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梅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缺乏指向性、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等問題,闡述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提出構建德育文化場域的路徑:立足書香文化場域,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情感;開辟活動文化場域,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設計課程文化場域,提升小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素質。
【關鍵詞】小學 德育 文化場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1-0029-03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就如何推進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各校認真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chuàng)新育人方法,將德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但是,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指向性不明、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欠缺等問題,“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小學德育工作的成效事關學生的發(fā)展方向,事關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事關國家的興衰與成敗。
德育文化場域是指由構成小學德育文化系統(tǒng)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立體空間。德育文化場域將德育文化隱性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等場域中,具有立體性、多維性、全景性等特點,促進了生生、師生、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對培養(yǎng)小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yǎng)、增強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
(一)德育指向性不明
德育聚焦于“培養(yǎng)什么人”。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教育的根本目標。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規(guī)定了小學低、中、高年級各自的德育目標。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小學并沒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而是把其看作學校諸多工作中的一項,學習成績依然是衡量學生學業(yè)成就的首要標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無從談起,由此導致“德智失衡”。
一是德育與學生發(fā)展實際的錯位。部分德育工作者對德育目標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不能很好地理解深層次的德育內涵,沒有從學生的年齡、心理與心智特點等方面科學地提出各階段的德育要求,導致“小孩說大人話”的現象比比皆是。
二是德育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錯位。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將德育目標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能力,不是將德育隱性滲透到書香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等場域當中,而是試圖將深奧、抽象的德育理論灌輸給學生,導致學生缺乏興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總之,德育指向性不明這一問題不能有效解決,易使德育工作偏離方向,影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二)德育缺乏針對性
學校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是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提高立德樹人實效性的關鍵。然而,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仍沿用“一對多”的育人模式,這一模式在滿足德育規(guī)模化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忽視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差異的弊端。
一是德育內容缺乏針對性。小學德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有的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并沒有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個性特點進行話語轉換。小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的限制,不能真正弄清楚這些內容的理論內涵、價值意義,以致出現了“囫圇吞棗”的現象。此外,部分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二是德育方法缺乏針對性。當前小學德育方法仍以講授式為主,對學生進行大量的顯性灌輸,導致小學生無法對教育內容產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認識,以致難以結合自身實際與德育內容形成情感共鳴。
顯然,德育內容和方法缺乏針對性會導致小學生對德育的接受程度降低,不利于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
(三)德育缺乏系統(tǒng)性
德育系統(tǒng)性是指在層次分明的德育整體中,各個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清晰的邏輯關系。德育具有系統(tǒng)性能推動德育的有序進行和健康發(fā)展,反之則會制約德育工作的有效運行。當前小學德育工作缺乏系統(tǒng)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德育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德育工作者在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存在碎片化、非集中化等問題,忽視了德育內容的整體性和邏輯性。
其二,德育隊伍缺乏系統(tǒng)性。當前小學德育工作主要是學校領導、班主任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依托道德與法治課、班會課以及日常德育活動進行,其他學科教師的積極性并未被調動起來。德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時往往是孤立、分散的,缺乏系統(tǒng)的交流和合作,同時由于部分德育工作者未獲得系統(tǒng)的德育培訓,對先進的德育理論和科學的德育規(guī)律缺乏系統(tǒng)的認識,以致全員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其三,德育路徑缺乏系統(tǒng)性。德育路徑缺乏系統(tǒng)性主要表現為德育工作較零散、雜亂,立體化德育氛圍不夠,缺乏一個指向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德育文化場域”。
總之,德育缺乏系統(tǒng)性這一問題如不能有效解決,將直接影響小學德育合力的形成,進而影響小學德育的實效。
二、構建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基本理念與基本模式
(一)構建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基本理念
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要依據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緊密聯系學生生活,通過理論引導和環(huán)境熏陶,不斷規(guī)范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作為一所有18年“讀經典,誦經典”文化傳統(tǒng)的書香校園,在建設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校本文化和深厚的歷史積淀。其德育文化場域的構建遵循如下基本理念:以“全人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以學校書香文化為引領,多角度挖掘、多力量整合、多場域聯動,全面構建德育文化場域,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局面,確保人人參與、個個擔當、處處滲透、潤德無聲,有效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二)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模式
構建德育文化場域,應不斷豐富德育的內容及樣態(tài),充分整合各類德育文化場域,注重顯性與隱形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形成強大的思政合力,培育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學生。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以“三維一體”模式構建德育文化場域,以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指向,以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的立體空間為主要任務,以不斷形成具有學校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書香文化場域、活動文化場域、課程文化場域為主要內容。書香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情感;活動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課程文化場域的構建,主要是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這三個場域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滲透、交融的整體。教學實踐中,學校應從整體性出發(fā),促進各場域間整合融通,匯聚力量,切實發(fā)揮小學德育文化場域的育人作用。
三、小學德育文化場域構建的基本路徑
(一)立足書香文化場域,培養(yǎng)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情感
書香文化場域既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吸收了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營造向上、向善的書香文化場域,有利于構建師生之間共同的精神寶庫,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情感。
南寧市衡陽路小學立足本校書香文化場域,積極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七大行動”。一是“開學第一課”,組織師生觀看中央電視臺《開學第一課》,通過組織學生寫觀后感和舉辦心得交流會等形式,使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二是上好國學課,研究國學課程“五步教學法”,不斷開發(fā)、完善國學校本教材,弘揚儒雅文化。三是辦好新生“開筆禮”儀式,通過“朱砂開啟讀書智”“擊鼓鳴志小少年”“學業(yè)進步落筆尖”“茶敬親師謝恩情”“殷殷期盼送紅蛋”“狀元橋上步青云”等儀式活動,幫助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四是舉辦“讀書節(jié)”活動,通過國學知識測試、經典詩文誦讀、經典沙龍論壇、講經典故事比賽、新詩創(chuàng)編比賽、書法繪畫比賽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讀經典、誦古韻、品詩風。五是舉辦“吟誦節(jié)”活動,引導學生在吟誦中充分感受古詩詞的節(jié)奏美和韻律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六是舉辦“祭孔節(jié)”活動,每年在孔子誕辰日,全校師生誦讀孔子名句,把中國禮樂精髓和仁愛精神等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七是舉辦“志學節(jié)”活動,通過六年成長回顧、向父母鞠躬、向老師獻花、經典詩文節(jié)目展演等活動,引導學生懷著感恩的心踏上新的學習旅程。
(二)開辟活動文化場域,增強小學生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開辟活動文化場域要以學生活動為主體,以滿足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活動文化為主要內容,寓德育于生動、豐富的活動當中,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環(huán)境之間的實時交互,不斷增強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首先,要開辟行為活動文化場域。學校將德育隱性滲透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引導學生自由探索和創(chuàng)造,使小學生在感悟道德之美的過程中涵養(yǎng)美好德性,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課堂上,師生實行“立—禮—起—坐”的文雅答禮;在列隊出操時,讓小學生做到“快、靜、齊”,并積極踐行《弟子規(guī)》中的“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畢恭敬”;開展“日行一禮”,讓每個孩子都謹記“不學禮,無以立”。學校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系統(tǒng)評價,評出習慣養(yǎng)成“模范班”“示范班”“文明星”“孝順星”“博學星”“勤勞星”等,使學生做到“讀經典,規(guī)言行”。
其次,要開辟節(jié)日活動文化場域。充分利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開展以“愛與感恩”為主線的情感教育活動,使學生品味人性的美好。如在端午節(jié)時,可以開展親子共同動手包粽子、端午節(jié)主題班會、觀看賽龍舟、讀《離騷》經典名段系列活動,引領小學生了解偉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最后,開辟融合活動文化場域,播撒仁愛有禮的生命之花。將學校、社會、家庭的德育資源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德育活動的形態(tài)、載體和途徑,引導學生在融合活動文化場域中深度體驗,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如組織親子閱讀、愛綠護綠、國防知識進家庭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現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三)構建課程文化場域,提升小學生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
學校應構建課程文化場域,積極研發(fā)德育校本課程,在課程文化場域的構建中實現“課課育人、時時育人、處處育人”的目標,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思想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
一是晨會課程的設計。在每周一的晨會活動中,學校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上臺展演,通過“傳唱愛國歌曲”“英雄在我心中”“我的家風故事”“小小百家講壇”“小小傳承人”“主題校園劇展演”等形式,引導學生以情境演繹的方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二是心理成長課程的設計。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的各種宣傳渠道,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等進行分析和指導。三是書香社團課程的設計。學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社團課程的過程中成長。學校設計小學剪紙、機器人等36項社團課程,以“走班制”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參與社團課程的過程中成長。四是全員運動課程的設計。要積極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通過全員運動課程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如從2015年起,南寧市衡陽路小學開展“全員運動會課程”,配備了50余組體育器材,設計了50套標準方案和500例快樂體育訓練,形成“車輪滾滾”“尋找足跡”“奪冠高手”“抬小豬”等經典項目,使小學生在增強體質的過程中磨煉了意志,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五是價值認同課程的設計。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到科技館、規(guī)劃館、博物館、南寧孔廟等開展主題教育,幫助小學生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間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初步形成集體思想和組織觀念。
新時代背景下,學校要找準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和突破口,因時而進、因事而化、因勢而新。德育文化場域基于全場域整合、全主體共生和全過程融通思維,將德育隱性滲透到書香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文化等場域中,有效促進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增強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2]周小李.整合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評[J].現代大學教育,2011(3).
[3]潘娜.對話育人:小學德育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6).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