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忠(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中學)
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活動中由于忽視了詞匯知識與語言習慣、語言文化之間的聯系,教學中存在教學方法枯燥、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綜合既有的教學經驗來看,單模態(tài)的詞匯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著學生語言技能的發(fā)展。
要幫助學生透徹掌握詞匯知識,必須重視學生邏輯、語言等智能的開發(fā),依靠不同的智能模塊來創(chuàng)新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機制。但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一些教師更青睞于“死記硬背”的詞匯教學方法:趕進度、抓結果等問題極為常見。在詞匯教學活動中,教師并不重視詞匯的語言價值與多重功能,而是要求學生記憶詞匯的結構、含義與用法,詞匯教學停留在“認知”的膚淺層次。這種教學模式將詞匯知識與原生英語環(huán)境割裂開來,導致學生無法透徹掌握英語的本真含義。古希臘學者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分別站在本質、習慣的角度上發(fā)起了語言研究活動,認為語言表述與習慣、生活、客觀對象之間存在著極為重要的聯系。但在英語教學中,相關聯系與功能被教師全部舍棄,語言的價值根本無法在課堂上表現出來。
要幫助學生透徹掌握英語詞匯知識,教師必須改變詞匯教學方法,將命令、限制轉化為引導,鼓勵學生在配合教師的情況下開展自學活動。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但受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與課堂教學要求,“命令式教學”依舊占據著相關教學工作的主導位置:教師命令學生配合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站在主觀的角度上提出學習要求,忽視了學生能力、素質在教學活動中的綜合表現,導致詞匯教學向著“理想化”的方向發(fā)展。
傳統的詞匯教學活動拘泥于“認識詞匯”,強調相關教學的直觀化、具體化特點,但能夠為詞匯提供“參照物”的教學方法少之又少。對于部分結構復雜、具有多重含義與用途的英語詞匯,學生無法理解其語言價值。借助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創(chuàng)新詞匯教學模式,可將手勢、動作、圖畫等非語言符號帶入到課堂當中,完成符號的設計與應用任務。
配合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實施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教師要做好模態(tài)資源的選擇、應用工作,幫助學生通過模態(tài)來認知英語知識。結合現代媒體技術,可通過新媒體手段來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七年級上冊教材U3《This is my sister》的有關教學為例,可嘗試配合當下流行的短視頻為學生講解英語詞匯知識。在本單元,學生要學習各類名詞與各種指示代詞,進行英語教學工作。配合短視頻,可以以模態(tài)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英語知識。以下列句子所示:
This is my sister,I am one year older than her.
That is my brother,he is two years older than me.
短視頻將有關指示代詞、名詞轉化為直觀的對白,幫助學生在對話中掌握相應的詞匯知識,配合“Older than her”這一句式,學生還能夠掌握“我比她大x歲”這一表達技巧。在隨后的教學中,可配合相應的模態(tài)要求學生對英語詞匯知識進行應用:給出短視頻素材,要求學生活用相關詞匯知識,對關鍵語言知識點進行應用。通過多模態(tài)資源調動學生“學以致用”的興趣,以此來改變詞匯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掌握詞匯知識點。
借由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理論創(chuàng)新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模式,有關教學工作不能僅在“認知”的角度上下功夫,而是要強調語言媒體的差異性,借由多模態(tài)教學來創(chuàng)新英語教學方法?;诖?,要在詞匯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更多的教學活動,以認知英語知識、掌握英語知識為新要求,開發(fā)出英語詞匯的最大教育價值。
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級上冊英語教材U2《How often do you exercie?》的有關教學為例,學生需要學習各類頻率副詞,并精準記憶副詞之間的差別。為提高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可要求學生將所見過的詞匯知識應用在課堂上,并進行造句,如下列句子所示:
(1)I never eat the cilantro.
(2)I often go to the gym to play football.
(3)I always read in the morning.
在每個句子當中,學生依靠造句、翻譯來理解句子的含義,并配合做圖來解釋不同副詞的差別:畫出一個圓,用水彩填充圖形,來表示不同頻率的含義:圓沒有填充,表示“never”,從來沒有發(fā)生;圓被填充了部分,可以表示“often”;圓的填充面積極大,可以表示“always”。在配合模態(tài)實施教學工作時,可要求學生通過“造句+翻譯+畫圖”的方式搜集更為豐富的詞匯知識,在課堂上歸納并進行應用。
配合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實施英語教學工作,不能盲目對學生的詞匯學習過程進行干預。對于學習者來說,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英語知識、調動學生語言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借由直觀載體的幫助,學生能夠將詞匯知識與相關對象聯系起來,掌握詞匯學習方法。通過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來管理學生的學習過程,開發(fā)學生的自學意識。
以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九年級教材《We'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的教學為例,配合“讓學生主導課堂”的教學要求,可嘗試創(chuàng)新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方法:圍繞著關鍵詞“earth”給出客觀對象“地球”,要求學生圍繞著相關圖片、視頻展開思考,將與地球有關的詞匯知識帶入到英語課堂當中。此時,學生主動發(fā)起“頭腦風暴”,對英語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地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l(fā)ife”,還有各種“wild animals”?!皃eople”是地球上的高級生命,人類創(chuàng)造了“culture”和“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學生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必拘泥于學生的表達技巧,而是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將自己所掌握的詞匯知識在課堂上分享出來,創(chuàng)新詞匯教學方法。在隨后的英語詞匯教學中,也可以通過對出不同模態(tài)對象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識英語知識,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
配合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引導學生開展詞匯教學,要嘗試構建“拋磚引玉”的全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教師要通過圖片、視頻、語言活動等不同的模態(tài)來講解詞匯知識點,指明課堂上的英語學習任務。幫助學生認知、應用英語知識,以此來創(chuàng)新英語詞匯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