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 史崇文
“地球運動”是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也是教學要點。在學習相關內容時,很多學生認為這部分內容難度太大,學習效率低。這對于教師與學生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暗厍蜻\動”之所以難度高,主要在于其內容較為復雜抽象,超過了學生認知范圍,而學生還不具備良好的空間思維與推理能力。為了改善此種情況,教師需要通過不斷探索來發(fā)掘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將其充分地運用到課堂上,將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加直觀,以此來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導學案能夠將學習內容通過問題的形成呈現(xiàn)出來,教師本著將知識問題化的原則,通過問題的切入,能夠有效地啟發(fā)學生,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跋葘W后講”的方法在教學中的應用較為普遍,導學案的編寫屬于“先學后講”的主要策略之一。
在教學過程中,導學案的“問題”設計非常關鍵,教師應當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上課前思考,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chǎn)生一定的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法與習慣,使學生主動學習,將復雜的知識變得簡單,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上課前教師可提前讓學生預習導學案,能夠將知識點“問題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如講解“晨昏線的判讀及其應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在導學案中設計如下問題:經(jīng)線與晨昏線有何關聯(lián)?與緯線又有何關聯(lián)?判讀晨昏線都有哪些科學的方法?怎樣利用晨昏線來處理與地球運動相關的問題?其中關于“怎樣利用晨昏線來解答地球運動的問題?”這一問題還可進行拓展,如如何使用晨昏線來分析地球的自轉方向?如何使用晨昏線分析東西經(jīng)?如何使用晨昏線來準確分析地方時?如何使用晨昏線來判定日期與季節(jié)?如何使用晨昏線來分析日出與日落的時間?幫助學生逐一突破學習難點,順利掌握“地球運動”的知識。
很多時候教材的一節(jié)內容并不能在一節(jié)課時內講解完成,因此教師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來設計教學內容,而是要結合具體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安排,將教學難點分開,使學生能夠按照規(guī)律來展開學習,從而順利掌握地理知識。
在課堂上,教師可結合“地球運動”的內容將其劃分為5個學案、6個課時。第一個學案的主要內容為:帶領學生了解地球的自轉運動特點,思考自轉運動中晝夜交替與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第二個學案主要內容為:分析地球自轉運動中時差的出現(xiàn),引導學生計算時差。第三個學案主要內容為:討論地球公轉運動有怎樣的特點、自轉與公轉有什么樣的關系以及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第四個學案內容為:帶領學生思考地球公轉運動中,上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情況與相應的變化規(guī)律。第五個學案內容為:總結地球公轉運動中晝夜長短的分布情況與變化規(guī)律以及四季與五帶的形成。每個學案的難度都較為平均,能夠幫助學生進行自學,對于這部分內容都能夠產(chǎn)生完整的認識,還能夠幫助教師把握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相對完整。此外,將教學重難點分別安排到各個學案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就會逐漸減少。由于每個學案都由不同的知識點構成,教師若在課堂上將教學時間分配給每個知識點上,可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還能夠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選擇小組合作內容,進而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關于“地球運動”的講解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地球儀一邊演示一邊講解,但是學生仍然有很多疑問。為了改善此種情況,教師需要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才能夠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在講解“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對各地晝夜長短變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先為學生展示“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視頻,提示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會導致不同緯度地區(qū)的晝夜長短產(chǎn)生何種變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演示過程,并展開討論,師生共同尋找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偨Y相關規(guī)律:在太陽直射北半球的過程中,北半球此時是晝長夜短,緯度越高則白晝時間越長,可以說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的過程也就是北半球白晝不斷增長的過程,此外北極點附近的極晝范圍也會增大,夏至時,北半球的白晝時間最長,而整個北極圈內會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赤道上晝夜長短則不變。這個過程能夠充分展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師一起探索地理知識的規(guī)律,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可借助教室內燈棒與學生位置的分布來類比赤道、赤道與南北回歸線之間等地區(qū)在不同時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如圖1)。
教室內有7排座位,有三組燈棒,分別在第2排、第4排和第6排上方。座位第1-7排代表地球上不同緯度的緯線,第4排代表赤道,第2排和第6排分別代表北、南回歸線。頂部第一、二、三組燈棒等代表夏至、春秋分以及冬至的太陽直射點位置。
在課堂上,教師打開開關,將第一組燈棒亮起,代表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如此一來同學觀察燈棒的仰角就可類比為夏至日不同地區(qū)正午太陽的高度;關閉第一組燈棒,隨后打開第二組燈棒,代表太陽直射赤道,觀察燈棒的仰角可類比為春分日不同地區(qū)正午的太陽高度;關閉第二組燈棒,打開第三組燈棒,代表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上,觀察燈棒的仰角可類比為冬至時不同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教師可整理出表格,讓學生參考圖1填寫,并歸納太陽直射點移動引起不同緯度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都有哪些規(guī)律(見表1)。
圖1 不同時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
表1 太陽直射點移動引起不同緯度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表
借助學生座位與燈棒的分布這一資源來教學,能夠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只需適當點撥,學生就能夠深入理解這部分內容。
對于地理學科中一些難點內容來說,單純的講解,學生很難全部吸收,教師可從另一個角度來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順利掌握地理概念。
在講解“地球運動所產(chǎn)生的地理意義”時,可通過地球儀的旋轉來設計問題:假如地球不會自轉,晝夜交替會出現(xiàn)怎樣的變化?假如地球自轉,但不圍繞太陽公轉,晝夜的長短與四季會有怎樣的變化?通過觀察與思考,學生通常能夠認識到地球的公轉直接關系到了太陽直射點位置的變化。隨后教師可繼續(xù)提問:假如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的夾角從66.5°直接變?yōu)?0°,太陽直射點會有哪些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與不同地區(qū)的晝夜長短是否會發(fā)生改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隨后教師再進行補充講解,這樣一來就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對“地球運動”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夠在課堂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清地理知識的相關規(guī)律,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