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友
目前,整本書閱讀是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積極嘗試運用的教學方法。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提出了“讀整本書的書”,本文以《魯濱遜漂流記》這本名著為例,嘗試從四個角度,為整本書閱讀教學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整本書閱讀是近年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一種較為普遍的閱讀指導策略。然而,由于整本書的文字信息較多,全部閱讀完耗時很長,對缺少閱讀經(jīng)驗的小學生來說有不小的難度,且學生平時也沒有興趣自主閱讀整本書。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平時的閱讀教學方法上作出改變,發(fā)揮主導作用,實時指導,讓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前面有空格著素質(zhì)教育的推進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全新教育背景,閱讀教育已經(jīng)不知不覺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它的重要性。實行閱讀教育的前提是要讓學生能對小學語文產(chǎn)生足夠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現(xiàn)階段,學生對閱讀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接觸較淺顯,并沒有過多地想要深入了解小學語文的想法,這就需要現(xiàn)代小學教師不斷探究分析新式的教學模式。
第一,教師在教學中的設計是不夠的。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急于求成,給學生的閱讀時間不夠,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認識不夠,因此在閱讀中不夠用心,常常走神。一些教師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程度不夠。在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設計比較草率,學生難以感受到教師的投入,他們因此會在學習上比較散漫,這樣就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比較低下。這樣的情況很常見,也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而且教師的教學設計比較死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沉悶,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率自然低下,也難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第二,一些教師在教學中不對學生作出正確的評價。實際上,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教師是十分尊重的,他們認為教師的評價與點評對激勵他們自己的學習非常有幫助。但是很多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各種原因,不對學生作出評價,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成就感,也有一些學生由于教師的忽視,漸漸失去了學習欲望。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十分不利于教師開展教學。還有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忘記自己布置的一些任務,學生認真完成任務并打算在課堂上展示的時候,若是教師忽略了這一項任務,那么學生心理的落差會十分大。當前整本書閱讀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教師需找出這些問題,并在課堂上改正這些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認真與投入,進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激發(fā)整本書閱讀興趣的教學策略
(一)激趣引導,實現(xiàn)從片段閱讀到整本書閱讀的過渡
實際上,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引導,展開適當?shù)倪^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都較為薄弱,教師更應該結合實際學情以及語文教學需求,慎重地為學生構建閱讀體系,這樣才能引領學生更加流暢地參與閱讀學習,達成預期的教學成果?;诖?,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閱讀教學時,應該把握閱讀教學的關鍵點,加強分析教材和學情,精心為學生選擇群文篇目,這樣一方面可以確保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質(zhì)量,另一方面也能優(yōu)化閱讀教學架構,從而大幅度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技能和閱讀效率。教師設計有趣的過渡,能讓學生快速轉(zhuǎn)換自己的角色,然后快速融入課堂學習中。因此,教師要對教學進行良好的設計,要確保學生能在充滿趣味性的導入中對要學習的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這樣才能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魯濱遜漂流記》本身是一部故事性長篇小說,其內(nèi)容充滿了探險性、奇幻性和趣味性,非常適合高年級小學生閱讀,能滿足他們閱讀故事類書籍的需求。為此,在學習課本上的一個選段部分后,為了讓學生對這本小說有更深入的了解欲望,筆者會這樣引導學生:“大家覺得這個小說有趣嗎?大家認為課本上所寫的故事完整嗎?讀完這篇小說后,大家有什么問題要問嗎?”隨后,有學生提問:“魯濱遜在來到小島前過的是什么生活?他是怎么來到這個島的?”“魯濱遜和‘星期五’之間還有哪些驚險的故事?”“魯濱遜最后安全回到家了嗎?”看到學生紛紛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疑問,筆者意識到引導他們閱讀整本書的目的達到了,并順勢告訴他們:“這篇課文僅僅是這本書的一部分選段,下面跟隨老師一起閱讀整本書,從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苯虒W實踐表明,若是教師能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nèi)容產(chǎn)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積極地投入學習,并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以及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對整本書閱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就會配合教師的教學,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引入學習游戲,推進整本書閱讀進程
針對這篇閱讀名著,語文教師可以采用指導課課型的方式教學,讓學生通過閱讀整本書,從中掌握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方法,并能嘗試運用這種方法解決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在指導閱讀過程中,筆者嘗試運用小學生都喜歡的游戲化教學方式,將名著的內(nèi)容與游戲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進而激發(fā)他們閱讀整本書的欲望。比如,教師可以圍繞這部名著中的內(nèi)容,設計幾個知識競賽題,然后讓學生搶答,教師給答得又快又好的學生發(fā)通關卡。比如,①魯濱遜是哪國人?(A.葡萄牙 B.西班牙 C.法國 D.英國)②這部名著的作者是誰?(A.莎士比亞 B.雨果 C.笛福 D.雪萊)③它是按第幾人稱寫的長篇小說。④魯濱遜上岸后的第一個家是(A.一個山洞 B.一座小木屋 C.一頂帳篷 D.一片草地)。如此一來,學生在知識競賽游戲活動中活躍了氣氛,調(diào)動了學習情緒,然后根據(jù)所獲得的通關卡進行讀書方法的分享,提升整本書閱讀能力。
許多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度不夠,就需要教師對課堂進行精心的設計,讓學生對課堂學習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并且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專注于閱讀。這樣就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很多學生在教師設計的游戲中快樂地學習,這樣他們掌握的知識也比平常在比較沉悶的課堂上獲取的知識更多。因此,教師可以多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喜好,在課堂上迎合學生的需求,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配合,則一定能提升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也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生尋找共鳴,深入推進整本書閱讀
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主要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結構化文本進行的閱讀活動,教師想要最大程度地發(fā)揮閱讀教學的實踐作用,就必須重視《魯濱遜漂流記》閱讀議題的設計和呈現(xiàn)。除此之外,學生對《魯濱遜漂流記》篇章內(nèi)涵的理解,也大多源自對議題的思考和分析。教師圍繞議題開展《魯濱遜漂流記》閱讀教學,不但可以引導學生高效閱讀,也能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的學習品質(zhì),從而進一步完善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zhì)?;诖?,教師在小學教學中開展《魯濱遜漂流記》閱讀教學時,應該根據(jù)具體的《魯濱遜漂流記》內(nèi)容為學生科學設計議題,同時在閱讀過程中積極實施問題導學和問題跟進策略,這樣一方面可以拓展《魯濱遜漂流記》閱讀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閱讀思維火花的碰撞,從而強化學生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xiàn)閱讀在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的有效實行。讀書過程中,學生對書籍中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強烈的共情,才能真正了解書籍表現(xiàn)的內(nèi)涵。因此,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與書本的共鳴,了解到書中的主要內(nèi)容,這樣才能深入推進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能力與閱讀技巧,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與發(fā)展。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本外國文學名著,是眾多專家學者盛贊并推薦的青少年必讀小說。書中魯濱遜的積極進取、奮斗不息的精神則是學生重點要學習、領會的核心要點。由于學生已經(jīng)通過教材上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初步了解了這本名著的內(nèi)容,為了激起學生閱讀整本書的欲望,對魯濱遜在荒島上求生的經(jīng)過產(chǎn)生更大的興趣,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本書進行整體評價,師生之間通過討論的方式解析這本書,從中找到共鳴。首先,與學生討論“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讀完這本書,魯濱遜給你留下什么印象?”通過這兩個話題的引入,讓學生整體感知小說中的人物及內(nèi)容,縮短學生與名著的距離,與文本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后續(xù)的閱讀討論。當學生可以真正了解書本中表現(xiàn)的內(nèi)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并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自主,讓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對教材內(nèi)容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進而加深學生對閱讀的興趣。通過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不同理論層面的外延,貼近學生的知識水平,讓文字與圖畫深入結合在學生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通過整本閱讀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體驗到新形式新變化,真正發(fā)揮文字美麗潛在的價值。
(四)深入品評,培養(yǎng)批判性閱讀思維能力
筆者在多媒體上呈現(xiàn)小說關于魯濱遜制作陶罐的一段原文,讓學生閱讀,感受其細節(jié),并討論文本是如何刻畫人物形象的。一開始學生的回答雜亂無章,從他們的思考中可以看出毫無頭緒,不懂得梳理和整合整本書中的相關信息。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圍繞細節(jié)描寫進行講解和指導,并給學生提供一個模板,即“這段文字寫了什么?如何寫的?有何作用?”接著,筆者要求學生將能展現(xiàn)細節(jié)的地方圈畫出來,然后借助這些關鍵詞重新組織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在經(jīng)過關鍵詞感受細節(jié)描寫的過程,總結該段描寫的是魯濱遜制作陶罐的場景,作者運用了“摞”“放”“添”“燒”等這些不尋常的動作描寫,形象地體現(xiàn)了魯濱遜制作陶罐過程的不易,表現(xiàn)了他自力更生、堅持不懈、積極樂觀的精神。這個過程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辨識、分析和歸納概括的能力。整本書閱讀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若是能進行閱讀,那么他們的學習能力與閱讀能力自然就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整本書閱讀過程,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狞c評與指導,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多體驗,同時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與進步,讓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快樂,并收獲更多知識。
(五)優(yōu)化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方式
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及時對整本書閱讀教學成果作出評價,同時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設置鼓勵措施,增強他們閱讀整本書的成就感,從而促使學生自主重復這項閱讀行為。教師應該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對他們的閱讀結果作出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不斷助力其完善自己在整本書閱讀方面的能力。首先,在評價內(nèi)容上,教師要盡可能涉及整本書閱讀的各個方面,如閱讀數(shù)量、閱讀熱情、閱讀筆記、閱讀心得,以及是否逐漸形成了良好閱讀習慣等。其次,在評價主體上,需要教師、學生、家長都參與進來。這樣更有助于教學評價機制改革進程的推進,改變在整本書閱讀教學評價中學生始終處于被評價的地位,從而調(diào)動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性,并能主動反思自身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不足,從而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和提升。最后,在多元評價操作上,在保證基本的試卷測驗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嘗試使用思維導圖、閱讀記錄卡等多種方式,對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情況展開評價。比如,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整本書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由于思維導圖有很多形式,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學生之間相互抄襲敷衍應付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還能展現(xiàn)學生的閱讀個性。就閱讀記錄卡的操作來說,主要是由家長和教師實施。在卡片上記錄學生每周的在校和在家閱讀情況,包括起止頁碼、每天的閱讀時長等,最后由家長和教師評出等級。學生也要填寫閱讀記錄卡,填寫項目包括書名、作者、起始頁碼、閱讀時長、主要人物、故事情節(jié)、閱讀感悟、自我評價等內(nèi)容。如此一來,也能讓學生自己從閱讀記錄卡上看到自己一點一滴的成長與進步,逐步增強閱讀熱情。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填寫閱讀月評卡,比如,①本月我的進步是什么(包括態(tài)度習慣、閱讀能力、閱讀速度等);②本月我的不足是什么(包括態(tài)度習慣、閱讀能力、閱讀速度等);③可能需要的幫助是什么;④下個月的目標;⑤家長評價;⑥教師評價。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訴求,并對學生進行及時的評價與點評,讓學生能在學習中獲得一定的成就感,這樣才能促進學生更好進步,同時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總而言之,閱讀是語文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養(yǎng)成科學、正確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情緒、開闊閱讀視野,對其今后閱讀各種材料也有幫助。因此,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含義及實施的意義,用這種良好的閱讀方式影響學生的觀念,陶冶他們的情操,漸進性地發(fā)展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
(宋行軍)
15915005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