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第一中學 孫德彪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育領域,由于個體家庭條件、知識經(jīng)驗、興趣愛好的差異,導致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參差不齊,為使全體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需要利用分層教學法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計劃。在分層教學融入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實際操作中,應強調(diào)在學生、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評價等四個維度的分層,以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在研究分層教學法何以融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對分層教學、教學設計的解釋、分析與界定是不可或缺的。
關于分層教學的概念,目前尚無統(tǒng)一的定論,不同學者基于不同視角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總體而言,可以分為以下幾類:①分層教學是為實現(xiàn)預期的課堂教學目標,將班級內(nèi)的同學根據(jù)不同標準劃分為不同類別,進行針對性教學的教學方式;②分層教學是相對“一刀切”(傳統(tǒng)大班授課)的教學,更加注重全體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而不是對少數(shù)學生的培優(yōu);③分層教學以因材施教為基礎,強調(diào)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學習規(guī)律等差異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讓所有學生都能更好地掌握教學基礎知識,實現(xiàn)能力與素養(yǎng)的同步提升??v觀上述三種解釋,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將學生按照一定標準進行分層。因此,本文中的分層教學指的是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本位,基于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性格特點、學習基礎來制定不同教學策略、選用不同教學內(nèi)容的一種教學模式。不難看出,這一模式契合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也符合現(xiàn)代教育對“以生為本”的要求,能照顧到每一位學生,包括基礎薄弱的學困生,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在初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中,教學設計是不可或缺的。教學設計也叫教學系統(tǒng)設計,對此,國外學者有多方位、多角度的闡釋。學者史密斯和雷根認為教學設計是在系統(tǒng)方法指引下,對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教學活動、教學資源進行詳細規(guī)劃的整體性過程。學者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直接指出,教學設計是對教學系統(tǒng)進行的具體化、針對性的過程。國內(nèi)學者何克抗則認為,教師設計是基于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對教學目標、內(nèi)容、方法、策略、評價等進行具體計劃的過程,并提出了以教為主、以學為主、“教與學”并重的三種教學設計模式。綜上,本文的教學設計指的是運用系統(tǒng)化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并對教學內(nèi)容、方法、策略、評價等進行規(guī)劃與設計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益。本文中的教學設計主要是“教與學”并重的教學設計模式。
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熟練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正成為時代對初中生的要求。實際上,由于家庭條件、知識經(jīng)驗、興趣愛好的差異,學生信息技術素養(yǎng)參差不齊: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早早做完了練習,有的學生卻遲遲不能完成課堂任務;有的學生因為信息技術不參與中考而不重視這門課,有的學生想要提升信息技術素養(yǎng)卻不知所措。加之現(xiàn)有的班級容量較大,信息技術教師在一堂課上必須面對40~50名學生,要在有限的時間和教學內(nèi)容中顧及各層次的學生,并提高全體學生的潛能,這絕非易事。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較為單調(diào),缺乏有變化的教學方式和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難以在兼顧學生方方面面差異的同時建立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為了完成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讓每個學生得到較好的發(fā)展,并避免教育低效性,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針對各層學生采取相應的教學計劃。
相比初中語文、數(shù)學、英語,初中信息技術課不列入中考的范疇,實踐操作性較強,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對很多初中生而言,他們十分愿意、也樂于參與信息技術的學習。而分層教學能給予不同層次學生相應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及方式,為每個人創(chuàng)造進步的機會、享受學習的快樂,這使得分層教學法融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價值性。具體而言,這種價值性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全體學生的進步。分層教學是基于學生實際的,教師有針對性地教、學生有針對性地學,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進步的機會,獲得努力的果實,真正體現(xiàn)了教育平等。二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分層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布置分層任務和小組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推動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還能催生“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要想推動每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首先要確定每個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水平,要求教師對學生有較多的了解。然而,信息技術教師在一堂課上往往要面對許多學生,而信息技術課每周往往僅有1個課時,給教師帶來了不小的挑戰(zhàn)。對此,筆者通常會采取調(diào)查問卷法,在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上向學生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問卷內(nèi)容涉及:家中是否有電腦、父母對信息技術教育的關注程度、電腦的使用時長和主要用途、已經(jīng)掌握了哪些操作和軟件、對信息技術課和老師的建議等。在有了這一摸底后,筆者會用后面幾節(jié)課的實踐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做細致觀察和具體了解。最后,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將學生暫時分為A、B、C三個層級,A層學生有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對課堂有濃厚興趣;B層學生基礎較為扎實,也有一定的進取心,但自控能力、操作能力有待提升;C層學生的基礎較弱,對信息技術的興趣不高。日后,再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和情況不斷優(yōu)化、調(diào)整。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目標不是讓每個學生都達到同一規(guī)定水平,而是讓每個學生在既有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進步,這就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筆者會根據(jù)前文所述的學生的A、B、C三個層次制定對應的A、B、C三級教學目標。其中,A層目標是能熟練掌握所學技能,并不斷拓展知識面、創(chuàng)造性和操作技能;B層目標是能很好地理解知識,在操作能力上有較大提升,重點放在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實踐性上;C層目標是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的積極性,鞏固其基礎知識和技能,將重點放在激發(fā)其上進心和自信心上。
課堂教學是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重心,是教學計劃落實、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重點環(huán)節(jié)。為了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需要對課堂教學做好分層。在任務分層上,筆者會圍繞上文所述的A、B、C三級教學目標將任務分成A、B、C三類。其中C類即基礎任務,以模仿性學習為多,主要針對C層學生,A、B層學生也要借此鞏固基礎知識和技能;B類即提高任務,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主要面向B層學生,要求A層學生也要完成,而C層學生選做;A類任務以拔高、拓展為主,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只要求A層學生完成。在練習分層上,針對A層學生布置一些競賽類、創(chuàng)新類內(nèi)容,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其深度學習的欲望;對B層學生布置一些考驗自主性和操作能力的內(nèi)容,讓學生去思考、去實踐;對C層學生布置一些模仿性的學習任務,使其從反復模仿中總結規(guī)律、強化基本操作技能。在輔導分層上,筆者首先會將主要內(nèi)容在班級里統(tǒng)一講一遍,然后布置任務與練習,在提供輔導時,對A層學生只需要點出思路和方向,對B層學生則會講解重點操作步驟,對C層學生則采用視頻或動畫形式為其提供詳細的操作示范。
教學評價是為了回顧、反思教學中的問題,并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效果,推動其進一步提升。同時,教師需要給學生一定的積極反饋,以對學生帶來激勵、形成引導,激發(fā)其學習信息技術的信心與興趣。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對各層學生的評價標準也是不同的:對A層學生,以激勵為主,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激發(fā)其向更高一層次買進;對B層學生,以褒獎為主,但也不吝指出他們的缺點,為其鞏固基礎、優(yōu)化自身提供方向;對C層學生,以表揚為主,挖掘和贊美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對他們的一點點進步作出肯定,助力其樹立信心、培養(yǎng)興趣。同時,筆者也會在每學完一個章節(jié)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如在學生自評時站起來發(fā)言,也可以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我認知能力和學習效果,從而作出綜合評價,并建立相關文件夾對此進行記錄,從而增強評價的實效性。
2021年,筆者在本校擔任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師,并進行了分層教學實踐。本校七年級一班學生共45人,在分層教學實施前,筆者先調(diào)查了班級學生既有信息基礎和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情況。在學生層面,筆者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①你認為你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怎么樣?②你對信息技術課程感興趣嗎?發(fā)現(xiàn)七年級一班學生中,4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合格,42%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良好,1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優(yōu)秀;85%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很感興趣,15%的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沒什么感覺。為了更好地提升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案例的有效性,筆者還對學生進行了模擬測試,以體現(xiàn)學生的真實水平。不難看出,七年級一班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呈現(xiàn)中等偏上的水平,全班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達到良好以上,且對信息技術課程很感興趣。同時,學生信息技術基礎分布并不平均,相互之間的差異較大。
在教師層面,筆者主要設計了如下問題:①你能靈活運用分層教學法嗎?②如果開展信息技術分層教學,你認為它的效率如何?發(fā)現(xiàn)本校初中信息技術課教師中,80%能夠靈活運用分層教學法,20%表示還缺乏一定的經(jīng)驗和能力;80%的教師認為信息技術分層教學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20%的教師則持懷疑態(tài)度。不難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教師能夠認識到分層教學法的價值,能夠有效開展分層教學,教師的認可與支持成為筆者實施分層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
一是教學目標的分層設計。在分層教學之前,筆者先對教學對象即學生進行分層,此次分層的依據(jù)主要是入學測試和模擬測試所得到的信息技術成績,從而將45名學生劃分為A、B、C三類,A類即具有良好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分數(shù)在85~100分,有17人;B類即具備一定信息技術基礎的學生,有22人,分數(shù)在60~85分;C類即信息技術課的學困生,分數(shù)在60分以下,有6人。然后,據(jù)此進行教學目標的分層設計,要求A類學生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力,能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要求B類學生必須達到課程目標,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要求C類學生達到課標的最低要求,能夠跟上節(jié)奏、打牢基礎。如在教授幻燈片時,給A類學生的任務是在幻燈片中插入聲音文件;給B類學生的人物是掌握在幻燈片中切換動畫的方法;給C類學生的任務是掌握新增、刪除幻燈片的方法。
二是教學過程的分層設計。由于A類學生有較好的知識與技能基礎,教師只需要稍加點撥,引導其自主學習與開拓,就能使其再上一個新臺階;針對B類學生,由于他們的基礎還不夠扎實,需要教師輔助提高他們的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引導他們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C類學生基礎較為薄弱,需要教師予以耐心的指導,帶領他們增加練習的次數(shù),在不斷練習、應用的過程中實現(xiàn)能力的逐漸成長。
三是操作練習的分層設計。以幻燈片為例,刻意要求A類學生在幻燈片中插入聲音文件,待其完成后要求其思考和操作如何插入視頻文件,激發(fā)其探索欲;對B類學生,當其完成了幻燈片動畫設置的學習,教師可以要求其在一個幻燈片中設置兩種及以上的動畫效果,增加學習的挑戰(zhàn)性;對C類學生,當他們掌握了新增、刪除幻燈片的方法后,要求他們及時復習鞏固,提升操作熟練度。
在分層教學之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后測,依然設計了如下問題:①你認為你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怎么樣?②你對信息技術課程感興趣嗎?發(fā)現(xiàn)七年級一班學生中,68%的學生都達到了有效,27%的學生達到了良好,僅有5%的學生還停留在合格;同時,對信息技術課感興趣的學生也從80%增加到了97%,可見分層教學收效明顯,既提高了學生的上機能力,也讓學生喜歡上了信息技術課。
總之,分層教學法能有效應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落實“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因此受到了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日益重視。本文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現(xiàn)狀引出,分析了分層教學融入初中信息技術的必要性與意義,并從學生、教學目標、課堂教學、評價等四個維度入手,探究了分層教學融入初中信息技術課堂的實際操作,以期對今后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