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強
高年級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閱讀基礎,閱讀思維能力相比中低年級學生都有明顯的提升。因而在高年級語文課堂上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是可行的。本文主要結合高年級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分析現(xiàn)存的問題,并基于這些問題提出群文閱讀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策略。近年來,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備受推崇,其定義也隨著實踐探索被不斷修正完善。群文閱讀主要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開展多文本綜合性閱讀學習活動。
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實踐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也能發(fā)展學生的群文閱讀思維、思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是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必要舉措。但由于群文閱讀教學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一種嘗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缺乏對具體教學流程和方法的深入挖掘,導致效果偏離預期,沒有真正發(fā)揮群文閱讀教學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對群文閱讀的實施過程進行優(yōu)化。當前課堂“單一教學”屬于精讀范疇,教師對群文閱讀的材料的選擇普遍較為碎片化,讓學生在面對大量閱讀內容的時候無法用很短的時間提取出本質信息, 無法獲得更多語言知識,閱讀經(jīng)驗和技巧的缺乏直接影響學生語言素養(yǎng)的提高。但是群文閱讀模式開辟了語言教學的新路徑,也對教師的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寫作指導。那么,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探索建議。
一、群文閱讀的重要性
第一,進行群文閱讀,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在短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有一定的閱讀量后,學生對詞匯、句子等的領悟程度會逐漸提升。如此,學生在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就會更游刃有余。在小學階段開展群文閱讀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正確的引導,還可以促使學生參與群文閱讀,知識得到一定的擴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收獲也會更多。
第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在信息時代,每天都會產(chǎn)生大量的新知識。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閱讀效率不高。為了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學習變得極其重要,為了保證掌握更多知識,就需要具備很強的閱讀能力,語文學科中包含的知識面很廣。因此,教師應該對閱讀給予足夠的重視。教師要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不妨采用群文閱讀教學法。首先應充分重視群文閱讀,然后在教學中選擇合適的閱讀文本對其進行整合,如此能促使學生在多篇閱讀文本中了解知識,便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并發(fā)展他們的反應能力和思維能力。
第三,讓學生形成較強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習慣。當前一些教師的教學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學生的閱讀時間極少。在剩余的教學時間內,教師也只是就所學內容提出問題并糾正錯誤的答案。這樣的教學方法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不利,而且學生會對閱讀失去興趣。借助群文閱讀教學,發(fā)揮了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增強閱讀興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可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
總之使用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具有多重意義,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剡\用群文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主動地閱讀大量的知識,積累自己的知識量,并且養(yǎng)成較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
二、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充分用好教材精讀課文,凸顯功能
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最關鍵的是要用好教材內編排的課文,因為這是教材編寫者精心挑選的,非常符合高年級小學生的閱讀認知和需求。古詩課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jù)較大比重,古詩文不僅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精髓,也能涵育小學生的智慧心靈和品德情操,尤其是古詩文精煉雋永的語言和濃厚的情味哲思,都有助于開拓學生的精神視域。教師在為學生選擇群文閱讀篇目過程中,可以依托古詩文課程,從詩詞作者、體裁、內容、人文內涵以及表達方式等角度切入,精選課內外優(yōu)質詩詞組成群文閱讀組合,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領略到古典詩詞的無限魅力,也能同步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古典詩詞以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例如,在學習李白詩作《望天門山》時,教師就可以將教材中其他由李白所作的詩篇整合起來構成群文組合,如《贈汪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fā)白帝城》以及《獨坐敬亭山》等,這些都是李白的經(jīng)典作品。教師以這些詩文開展語文群文閱讀,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的語言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色,也能滲透有效的情感教育,激發(fā)學生對友情、家鄉(xiāng)和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從而實現(xiàn)對群文篇章的科學選擇,顯著增強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質量。為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教材內的精讀課文,做好講解,突出精讀課文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功能。
以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為例,《祖父的園子》是本單元的精讀課文,同時筆者還選擇了《吟唱》《童年的螢火蟲》這兩篇文章,共同組成群文閱讀的選文組合,圍繞園子的特別之處設計一系列問題:這三篇文章的寫作內容相似,在寫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處?有鑒于此,筆者就將學生的閱讀主題制定為“筆端所有的事物都是自由的”,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jù)文章內容了解為什么描寫事物可以如此生動的原因,在讀、比、議、統(tǒng)中掌握作者在表達自己情感時的不同之處。比如,針對“在我的記憶中,祖父真愛笑”原著節(jié)選,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如下學習清單:從題目來看,這篇課文寫的應該是祖父園子里的事,那么文中是否還寫了其他物和事,其他兩篇課文是否有這樣細致的人和人之間對話以及情感上的交流?在對比閱讀中,借助對精讀課文的分析,學生逐漸體會到祖父的慈祥、耐心,深入體會作者妙不可言的童年經(jīng)歷,同時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間中表達的對祖父的愛與懷念。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出發(fā)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因此,教師需要從教材出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綜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更好地閱讀教材內容,并且對教材內容有更多、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此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整合不同單元課文,提煉核心議題
使用群文閱讀方式教學,教師可以打破單元內教學的現(xiàn)狀,將不同單元的課文按照某一主題進行重新組合,然后找出其中多篇文本之間的關聯(lián)和差別,并加以整合,凝練核心議題,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動。例如,筆者將中高年級學生學過的《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然后確定了“一樣送別,多樣離情”這一議題,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尋找詩歌共同點的同時,訓練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深刻體會詩人與友人之間的真摯友情。
首先,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送別》這首歌,引出主課題“送別”,帶領學生一起看看古人的送別方式。接著讓學生找到他們的共同點,可以從詩題和題眼入手。隨后讓學生思考“這些詩歌文本中除了說到送別,還寫了什么?”然后筆者給學生精講《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先讓他們從回憶孟浩然的《春曉》進入這首詩的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悟詩人所表達的送別之情。然后讓學生圈畫出描寫景物的詞語,如孤帆、碧空、長江水,讓學生懂得詩人借景抒情,并感受到不同詩人所表達情感的細微差別。在掌握了這種方法后,筆者要求學生將它們遷移運用到剩下的四首古詩學習。然后筆者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對比閱讀,分別找出送別對象、送別地點、送別方式、所寫景物、對友人的情感,由此來感受多種表達對友人情感的方式。如此,學生也能在對比閱讀中逐步提升高階思維能力。將不同的課文進行整合,學生在學習中會產(chǎn)生一定的新奇感,然后在學習的時候不自覺地對文章進行對比,在對比中明確文章之間的不同之處。同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習到的閱讀技巧運用起來,這樣就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對同類型文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那么他們在之后的閱讀與學習中就能更好地運用自己所學的技巧來分析文章,達到有效遷移和學以致用的效果。
(三)精選文本,問題驅動,提升群文閱讀實效
為了更順利地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可以選擇1+X、課外多篇、課內多篇等多種形式來組合文本。同時,這些文本的選擇還應該充分與課標、教材、學情、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要將具有明顯異同點的文章放到一起,并提出有效的問題,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群文閱讀,這樣能讓小學生快速發(fā)現(xiàn)這些選文的共同點,自主發(fā)掘其中的規(guī)律。以教材內課文為例,筆者選擇五上第五單元的《太陽》《松鼠》及習作例文《鯨》組成選文,組織群文閱讀活動,這幾篇文章的體裁都是說明文,放到一起教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說明文,體會不同風格的說明文風格及其特點。在上課時,筆者給學生呈現(xiàn)群文閱讀任務單,列出一系列的關于文本內容的問題,要求學生一起閱讀完上述三篇課文,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分別寫出它們所運用的說明角度、說明方法以及語言風格。
筆者先帶領學生一起學習《太陽》這篇精讀課文,要求學生用默讀、瀏覽和快速閱讀等方法勾畫出介紹太陽的哪些方面?太陽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呢?學生紛紛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即“從距離、體積和溫度”三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太陽。隨后,筆者追問到:“文章都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好處?”“太陽對我們人類有哪些好處?”學生根據(jù)筆者提出的問題、布置的任務進行詳細閱讀,從而總結這篇課文的學習方法。然后運用這種方法自主閱讀學習《松鼠》和《鯨》,并完成閱讀任務:1.作者如何描寫松鼠?2.作者用哪些方法來說明松鼠的外形特征?3.作者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介紹鯨的特點?4.對比分析,這三篇課文在說明方法上有哪些共同點?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共同完成上述群文閱讀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習了多種說明方法,體會到不同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并了解了這些方法的好處,不但促使教師高效地達到教學目的,還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有更清晰的認知,較好地達到預期的群文閱讀教學效果。需注意的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和學生交流與溝通,有效地引導學生解決群文閱讀探索過程中的問題,讓學生能充分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推薦自己在課下時閱讀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的知識面就會被拓寬,那么他們在閱讀中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體驗。如此一來,他們能從不同的方面分析閱讀內容,學生在學習中自然能更好地閱讀其他文章內容。
(四)選賞展結合,推動課內外閱讀有機融合
課內外相結合,可以確保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意義有一定的了解,選賞展結合,則能幫助學生感受到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進行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同時, 隨著閱讀教學的重心逐漸由灌輸式教學向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方向轉移,這一趨勢也為教師實踐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帶來了全新的啟示。語文群文閱讀模式和傳統(tǒng)單篇閱讀模式存在本質的區(qū)別,群文組合的文章數(shù)量通常在3-5篇,語言知識容量大,也非常考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但與此同時,群文閱讀教學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絕佳契機。
所謂“選”,是指語文教師要尋找多篇文章之間的關聯(lián)點,讓他們能構成一個群文閱讀單元。教師除了要關注教材內的課文,還要主動為學生挖掘優(yōu)質的課外閱讀材料,確保課內外的選文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即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即便是同一類型的文章,也有不一樣的表述方式以及不同的表現(xiàn)材料等。例如,教師可以將《爸爸的新鞋》《我的母親》《班級第一名》《傘的故事》這四篇文章組合在一起,然后結合課文內容提煉出一個精確的主題,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堂上能夠學習到從不同角度抒寫人間真情的方式,從而大大提高閱讀效率。所謂“賞”,就是評賞,既引導學生在感知文本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評價與鑒賞。比如,《生命生命》這一篇文章,和之前學習的內容有什么不一樣,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感悟過程中懂得珍愛生命。所謂“展”,就是分享,具體是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與學生之間進行深層的對話,并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的感悟分享出來,建立精神共同體,讓學生在參與和聆聽的過程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教學實踐表明,將三者進行結合,學生能在課堂上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并且能從閱讀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賞析文章內容,也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群文閱讀教學有非常大的意義,能提升閱讀速度、促使掌握閱讀策略和方法、拓寬閱讀視野等多重作用。教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充分立足現(xiàn)行的部編版教材,在此基礎上整合課內外閱讀資料,做好群文閱讀的整體設計,提煉合適的議題,橫向打通多篇看似沒有聯(lián)系的文章,促進它們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群文閱讀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讓閱讀能力和素養(yǎng)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群文閱讀教改實驗專項課題“群文閱讀教學視域下‘1+X’閱讀體系構建的實踐研究——以小學3~6年級語文教學為例”(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X04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左毓紅)
261150052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