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永赤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1年7月30日我院接受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的136例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臨床資料,分析手術前后圍術期臨床指標、疼痛程度、實驗室指標變化,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評估其生活質量。結果:本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長為(76.60±5.84)min,其術中出血量(10.86±1.06)mL,術后首次排氣時長為(24.05±1.67)h,首次下床活動時長為(4.75±0.82)h,住院時長為(7.10±1.69)d;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2.21%(3/136),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本組患者術后首日及出院前1天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分及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水平顯著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在臨床開展具有顯著療效,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降低CPR及PCT水平。
關鍵詞: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
【中圖分類號】R57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急性闌尾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類型,其屬于腸道化膿性炎癥,發(fā)病因素主要為機體腸道發(fā)生梗阻或闌尾腔受到病原菌侵襲導致闌尾出現(xiàn)感染現(xiàn)象[1]。本病以右下腹轉移性疼痛、按壓麥氏點存在反跳痛及嘔吐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本病發(fā)病急劇,病情進展迅速,若臨床未能及時明確診斷有可能造成闌尾穿孔,或穿孔性闌尾炎未能及時發(fā)現(xiàn),延誤疾病治療,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闌尾切除術是目前臨床針對急性穿孔性闌尾炎首選的治療方案,但傳統(tǒng)開腹術式不僅創(chuàng)傷大且術后發(fā)生盆腔粘連的風險較高,不利于機體恢復。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腹腔鏡在各種外科手術中得到廣泛應用。對我院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分析其臨床療效,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2018年1月1日~2021年7月30日我院收治的136例均術中證實是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患者男93例、女43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82歲,平均年齡為(48.95±3.76)歲;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并穿孔103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并穿孔33例,闌尾根部穿孔49例,中部及尾部穿孔87例。納入標準[2]:均符合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臨床診斷標準;發(fā)病時間≤3天133例,4天2例,5天1例。均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癥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及不同意手術治療的患者。
1.2手術方法
患者行氣管插管全麻后擺放仰臥頭低腳高位,左側傾斜15°;臍下緣穿刺建立CO2氣腹,腹壓為11~13mmHg;做一切口置入10mm腹腔鏡,臍至恥骨聯(lián)合中點處做一10mm切口置入10mm的trocar,另外一個5mm置入5mm的trocar位于平臍水平的右側腹直肌外側緣,可根據(jù)闌尾具體位置稍作上下調節(jié);常規(guī)探查腹腔后將膿液及滲液吸凈,用闌尾抓鉗將闌尾遠端提起使系膜充分顯露,使用超聲刀緊貼闌尾松解粘連部位,分離系膜至闌尾根部;4號絲線在闌尾根部進行雙重套扎后剪斷闌尾,殘端的殘腔采用電凝鉤點擊燒灼。若存在根部無法結扎情況則自穿孔處斷離闌尾,再用4號絲線進行“8”字縫合,關閉殘端。取出闌尾標本。腹腔、盆腔內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干凈,清理腹腔內膿苔,查看確定系膜無出血后,根據(jù)具體情況放置引流管,有45例放置有引流管,放出腹腔積氣,縫合各小切口,待完全復蘇后回病房。
1.3觀察指標
(1)統(tǒng)計本組術中出血量,術后首次排氣、首次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長并計算平均值;運用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評價患者圍手術期疼痛程度變化,刻度為0無痛感,刻度為10劇痛難忍[3];實驗室指標:分別于手術前、手術后首日及出院前一天抽取患者靜脈血2mL,測定其血清標本內C反應蛋白(CRP)及降鈣素原(PCT)的含量。(2)觀察本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 21.0,(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意義。
2.結果
2.1圍術期臨床指標、疼痛程度及實驗室指標變化情況
本組患者手術時間最短35min,最長155min,平均手術時長為(76.60±5.84)min,其術中出血量(10.86±1.06)mL,術后首次排氣時長為(24.05±1.67)h,首次下床活動時長為(4.75±0.82)h,住院時長為(7.10±1.69)d。本組患者術后首日及出院前一天VAS評分及CPR、PCT水平明顯低于術前(P<0.05),如表1所示:
2.2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本組136例患者中僅出現(xiàn)2例皮下氣腫與1例切口感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1%(3/136),未出現(xiàn)腹腔出血、肺炎、腸梗阻及腹腔膿腫等嚴重并發(fā)癥,手術安全性良好。
3.討論
相關報道指出,大部分急性穿孔性闌尾炎伴有劇烈的轉移性右下腹疼痛,若未得到及時且有效的干預,劇痛可波及中下腹,加重患者痛苦。本病采用藥物干預效果甚微,故醫(yī)師多選擇闌尾切除術治療,不僅能夠快速緩解劇痛癥狀,還可將病灶徹底切除,杜絕闌尾炎復發(fā)現(xiàn)象[4]。但傳統(tǒng)開腹術式的切口較大,而且患者腹腔膿液、炎癥滲液難以清除,對病情恢復有影響,同時增加患者術后切口感染的風險,還嚴重影響其腹部美觀度[5]。故臨床又開始積極探索更為科學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屬于目前診治急性闌尾炎的主要方法,該術式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低等優(yōu)勢,廣泛應用于臨床后受到醫(yī)師及患者的普遍認可。鄒來賓、何天、陳亮[6]等學者報道中認為,針對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采取開腹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均具有良好療效,但LA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更短、手術并發(fā)癥低、患者術后快速恢復、及早出院。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組患者術后首日及出院前一天VAS評分及CPR、PCT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原因可能為腹腔鏡術式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治療方案,醫(yī)師可在腹腔鏡輔助下明確病灶具體部位,其放大作用能夠清晰顯示病灶大小并檢查周圍組織是否存在膿腫現(xiàn)象,以確保及時徹底清除炎癥病灶,能夠有效減少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快速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從而降低各項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水平。本組患者136例觀察對象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2.21%(3/136),未出現(xiàn)腹腔出血、肺炎、腸梗阻及腹腔膿腫等嚴重并發(fā)癥;考慮可能與腹腔鏡術式僅需切開小口插入腹腔鏡相關器械有關,能夠有效避免開腹術式大切口造成的出血量較多,有助于患者術后腸道快速排氣;且切口較小也使患者疼痛程度相對較輕,可促使其及早下床開展活動,加快患者術后機體恢復速度,從而有效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在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治療中可獲得滿意效果,其具有術中出血少,術后首次排氣、首次下床活動及住院時長短等優(yōu)勢,可快速改善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實驗室指標,并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營,曹宇,李忠民. 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對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氧化應激及炎性反應的影響[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8,15(31):90-93.
[2]李曉歡,周鴻鯤,梅小平,等. 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治療穿孔性闌尾炎的療效及對圍術期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的影響[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8,27(3):382-386.
[3]王高生,陳秋星,俞欣,等. 腹腔鏡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的價值評估[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20,23(1):124-126.
[4]杜嘉原,汪富濤. 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闌尾炎臨床療效及術后并發(fā)癥研究[J]. 陜西醫(yī)學雜志,2019,48(2):179-182,207.
[5]李海風,滕世崗,劉忠誠,等. 根部穿孔性闌尾炎的腹腔鏡治療策略及價值[J]. 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20,23(11):908-909,924.
[6]鄒來賓,何天,陳亮,等. 腹腔鏡與開腹闌尾切除術治療根部壞疽穿孔性闌尾炎臨床分析[J]. 臨床外科雜志,2020,28(12):1147-1149.
16335017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