求作答對象年齡18~60歲、調查時居住在貴港(IP地址均顯示為廣西貴港)。研究對象采用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問卷后提交,回收后排除不符合納入條件和作答不完整的問卷,共收回問卷380份,符合要求的問卷313份,問卷有效率82.40%,最終納入研究對象313人。根據(jù)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歸納、分析。
1.2 調查內容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和職業(yè)類型。(2)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使用情況。共5題,內容為調查對象了解的維生素產(chǎn)品有哪些、導致缺乏維生素的原因、對大量補充維生素的態(tài)度、在什么情況下會購買維生素類產(chǎn)品以及對維生素產(chǎn)品與藥品合用的態(tài)度。(3)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情況。共25題,包括維生素的定義、維生素(A、B、C、D、E、K)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補充途徑。每道題3~5個答案,選對1個得1分,選擇錯誤選項和選擇“不清楚”不得分,總分共80分。答題結果以正確率和不清楚率表示。其中,正確率=(選擇正確選項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不清楚率=(選擇不清楚選項人數(shù)/總人數(shù))×100%。正確率高而不清楚率低時,認為認知情況較好。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問卷星平臺統(tǒng)計的答題情況導出至Excel 2019軟件進行整理,進一步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 313名調查對象中,女性較多,為185人;年齡以18~30歲人群較多,占62.62%,31~45歲和46~60歲人群比例接近;學歷為??苹虮究频娜巳赫?3.45%,高中占30.99%,初中及以下人數(shù)較少,研究生及以上最少;職業(yè)為公司職員占37.78%,學生占25.88%,醫(yī)療或教育行業(yè)和自由職業(yè)人數(shù)接近,其他行業(yè)較少。調查結果與現(xiàn)實中使用網(wǎng)絡的人群分布較符合,參與問卷回答的對象有一定的隨機性。
2.2 維生素類使用情況
2.2.1 居民了解的維生素類產(chǎn)品分類情況(多選題):人們了解最多的維生素類產(chǎn)品是食品(59.42%)、藥品(57.19%)和保健品(53.04%),其次是化妝品(40.26%),有小部分人表示不清楚或其他。見表1。
表1 居民了解的維生素類產(chǎn)品分類情況
2.2.2 居民認為導致維生素缺乏的原因(多選題):居民認為導致維生素缺乏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良生活習慣(58.47%)和身患疾病(52.72%),其次是年齡(46.33%)、不正確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或其他藥物(46.01%)和性別(43.13%),也有少數(shù)人表示不清楚或其他。見表2。
表2 居民認為導致維生素缺乏的原因
2.2.3 居民對大量補充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態(tài)度(多選題):大部分人(64.54%)認為應當遵醫(yī)囑或按產(chǎn)品說明書適量補充維生素類產(chǎn)品,較多人(53.04%)知道人體對維生素需求量很小,較少人(25.24%)認為補充越多越有利于健康,還有少部分人表示不清楚或其他。見表3。
表3 居民對大量補充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態(tài)度
2.2.4 促使居民購買和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情況(多選題):大多數(shù)人是在感覺身體缺乏維生素的情況下自行購買維生素類產(chǎn)品服用(52.40%)或通過醫(yī)生開處方或建議下使用(48.56%),其次是在廣告宣傳或藥店推銷的情況下購買使用(38.34%),還有少部分人不清楚是否服用過或其他情況。見表4。
表4 促使居民購買和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情況
2.2.5 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與藥品合用的態(tài)度(多選題):對于“維生素類產(chǎn)品與藥品是否可以合用”,大多數(shù)人(59.74%)認為在醫(yī)生建議或按說明書指導的情況下可以合用,而認為“可以,能同時補充多種維生素或促進藥物吸收”(39.30%)與“不可以,藥品之間會相互反應產(chǎn)生副作用”(38.98%)的人數(shù)相當,還有少部分人表示不清楚維生素類產(chǎn)品與藥品是否可以合用。見表5。
表5 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與藥品合用的態(tài)度
2.3 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情況
2.3.1 居民對6種維生素的整體認知程度:對于6種維生素(維生素A、B、C、D、E、K)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補充途徑,313名研究對象的得分為1~55(26.19±10.09)分,居民對6種維生素整體認知情況的答題正確率為維生素E>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K,不清楚率為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B<維生素E<維生素K,因此居民對6種維生素的整體認知程度為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K。見表6、表7。
2.3.2 居民對6種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整體認知程度:居民對6種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答題正確率為中毒(過量)癥狀>作用>缺乏癥狀>補充途徑,不清楚率為補充途徑<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綜合答題正確率和不清楚率,居民對6種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整體認知程度為作用>中毒(過量)癥狀>補充途徑>缺乏癥狀。見表6、表7。其中,在補充途徑中,每種維生素均有部分人選擇保健品或藥品作為補充劑,各類維生素保健品或藥物選擇率為維生素E>維生素B>維生素K=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A。
表6 居民對6種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答題正確率(%)
表7 居民對6種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不清楚率(%)
2.4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相關知識認知的差異
2.4.1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基本知識認知的差異:關于維生素的基本知識,不同性別居民對補充量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對其他維生素基本知識的認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年齡、學歷、職業(yè)居民對維生素基本知識的認知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8。
表8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基本知識認知的差異
指標n導致維生素缺乏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年齡性別身患疾病不良生活習慣不正確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或其他藥物不清楚χ2值P值性別 男性 女性128185628361746510063120529211135.5390.354年齡 18~30歲 31~45歲 46~60歲1966750873226813123127201813331191092114231025.4620.005學歷 初中以下 初中 高中 專科/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413797136217105066224184942220224180217224597214133184210545050.025<0.001職業(yè) 學生 公司職員 醫(yī)療/教育工作者 自由職業(yè) 其他811175753542433425116652429161572422176542030365412511241413265.265<0.001
指標n維生素類是不是補充越多越好?是的,補充越多越有利于健康不是,人體對維生素需求量很小應當遵醫(yī)囑或按產(chǎn)品說明書適量補充不清楚χ2值P值性別 男性 女性1281853544611057812421138.1200.044年齡 18~30歲 31~45歲 46~60歲19667506586133211216223172171588.118<0.001學歷 初中以下 初中 高中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4137971362201242780321742732383150812101518048.362<0.001職業(yè) 學生 公司職員 醫(yī)療/教育工作者 自由職業(yè) 其他811175753534814140586022251638128255113109142.583<0.001
續(xù)表8
指標n維生素類產(chǎn)品可以相互合用或與其他藥品合用嗎?可以,能補充多種維生素或促進藥物吸收不可以,藥品之間會相互反應產(chǎn)生副作用在醫(yī)生建議或按說明書指導情況下可以合用不清楚χ2值P值性別 男性 女性128185517259636911817204.2730.233年齡 18~30歲 31~45歲 46~60歲196675094141592161415818117201075.459<0.001學歷 初中以下 初中 高中 專科/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4137971362302035380262546250333338812101719038.435<0.001職業(yè) 學生 公司職員 醫(yī)療/教育工作者 自由職業(yè) 其他8111757535552319026681822014732620563137111531.779<0.001
2.4.2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的差異:不同性別居民對維生素4個相關知識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和不同職業(yè)居民的4個相關知識得分差異,以及不同性別、年齡、學歷和職業(yè)居民的4個相關知識不清楚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9。
表9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的作用、癥狀、補充途徑的整體認知情況的比較(x±s)
3.1 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使用情況
3.1.1 產(chǎn)品使用:本研究結果顯示,人們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情況較普遍,超過一半人使用過相關產(chǎn)品,而且了解最多的產(chǎn)品為食品、藥品和保健品。這提示人們平時比較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使用維生素的情況多為自行購買和聽從醫(yī)生建議,但廣告和推銷人員在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銷售中也有較大作用。
3.1.2 居民的健康意識:大多數(shù)人對缺乏維生素的原因和補充劑量有一定的認識但不夠全面,仍有部分人認為維生素是可以大量補充的補品。多數(shù)人也表示愿意遵醫(yī)囑或看說明書適量補充,可見大部分居民有一定的健康意識。少部分人對所有問題都表示不清楚,或認為不同種類維生素之間和維生素與藥物之間可以合用,這提示今后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居民對維生素與藥物合用的相關認識,否則容易發(fā)生不合理用藥現(xiàn)象。
3.1.3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的維生素使用情況:較多女性認為需要補充的維生素量很小。這可能是因為生活中維生素產(chǎn)品的使用者以女性居多,因此女性對維生素的補充量有一定的了解。不同年齡、不同學歷和不同職業(yè)類型的居民對維生素產(chǎn)品的使用情況存在差異,可能與不同人群的健康狀況或者用藥意識有差別有關。
3.2 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情況
3.2.1 對六種維生素的認知情況:通過整體比較答題正確率和不清楚率,發(fā)現(xiàn)六種維生素中人們了解最少的是維生素K,了解較多的是維生素A,其次是維生素E、B、D、C,了解程度可能與產(chǎn)品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有關。接近1/3的人會選擇保健品或藥品作為補充維生素的途徑,但少于食物的選擇人數(shù),說明多數(shù)人比較傾向于通過食物補充維生素,但是通過藥品和保健品補充者也占較大比例。
3.2.2 對維生素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和補充途徑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關于維生素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和補充途徑,不清楚率最高的中毒(過量)癥狀,其次是維生素的作用和缺乏癥狀,對補充途徑表示不清楚的人較少。導致居民對上述維生素的相關知識不清楚的原因可能是一些種類的維生素缺乏癥狀、過量和中毒癥狀發(fā)生率較低,或者維生素在人們觀念中被認為比較安全。
3.2.3 不同人口學特征居民對維生素相關知識認知的差異:不同性別居民對維生素補充量的認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居民對其他維生素基本知識的認知差異,以及維生素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補充途徑等相關知識的得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年齡、學歷、職業(yè)居民對維生素的基本知識的認知差異,對維生素的作用、缺乏癥狀、中毒(過量)癥狀、補充途徑的得分差異和不清楚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這提示,性別對居民認識維生素基本知識和相關知識的整體正確率沒有影響,而對不清楚率有影響,其中選擇不清楚的女性更多,這可能是因為女性更關心維生素的知識,對不確定的答案更傾向于選擇不清楚。對維生素相關知識的認知得分隨年齡增大而降低,同時18~30歲組的不清楚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年輕人接觸的知識較豐富但了解程度不夠,而年齡較大的人群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較多但認識不全面。得分與學歷高低不成正比,其中研究生及以上組的得分最高,雖然初中以下組和初中組的得分比高中組和???本科組更高,但是???本科組不清楚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分組后每組的調查對象較少導致結果不準確,而且學歷越高,盲目選擇答案的行為越少。公司職員組的得分較高,可能與公司職員工作條件、健康狀況和保健意識良好有關。其他職業(yè)組雖然得分最高,但例數(shù)較少,同時不清楚率也最高,其他職業(yè)中有的人備注為農(nóng)民,知識儲備相對來說可能不高,認知差異較大。
3.3 建議
3.3.1 加強健康常識科普宣傳工作: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人有較好的健康保健意識,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仍有部分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存在不合理使用維生素產(chǎn)品的潛在可能。人們在生活中對維生素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偏低,而且生活中的維生素類產(chǎn)品基本都是非處方藥,很容易獲得,認知程度低可能會導致濫用問題的發(fā)生。因此,在如今維生素缺乏與濫用問題普遍存在的狀況下[20-21],有必要通過網(wǎng)絡媒體推送、社區(qū)張貼宣傳、醫(yī)務人員宣教等形式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健康意識和合理的用藥行為。
3.3.2 加強有關醫(yī)藥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本調查中大部分人使用維生素產(chǎn)品時會遵醫(yī)囑或者會在藥店工作人員的推銷下購買產(chǎn)品,可見醫(yī)藥工作人員對人們的合理用藥有重要責任。但是在認知程度上,醫(yī)療工作者并沒有表現(xiàn)十分突出,這與齊娜娜等[22]調查得出基層醫(yī)護人員對維生素D大多數(shù)知識的知曉率較低的結果相似。作為醫(yī)務人員,需要加強相關知識的培訓,才能更好地對人們進行科普宣教,促進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合理使用。
綜上所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維生素類產(chǎn)品較普遍,但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相關知識的認知率較低,今后應加強健康常識科普宣傳工作和有關醫(yī)藥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培訓,以提高居民對維生素類產(chǎn)品的認知,促進社會健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