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 山東 新泰 271200)
糖尿病為臨床內(nèi)科常見慢性病之一,其發(fā)病機制與胰島素抵抗、胰島素分泌不足及慢性高血壓癥狀等存在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進而引起脂質(zhì)、蛋白質(zhì)、碳水化合物等代謝發(fā)生異常。胰島素抵抗可使機體對葡萄糖的利用、吸收及儲存產(chǎn)生一定影響,并弱化肝臟對葡萄糖的輸出作用,故患者以血糖升高為主要表現(xiàn),而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下可對胰島β 細胞造成一定損傷[1]。故糖尿病患者患病后其機體器官功能可產(chǎn)生變化,尤其是其血糖控制不理想時,大大增加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等,對其生活質(zhì)量產(chǎn)生嚴重影響。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為治療糖尿病的常用藥物,兩者在治療糖尿病方面均具有優(yōu)勢,但也存在一定差異,二甲雙胍主要通過降低肝臟葡萄糖的輸出能力來降低血糖,而阿卡波糖其本身可阻礙腸道多糖及葡萄糖吸收,達到降低餐后血糖的效果[2]。因此研究分別采用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進行治療,對比兩者治療效果,現(xiàn)將其匯報如下。
對2019 年3 月~2020 年5 月入院治療的98 例糖尿病患者展開分組研究,阿卡波糖組49 例中男性29 例,女性20 例,年齡45~76 歲,平均(59.6±3.7)歲,病程1~5 年,平均(3.2±1.2)年,平均體重指數(shù)(23.15±4.52)kg/m2;二甲雙胍組49 例中男性25例,女性23 例,年齡46~77 歲,平均(57.6±4.2)歲,病程2~6 年,平均(3.5±1.3)年,平均體重指數(shù)(24.16±4.53)kg/m2。兩組患者基礎(chǔ)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入組標準:患者均符合世衛(wèi)組織制定的關(guān)于糖尿病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3],存在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等癥狀,任意時段其血糖水平超過11.1mmol/L,或空腹血糖超過6.9mmol/L,或餐后2h 血糖超過11.1mmol/L。排除肝腎功能存在嚴重疾病者、惡性腫瘤者、伴嚴重糖尿病并發(fā)癥者及資料不完善者、無法配合參與研究者。
1.2.1 阿卡波糖組采用阿卡波糖進行治療。即給予患者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所生產(chǎn)的阿卡波糖(國藥準字H19990205) 口服,初始劑量為每次25mg,每天3 次,而后根據(jù)患者情況逐漸增加藥量為每次50mg,每天3 次。
1.2.2 二甲雙胍組采用二甲雙胍進行治療。即給予長春長慶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所生產(chǎn)的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2020483)口服,每次0.5g,每天3 次。
1.2.3 兩組在治療期間均給予飲食及運動治療,同時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兩組均連續(xù)治療1 個月。
療效評定標準:經(jīng)過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低于6.1mmol/L,餐后2h 血糖水平低于7.8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6.0%,則為治療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效緩解,血糖水平得到控制,空腹血糖水平低于7.8mmol/L,餐后2h 血糖水平低于11.1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低于8.0%,則為治療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不明顯,血糖水平控制未達到上述標準,則為治療無效。同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BG)、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變化情況。
采用SPSS21.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有效率用%表示,采用卡方進行檢驗,臨床相關(guān)指標改善情況用表示,t 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 所示,阿卡波糖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二甲雙胍組為89.8%,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如表2 所示,兩組治療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阿卡波糖組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低于二甲雙胍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比較(;mmol/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比較(;mmol/L)
空腹血糖 餐后2h 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阿卡波糖組 49 10.62±1.25 6.28±1.02 15.62±3.21 8.52±1.21二甲雙胍組 49 10.61±1.26 7.53±1.06 15.66±3.25 12.02±2.01 t 0.1595 6.2541 0.2944 7.5516 P 0.2684 0.0000 0.1958 0.0000分組 例數(shù)
如表3 所示,兩組治療前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二甲雙胍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阿卡波糖組(P<0.05);兩組甘油三酯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水平比較(;mmol/L)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水平比較(;mmol/L)
總膽固醇 甘油三酯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阿卡波糖組 49 5.72±1.12 5.16±1.02 2.18±0.57 2.14±0.51二甲雙胍組 49 5.69±1.15 4.11±1.02 2.19±0.56 2.15±0.52 t 0.1874 7.3284 0.9484 0.7154 P 0.2489 0.0000 0.4875 0.1894分組 例數(shù)
糖尿病是一種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在環(huán)境與遺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導致的代謝異常綜合征。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變化、體力勞動減少及飲食方式的改變,加之醫(yī)療衛(wèi)生資源利用率日益增加,糖尿病的檢出率明顯增加。該病作為一種慢性非傳染性終身疾病,除疾病自身帶來的危害以外,其最大的危害在于并發(fā)癥,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發(fā)生大血管病變、微血管病變的風險更高。據(jù)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顯示,糖尿病患者發(fā)生下肢血管病變、心血管病變、高血壓等并發(fā)癥的概率為5.2%~34.2%[4]。因此選擇科學有效方式進行治療,將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理想范圍,延緩病程發(fā)展,對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針對糖尿病多采用藥物治療為主,如胰島素增敏劑、磺脲類藥物及雙胍類降糖藥等,均可達到良好的降糖、降脂效果。但由于藥物種類存在一定差異,其所帶來的臨床效果也存在一定差異。本次研究采用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進行治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阿卡波糖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二甲雙胍組為89.8%,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有助于幫助患者控制血糖。但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阿卡波糖組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水平低于二甲雙胍組(P<0.05),二甲雙胍組總膽固醇水平低于阿卡波糖組(P<0.05);兩組甘油三酯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阿卡波糖在控制患者血糖方面更為理想,而二甲雙胍組在降低控制患者血脂方面效果更佳。這可能是由于二者對于糖尿病患者治療的側(cè)重點不同,二甲雙胍適合于僅靠運動治療及飲食不能良好控制血糖水平的2 型糖尿病患者,相關(guān)研究表明[5],二甲雙胍更適用于肥胖型2 型糖尿病患者,是其首先糖尿病治療藥物。其作用機制為:通過提高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來增強對葡萄糖的利用,促使外周葡萄糖得到充分利用,對肝糖原異生作用形成抑制,減少肝糖的輸出,同時對腸壁細胞攝取葡萄糖形成抑制,以達到良好的降糖效果。阿卡波糖屬于一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與寡糖的結(jié)構(gòu)相似,可與寡糖在小腸上部形成競爭,與α-葡萄糖苷酶發(fā)生可逆結(jié)合,對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作用形成抑制,促使淀粉分解為葡萄糖、寡糖及果糖的速度緩慢,從而減緩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以改善患者餐后高血糖情況,達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長期服用寡糖阿卡波糖有助于降低糖化血糖蛋白濃度及空腹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阿卡波糖與二甲雙胍應用于糖尿病治療中均可取得較好效果,阿卡波糖更有利于控制血糖,二甲雙胍則降脂效果更佳,臨床可根據(jù)患者情況合理應用或聯(lián)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