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蘇寧小學 黃 雁
竹笛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小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在當前“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結合學生實際,探索竹笛教學的新策略,實現音樂課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使音樂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竹笛是吹奏樂器,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是學好竹笛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呼吸動作方式,例如:模仿聞花的香味、輕輕地吹紙,通過通俗易懂的練習方法進行呼氣與吸氣的訓練。另外,訓練學生掌握恰當的吹奏姿勢也非常關鍵。學生們的手指頭較小,把口按嚴實、養(yǎng)成標準的吹奏習慣,都是教師應該積極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上,教師要對學生演奏竹笛的姿態(tài)進行反復訓練,讓其做到抬頭、挺胸、收腹。可以在活動教室張貼竹笛演奏的規(guī)范姿勢照片,方便學生隨時對照練習。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便逐步形成良好的演奏習慣。在課堂中,教師們還自編口訣讓學生熟記演奏技巧:“風門平,笛身直,頭擺正,身挺拔。拇指、食指協調好,笛子穩(wěn)住手中拿。六指對孔必牢固,手掌放松成弧形?!?/p>
當學生們掌握了準確的呼吸方式、規(guī)范的演奏姿勢,再學習吹奏音階便會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學生學習上點點滴滴的進步,教師都不應吝惜鼓勵之詞,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竹笛的自信。而竹笛的基本功練習必須由表及里,依次由淺入深,才可以為他們今后的深入練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竹笛課堂上,為防止學生們盲目演奏曲子,教師一般要引導他們完整視唱曲譜,逐段視奏,在充分體會曲子的情緒和音樂表達的基礎上,再練習演奏。吹奏樂曲由教師引導,學生互學為主,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當學生們熟悉了幾種竹笛吹奏的基本方法,并能完整地吹奏旋律時,即組織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吹奏活動。如:同組的演奏、領奏和齊奏、使用打擊樂器共同表演等,使學生們在歌曲游戲中自由自在地表演歌曲,調動了積極性。
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其教育要求會有所不同,課程上應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因材施教。二年級學生年紀比較小,掌握的技巧不多,所以只要求他們能夠演奏音階和幾個簡短的樂曲。經過一年多的練習后,中年級學生均能富有感情地吹奏《歡樂頌》《劃船歌》《粉刷匠》《紅星閃閃》等較簡短的作品;而高年級學生則通過刻苦練習,能富有感情地演奏《鈴兒響叮當》《友誼地久天長》等一些比較有難度的歌曲。
課堂上,教師們也常常讓他們欣賞一些用竹笛吹奏的膾炙人口的樂曲,如《姑蘇行》《梁祝》等,使他們越來越熟悉竹笛的演奏方式、喜歡上竹笛,當他們對竹笛演奏更加喜歡時,便會在課后情不自禁地進行練習演奏,那些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對兒童來說,只要他們對什么事情產生濃厚興趣,并且堅持住,就必然會有進步。
在竹笛演奏教學上,筆者在竹笛表演的基礎上做了新的嘗試。例如:可以在演奏中添加流行音樂的元素,由于流行音樂膾炙人口,且易于被許多學習者所接受,所以竹笛教師可以試著在課堂上先演奏一段流行音樂,從而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在課后還可以讓學習者對自己最喜歡的曲子進行簡單的小改編,在下節(jié)課中用竹笛重新演奏出來,這樣的音樂教學會讓學習者在歌曲創(chuàng)作過程與演奏練習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把民歌、民謠、西洋音樂等元素融合在竹笛的演奏中,從而全方位提高學習者的音樂素質。
在課堂教學上,還可以運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中都有吹奏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這樣在開展小組練習中,能夠使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基礎好的學生協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提高吹奏技能,使學生的整體能力得以提升,小組授課的方法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竹笛演奏水平良莠不齊的問題,還可以把學習者按演奏能力的強弱加以分類,按組設置不同的課程。不管哪一種分類方法,均對學習者合作能力的訓練產生正面影響,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練習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的舞臺。每節(jié)課安排個人演出時間,讓學員自由開展才藝演出,表演單位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并評選學生們心目中的“竹笛小達人”,頒發(fā)獎狀,并拍攝照片和視頻發(fā)到家長群中展示。
對小學音樂教學來說,視唱教學常常令人感到無從下手,但是竹笛做為有固定音高的吹奏樂器,學生在大量、反復地聆聽、吹奏過程中,對音高的概念更加敏感,“小耳朵”也越來越靈敏了。竹笛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識譜、視唱的積極性,由最起始的一小節(jié)起,逐漸遞增到視唱二至四小節(jié),同時,音準、節(jié)奏的準確率也越來越高,進一步促進了竹笛演奏水平的提升。
音樂審美,是指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與感悟,這一理念應貫穿在竹笛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在竹笛的課堂上,讓學員全面地體驗、聆聽范奏音樂是尤為重要的,在課堂中,教師引導學員深入地涉獵國內外經典的音樂,并引導他們體會不同音樂元素在音樂表達上的效果,感受歌曲的情感表達。他們徜徉于藝術的海洋中,陶冶情操、啟發(fā)智能,充實和拓展形象思維,逐步提高他們感知美、表達美的能力,啟迪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
疫情期間,竹笛課程不得不改為線上教學,為激發(fā)學生的練習主動性,教師可以建立微信群,恰當地給學生提供一個練習、討論的機會,并讓他們自行拍攝音樂、照片傳到竹笛表演小組群內,他們的小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不僅提高了其練習水平,而且能及時發(fā)現和改善表演中存在的問題,還增強了他們表演的興趣和練習的主動性。學生們的創(chuàng)意是無限的,他們在家用沙子、瓶子、豆子自創(chuàng)了各種各樣的打擊樂器參與到表演中,在實踐中表現音樂,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演奏得越來越流暢、掌握的竹笛演奏基本技能越來越多,教師、家長配合的也越來越默契。學生們告訴我,在新年家庭聚會上,他為全家人獻上的竹笛演奏得到了長輩們的表揚,讓學生們感到非常自豪。
自從學生們開始學習竹笛后,它就成為了學生們的好伙伴,正所謂“笛不離手,歌不離口!”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們還要積極探索、繼續(xù)打磨自己的竹笛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能力,真正實現教學的“減負”提質和教師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