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超,徐瑜姣,譚秀穎
(1.哈爾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2.哈爾濱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欺凌,即“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nèi)反復遭受一個或多個其他人的消極行為侵擾,并且他或她很難保護自己”。欺凌包括攻擊性行為,即長期重復的消極行為和力量,或力量的不平衡。這一定義被認為是普遍的,不考慮文化或背景條件。欺凌以多種不同形式出現(xiàn),一般包括四個共同要素:攻擊行為;造成傷害的意圖;參與者之間的權力不平衡;行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重復。欺凌者的主要目標是在群體中獲得一定的權力地位。因此,對群體動力學的分析被認為是充分解釋這一現(xiàn)象的關鍵問題,因為是群體賦予了每個成員的地位。因此,群體成員需要目睹或以某種方式被告知所實施的欺凌行為。簡言之,欺凌行為是實現(xiàn)更大權力和地位的手段。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欺凌包括意圖和情感意識的標準。研究表明,幼兒期有感知動機和理解他人意圖的能力。在三歲時,幼兒可以區(qū)分有意或無意的行為,道德和情感意識、同理心和遵守規(guī)則的主要組成部分開始發(fā)展。幼兒在四歲左右開始從事目標導向的行為,這也是他們能夠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權力不平衡的年齡。五歲時,幼兒可以理解一個行為是由不同的意圖驅(qū)動的,并區(qū)分倫理上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動機。因此,至少可以確定幼兒期的攻擊行為可以歸類為欺凌,欺凌早在幼兒園就開始了。
通過觀察、定量或定性測量策略,研究者將幼兒園欺凌的類型概念化為三個主要類別:身體欺凌、語言欺凌和關系欺凌。身體欺凌包括打、咬、踢、抓物體、吐痰、推、捏、扇耳光、拳打腳踢、拔頭發(fā)和投擲物體;語言欺凌包括罵人、嘲笑、戲弄、威脅、使用臟話、羞辱、泄露秘密和說三道四;關系欺凌包括遠離朋友,告訴同伴不要和被欺凌者游戲或交流,拒絕另一個幼兒加入游戲,破壞游戲,破壞友誼,忽視一些幼兒,將一些同伴排除在集體課堂之外等。
欺凌又進一步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類型,直接欺凌指公開和不加掩飾的沖突,而間接欺凌旨在以似乎無意的方式造成傷害的行為。身體欺凌和語言欺凌屬于第一類,而關系欺凌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間接的。
學者Belacchi和Farina觀察到欺凌事件中存在八個不同的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助手(向首要分子提供直接援助)、強化者(間接支持欺凌者)、維護者(積極扮演被欺凌者的角色)、安慰者(安慰被欺凌者)、調(diào)停者(充當調(diào)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角色)和局外人(站在一邊)。這八個角色可以分為四個因素結構:親社會的宏觀角色(維護者、安慰者和調(diào)停者)、敵對的宏觀角色(欺凌者、助手和強化者)、被欺凌者和局外人。除了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其他幼兒可能會采取親社會、敵對或回避的姿態(tài)來應對這種情況。在一個研究中,7.1%的幼兒是欺凌者,3.3%是被欺凌者。此外,參與者的角色,如欺凌者、被欺凌者或其他邊緣角色是明確的。
盡管幼兒園工作者不太愿意給幼兒貼上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標簽,但研究發(fā)現(xiàn),他們很容易識別出與不同的角色相關的獨特行為模式。例如,幼兒教師認為被欺凌者比同伴更孤僻、順從、不太合作,而且玩伴也更少。相比之下,欺凌者被認為更具攻擊性,更不親社會,但也有更多的領導技能,比被欺凌者和未參與的幼兒更經(jīng)常成為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幼兒園欺凌者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不安全的依戀和糟糕的情緒能力,被欺凌者往往焦慮、敏感、低自尊。而經(jīng)常采取親社會行為的幼兒具有高級的情感技能,更喜歡旁觀者角色的幼兒通常表現(xiàn)出較差的社交技能以及低水平的情感理解和同理心。
競爭假設認為幼兒遭被欺凌者行為的本身就是由于自身在幼兒園生活中受到的小挫折反抗或失敗后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外部特異性假設則認為幼兒被欺凌是由于其本身就具有某些特征,如膚色、發(fā)色不同或異地方言等。
心理理論是個體對他人心理狀態(tài)及其與他人行為關系的推理或認知,是兒童關于自己與他人心理世界關聯(lián)的知識,是關于知覺、情緒、愿望和信念等概念如何相互聯(lián)系并實施組織建構的一種理論解釋。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的心理有一個較準確地分析和把握,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后果,但卻比較喜歡去傷害別人,對其造成一些痛苦。經(jīng)常欺凌傷害他人的幼兒,雖然具有相對較高的認知反應能力,卻缺乏主動移情的能力,不介入情感體驗,這被稱為“冷認知”綜合癥。
依戀理論假設認為幼兒在與父母或其主要照料者間的依戀關系會影響其將來如何有效處理人際關系問題的“內(nèi)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IWM)。如果幼兒形成不安全的IWM,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欺凌發(fā)生。
幼兒園欺凌不能被視為一個單一事件,其風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成人防范意識低,預防欺凌的支持系統(tǒng)薄弱;幼兒觀看欺凌事件的破壞性行為;有幼兒支持欺凌;社會情感技能低等。有一些常見的原因,如使用權力、報復、攻擊性方法和社會嫉妒,父母缺乏關注和監(jiān)督,教師缺乏對欺凌的了解與關注度。較低的學習能力可能會導致更大的挫折、反社會行為和更低的社會地位,從而增加幼兒被欺凌的風險。幼兒的外化問題行為可能會導致對其他幼兒的身體或語言攻擊,從而降低社會地位,增加成為欺凌者、被欺凌者的風險;焦慮、孤獨或社交孤僻也可能導致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在大部分幼兒園欺凌事件過程中,幼兒園環(huán)境本身就是幼兒欺凌行為事件可能發(fā)生的最好場所。若是因為幼兒園氛圍普遍較差,幼兒園工作人員對弱勢幼兒群體缺乏足夠全面的關心與日常管理,教師很可能沒有意識到幼兒園里的欺凌現(xiàn)象,亦或幼兒園教師平時對欺凌事件的工作態(tài)度十分冷漠,幼兒出現(xiàn)欺凌行為后仍然忽略發(fā)生的問題,那么幼兒園中的弱勢幼兒群體就會很容易發(fā)生欺凌行為。
幼兒園階段是與成人和同伴進行更廣泛互動的關鍵變遷時期。這一時期幼兒的認知、情感和人格發(fā)展并不成熟,在面對他們可能遇到的一些不可控問題時,很可能因為情緒與行為沖動,發(fā)生身體或語言欺凌等行為。建立和維持令人滿意的人際關系,意味著幼兒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幼兒識別和理解他人情緒狀態(tài)的能力與積極社會關系的發(fā)展、對他人情緒困擾的適當反應、在同伴中的受歡迎程度或合作行為,都是影響幼兒園欺凌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對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研究發(fā)現(xiàn),暴露于家庭內(nèi)部的問題,如家庭沖突、父母間的暴力和虐待兒童,增加了欺凌和被欺凌的可能性;單親家庭也會增加被欺凌的風險。此外,教養(yǎng)方式是參與欺凌相關的另一個因素。與那些不欺凌他人的幼兒相比,欺凌他人的幼兒更可能有脫離接觸反應遲鈍的父母的經(jīng)歷。相比之下,來自完整家庭的幼兒更有可能不參與欺凌。敏感、關愛、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和溫暖的家庭關系是保護因素,因為幼兒的適應能力被培養(yǎng),他們的情感和社會幸福感被促進。
欺凌經(jīng)歷對幼兒的學習結果、身體健康和情緒健康都有直接和長期的不利影響。這些影響不僅影響此時的幼兒生活,也影響幼兒成長后的理解能力,與幼兒未來的反社會行為密切相關。
欺凌行為會對被欺凌者的心理健康、社會性、生理和行為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影響。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更有可能面臨學業(yè)、社會問題以及心理困難,而欺凌與攻擊、暴力和未來的犯罪有關??v向研究和國家報告顯示,幼兒被欺凌者與適應問題有關,包括學習成績低、肥胖、抑郁、求助心理健康服務、精神病的治療需求和自殺等。對于欺凌者,研究人員報告了欺凌與低學習成績、成年期家庭暴力實施和其他犯罪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欺凌的潛在后果會以各種方式損害個人、家庭和社區(qū)的利益。
被欺凌者通常對自我價值的評定會降低,自我道德認知模式和自我認知概念通常都表現(xiàn)得非常消極,遭受低自尊、抑郁、焦慮和自我毀滅的想法。作為欺凌的受害者,似乎被同伴所排斥,與幼兒園一般幼兒和欺凌者相比,被欺凌者在幼兒園社會關系活動中,缺乏基本的個人安全感,由于遭受過欺凌事件而開始對欺凌所發(fā)生的場所環(huán)境產(chǎn)生心理恐懼和焦慮。這種消極感受最終將會使幼兒抵觸和逃避幼兒園,在他們?nèi)胄W的早期往往會經(jīng)歷適應不良。
被欺凌者還可能伴隨自卑或內(nèi)向,對外界環(huán)境變化及刺激往往過于焦慮和敏感,形成強烈痛苦情緒、精神波動和挫折感。被欺凌者容易被周圍人孤立或疏遠,受到同伴排斥,缺乏正面的人際吸引力。他們在與其他幼兒的日常交往和互動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在某些事情上的退縮,而這種膽怯行為又會反過來導致其社交技能表現(xiàn)也變得很差,更不易被他人及同伴接納和喜歡。被欺凌者也可能會產(chǎn)生其他一些身心疾病(即由心理原因造成的身體癥狀)和相關癥狀,如注意力分散、頭痛、胃痛、失眠、作噩夢等,繼而對日常生活、課外活動、人際交往等造成影響。
在幼兒園欺凌當中,無論是幼兒教師、家長亦或是其他教育工作者往往注重的是去幫助和關心被欺凌者,而對于欺凌者只給予譴責教育和嚴厲的懲罰。然而,欺凌事件所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不應該只有被欺凌者本身,欺凌者在給被欺凌者帶來巨大傷害的同時,自身也同樣會遭受多方面消極影響。
欺凌者往往都具有自己某種特定的人格、氣質(zhì)傾向和精神情感特點,他們的沖動性高于一般幼兒,同時也非常情緒化。他們大多缺乏完全自我行為控制的能力,愿意通過某些行為動作去直接表達他們內(nèi)心真正的情感意愿,舒解其內(nèi)心潛藏的緊張情緒和壓力。欺凌者多為脾氣過于暴躁,很容易被他人激怒,對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應會很強烈。經(jīng)常欺凌他人,會使這些個性特征長期穩(wěn)固出現(xiàn)在他們身上,形成反社會性人格和攻擊性人格。
欺凌者通常學業(yè)成就低下,個人學習能力較弱,伴隨有較高水平的學習焦慮和各種學習策略問題。同時,欺凌者在教育機構經(jīng)常有一些違規(guī)行為,他們與教師之間也經(jīng)常發(fā)生沖突。教師會經(jīng)常懲罰、批評或約束他們,致使師生關系越來越疏遠和緊張。欺凌者成年以后更容易犯罪,經(jīng)常欺凌他人的幼兒在成年后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高出至少4倍。
當幼兒園經(jīng)常出現(xiàn)欺凌事件,或者當幼兒是這些事件的目擊者時,他們可以模仿這些行為。此外,當欺凌者為他們的強權而勝利或他們沒有經(jīng)歷任何后果時,欺凌會被強化。當提供、接受和強化欺凌行為發(fā)生時,兒童會意識到欺凌或暴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并開始發(fā)展反社會行為。因此,勿以惡小而為之,幼兒園欺凌值得研究者、教師、教育管理部門、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及家庭高度重視。早期欺凌行為必須最小化,幼兒園欺凌需要盡早得到關注,這樣才能在幼兒發(fā)展過程中預防未來的問題行為。幼兒期被認為是實施干預方案的適當時期,這樣欺凌就不會永久存在。
在中國,有幾項反欺凌政策來預防和干預幼兒園環(huán)境中的欺凌行為。幼兒園需要制定一個保護幼兒免被欺凌的行動計劃,建立一個政策框架來識別、干預和預防欺凌行為。此外,幼兒園必須創(chuàng)造有利的氛圍,賦予教師社會情感學習和積極行為支持策略。同樣,要建立一個定期監(jiān)測系統(tǒng),讓教師和家長都能報告欺凌和受害事件。
幼兒園中的欺凌行為并不總是容易識別的,因為幼兒可能由于認知和語言發(fā)展的限制而表現(xiàn)出欺凌行為。然而,重要的是,幼兒教師不要低估這種行為的嚴重性或頻率,并學會區(qū)分典型的沖突和新出現(xiàn)的幼兒園欺凌行為。教師取代了家長在幼兒園中的角色。因此,教師有義務確保幼兒能夠以最佳方式成長,并確保幼兒在幼兒園期間處于舒適和安全的狀態(tài)。為處理幼兒園中發(fā)生的欺凌事件,教師必須具備一些技能,例如從被欺凌者或欺凌者的角度理解幼兒。
研究表明,教師的教育水平越高,報告的幼兒園的欺凌事件就越少。該結論出乎意料,作為探索教師教育水平對幼兒園欺凌影響的首批研究之一,解釋這種差異的原因具有挑戰(zhàn)性。作為一種可能的解釋,與教育水平較低的教師相比,持有本科學歷的教師受過教育學專業(yè)訓練,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發(fā)現(xiàn)欺凌行為,教育水平較高的教師可以為幼兒的社會幸福感做出更多貢獻。因此,教師的教育水平在預防幼兒園欺凌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一發(fā)現(xiàn)還表明,更高水平的關于欺凌的意識、知識和培訓有助于教師處理幼兒園欺凌事件的技能增長。
父母是幼兒的早期教育者,是決定幼兒行為的基礎,監(jiān)督是幼兒期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對幼兒的關注是最重要的,這樣父母才會明白幼兒的需求是什么。父母和幼兒之間需要溫暖的交流來建立積極的溝通,以便幼兒能公開告訴父母他們在幼兒園面臨的問題,這將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在家時的行為,最大限度地減少幼兒欺凌。研究表明,幼兒更有可能向父母而不是教師講述欺凌經(jīng)歷。如果家長能夠提供更多關于幼兒向其舉報的欺凌事件的背景信息,并幫助調(diào)查,教師處理幼兒園欺凌問題將會更有效率。
教師和家長應合作預防或干預欺凌問題。如果父母單獨采取行動干預幼兒的欺凌問題,可能不會導致欺凌現(xiàn)象的減少。對于家庭來說,得知自己的幼兒被欺凌可能會理解幼兒為什么不想上學或坐校車,并可能感到憤怒、尷尬和無助,指責幼兒園沒有提供足夠的解決方案。父母可能希望立即采取行動,也可能是報復,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制止欺凌,而他們不知道有其他方法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父母可能需要溝通交流才能明白懲罰、停學或開除欺凌的幼兒不是保護他們的最佳方式。家長和老師的合作可以讓家長有機會了解更多關于欺凌的信息,以及如何與幼兒交流關于欺凌的知識。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欺凌類型和行為設計更多的社交活動,幫助他們逐步構建社交互動的意義,從而預防他們在幼兒園中的欺凌行為。
總之,干預幼兒園欺凌行為問題以及提高幼兒情緒和社會能力的四種主要方法如下:早期干預,直接教授認知、情緒和社會技能,從而減少欺凌行為;制定一個系統(tǒng)的干預計劃,來確保干預行為的有效實施;教師培訓,增強教育工作者的權力并激勵他們實施一致的干預方案;與幼兒的父母合作,加強家庭—幼兒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