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李智鵬 馬怡冰 宋文利
(哈爾濱體育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8)
自2003 年成立單板滑雪U 型場地運動隊以來,經(jīng)過近20年的努力,該項目已發(fā)展成為我國在冬奧會中的潛優(yōu)勢項目。我國男子運動員張義威,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中獲得第六名,在2017年札幌亞冬會中獲得第一名;女子運動員蔡雪桐,在2017年單板滑雪世錦賽中獲得第一名;女子運動員劉佳宇,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獲得銀牌,標志著我國在冬奧會單板U 型場地項目上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單板滑雪U型場地項目屬于表現(xiàn)難美性的技能型項目,規(guī)則規(guī)定裁判應從動作完成質量、動作難度、出槽高度、動作多樣性、動作進步性方面打分[1]。通過觀看比賽錄像發(fā)現(xiàn),我國運動員出槽高度、動作難度、動作多樣性與國外優(yōu)秀選手存在一定差距。其中,出槽高度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它能決定空中滯空時間,進而影響空中動作完成的質量和難度。只有足夠的滯空時間,才會有足夠的時間來較好地完成難度動作。通過錄像觀察統(tǒng)計,動作難度越大,滯空時間越長[2]。影響出槽高度的因素以及如何進行針對性訓練以提高出槽高度,是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問題。該文通過對影響單板滑雪U型場地運動員出槽高度因素進行分析,進而找出提高的途徑,以期為該項目的教練員、運動員提供訓練理論指導。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認為出槽高度的影響因素一般包括運動員的下肢彈跳力、運動員出槽瞬間的速度、運動員出槽瞬間的起跳技術、運動員出槽后再次入槽的落地技術4個方面。
彈跳力是下肢肌肉通過快速收縮產生的快速爆發(fā)性力量[3],是影響運動員起跳高度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毋庸置疑,下肢彈跳力好的運動員比下肢彈跳力弱的運動員起跳高度要高。比如,縱跳摸高,同樣身高的運動員,起跳后摸到的高度不一樣,說明運動員之間的彈跳力不一樣,彈跳力好的運動員跳起的高度自然要高。因此,增強運動員的彈跳力有助于運動員起跳高度的提高。在單板滑雪U 型場地項目中,教練員要注重對運動員彈跳力的訓練。
運動員從出發(fā)臺出發(fā)到入槽時會獲得一定的初始速度,產生一定的動能。從入槽到滑行至槽的底端又產生一定的動能。兩次動能的產生都是由重力勢能轉化而來,這兩種動能在槽底疊加成一個動能,然后運動員再從槽底向上滑,在向上滑的過程中,動能會再次轉化成重力勢能。根據(jù)物理學知識,動能是指物體因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動能公式為,其中Ek代表動能,單位是焦耳(J);m是物體質量,單位是千克(kg);v是物體瞬時速度,單位是米/秒(m/s)。重力勢能是由于物體處于高位而具有的能量,重力勢能公式為EP=mgh,其中EP代表重力勢能,單位也是焦耳(J);m是物體質量,單位是千克(kg);g是物體重力加速度,值是恒定的9.8m/s2;h代表物體的高度,單位是米(m)。根據(jù)動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在理想的情況下,運動員的重力勢能會完全轉化成動能,即EP=Ek,也就是mgh=,由此可以推出,也就是說,理想狀態(tài)下,運動員的速度是由運動員出發(fā)時的位置到槽底的高度差決定的,如果運動員出發(fā)時的高度一樣,在沒有阻力和彈跳力的情況下,運動員最后獲得的速度是一樣的。但現(xiàn)實情況是,運動員出發(fā)后滑入槽底的位置和滑行時的阻力是可變的。因此,為了獲得理想的速度,運動員要盡可能提高出發(fā)位置到槽底的高度差,盡可能減少滑行時的阻力。
運動員出槽高度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是出槽瞬間的起跳技術。起跳技術的好壞對運動員的出槽高度有很大的影響,起跳技術發(fā)揮好,就能夠充分利用好運動員的彈跳,最大化地利用彈跳提升高度。起跳技術一般包括起跳時機、起跳角度、起跳時雪板用刃程度、起跳時發(fā)力速度等,這些都會影響運動員的出槽高度。
1.3.1 起跳時機
起跳時機指的是運動員何時起跳,起跳過早或過晚都不利于運動員的出槽高度,應該通過練習找到一個最佳起跳時機。通過對教練員、運動員的調查和對優(yōu)秀運動員比賽錄像的觀察,可以確定最佳起跳時機為B-C區(qū)[4](見圖1)。
圖1 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起跳位置區(qū)域分析
早于這一區(qū)間或晚于這一區(qū)間都容易產生問題。早于這一區(qū)間,運動員發(fā)力過早,一方面不能獲得最佳高度;另一方面,在做完技術動作下落時,容易落入靠近槽底的位置,不利于下一銜接動作的助滑速度。晚于這一區(qū)間,運動員發(fā)力過晚,容易導致做完技術動作后落在槽沿的平臺上,以至于出現(xiàn)嚴重失誤,還易導致運動員傷害事故發(fā)生。因此,運動員在B-C 區(qū)間起跳是最佳起跳時機,既有利于出槽高度,也有利于保證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成功率和運動員的人身安全。
1.3.2 起跳角度
起跳角度指的是運動員在上壁起跳騰空時,滑雪板和槽沿形成的角度。運動員的起跳角度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與槽沿垂直角度起跳;另一種是與槽沿成45°角向山下方向起跳。
運動員在上壁起跳時,與槽沿垂直角度起跳用得比較少,這是因為用到這個角度起跳的動作比較少,并且這個角度起跳后再次入槽時不利于后續(xù)滑行的加速。運動員在上壁起跳時,絕大多數(shù)動作都是選用45°的起跳角度。選用這個角度有很多好處,能夠增加運動員在空中的相對高度,進而增加重力勢能向動能的轉化,因此落地后滑行的速度會有所增加,利于下次出槽高度的增高。高度增高會給運動員帶來更長的滯空時間,更利于難度動作的完成,運動員能夠提高空中動作的舒展性、優(yōu)美性,同時也利于運動員提前伸展身體做好充分落地的準備,提高落地穩(wěn)定性[5]。45°的上壁起跳角度對于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完成更高質量、更高難度的技術動作將起到?jīng)Q定性的作用。
圖2 是索契冬奧會單板滑雪U 型場地技巧男子前3名動作軌跡,通過軌跡可以看出,多數(shù)軌跡是成45°角的軌跡。
圖2 索契冬奧會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男子前3名動作軌跡圖
運動員入槽后繼續(xù)滑行上壁時,要提前掌握好上壁的線路,而不是上壁以后再調整,因為上壁后再調整滑行路線會增加滑行的阻力,明顯降低滑行速度,這對起跳的速度有很大的影響,不利于出槽的高度。運動員最理想的狀況是入槽時即選擇好路線,并保持這一路線不變,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重力勢能對動能的轉化以及動能對重力勢能的轉化,才可以有效地利用好助滑和入槽后的滑行速度,發(fā)揮出最佳起跳高度。
1.3.3 起跳時雪板用刃程度
起跳時的用刃程度是指起跳時運動員用滑雪板前刃或后刃立刃程度的大小,立刃程度越大產生的阻力越大,起跳時產生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運動員出槽時所做技術動作有兩種用刃方式,一種是前刃,另一種是后刃。用刃程度對出槽高度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運動員滑行過程中板刃吃雪的深淺,板刃吃雪越深就越容易卡住雪,越容易發(fā)力。研究資料顯示,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對控制板刃有較大的影響,核心力量好的運動員能夠較好地控制身體和板刃,保證良好的用刃程度和用刃時機。
1.3.4 起跳時發(fā)力速度
起跳時的發(fā)力速度是指運動員滑行上壁后起跳時發(fā)力瞬間的蹬伸速度,蹬伸速度越快,運動員獲得的初始速度就越快[6],產生的動能就越大,對重力勢能轉化得就越大,運動員獲得的出槽高度就越高。因此,對運動員下肢力量的訓練要注意進行爆發(fā)性快速力量的訓練。
1.3.5 起跳時重心跟隨
起跳時,重心能否及時跟上并控制在合理的重心位置,對出槽的高度也有較大影響。身體重心應該始終處在蹬伸力量的延長線上,這樣起跳時才會充分利用起跳的力量。如果重心跟得不及時或跟過了,容易導致起跳時蹬伸力量延長線和重心不在一條線上,這樣容易產生角速度,既不利于高度,也容易增加動作失誤的風險。
運動員出槽后再次入槽是下一個技術動作的開始,入槽落地穩(wěn)定、角度正確就容易銜接下一個技術動作。因此,入槽的落地技術對下一個技術動作完成的好壞起了很大作用[7]。運動員入槽落地技術主要體現(xiàn)在落地前準備是否充分、落地時雪板的滑行角度是否正確、落地的位置是否是最佳區(qū)域、落地時用刃程度、落地時重心的跟隨。
1.4.1 再次入槽落地前準備
通過對教練員、運動員的調查和對世界優(yōu)秀運動員比賽錄像的觀察,發(fā)現(xiàn)良好的落地來自運動員落地前的充分準備。落地前的充分準備體現(xiàn)在落地前較好地完成了技術動作、落地前即已調整好落地時雪板的滑行角度。較好地完成技術動作能夠為運動員贏得調整落地姿勢的時間和心理上的優(yōu)勢,不至于由于倉促完成動作而導致來不及調整落地姿勢和產生慌亂感。落地前就已調整好落地時雪板的滑行角度,對運動員銜接下一個技術動作至關重要,在空中提前調整好滑行角度有利于運動員的滑行速度[8]。落地后再進行角度調整會產生較大摩擦力,導致滑行減速。
1.4.2 落地時滑雪板滑行角度
落地時雪板的滑行角度是否合理對出槽高度有較大影響。一般優(yōu)秀運動員落地時雪板滑行的角度大約為45°角,也就是滑行方向和U 槽管長成45°角(見圖2)。保持這個角度既利于運動員發(fā)揮最大的滑行速度,也利于運動員減少滑行距離,保持良好的體能。如果落地時角度過大或過小,則運動員會在滑行過程中調整角度,角度的調整必然會帶來滑行速度的降低、滑行節(jié)奏的擾亂,影響裁判員對運動員整體印象的分值[9]。
1.4.3 落地位置
落地的最佳位置和起跳的最佳位置一致,均是落在B-C 區(qū)域(見圖1)。落在這個區(qū)域既不會消耗太多速度,也有利于運動員的落地穩(wěn)定性。落地區(qū)域過高,不利于落地穩(wěn)定性,影響后續(xù)滑行,還容易造成運動員磕碰槽沿并產生嚴重失誤和摔傷。落地區(qū)域過低,會使運動員嚴重失速,影響下一動作的出槽高度和完成。
1.4.4 落地后用刃程度
落地后用刃程度的大小直接決定滑行速度的大小,因此,運動員應在保證動作完成和落地穩(wěn)定性的基礎上盡量減小用刃,以保持良好的滑行速度。用多大程度的刃滑行,取決于運動員的瞬間判斷,以利于動作穩(wěn)定和動作發(fā)揮為前提,減少不必要的用刃調整。
1.4.5 落地時重心跟隨
落地時,重心的跟隨同樣重要,失去重心或重心跟得不到位,容易導致落地失誤,甚至摔倒落地,這對運動員比賽成績和人身安全是致命的。在比賽中,經(jīng)常會看到運動員失去重心而摔在槽壁上,以致無法繼續(xù)參加比賽。
通過杠鈴負重深蹲練習,提高運動員下肢力量。通過跳臺階練習、跳深練習、縱跳練習、負重跳躍練習等提高運動員的彈跳能力,著重發(fā)展的是快速爆發(fā)性的彈跳力。
運動員在出發(fā)臺出發(fā)時,盡量靠上,提高出發(fā)高度;運動員在滑行入槽時,盡量減少用刃滑行,以減少阻力,減少能量消耗。這樣運動員就會最大可能地將重力勢能轉化成動能,以獲得理想的出槽速度。除此之外,運動員也可以利用身體重心降低或身體重心后移的加壓方式進行加速,在滑行過程中有序變換身體的重心加壓進行加速。
入槽滑行時以約45°的方向角度滑行,滑行過程中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方向調整,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利用重力勢能向動能的轉化,進而有利于出槽速度的提高。滑行過程中減少方向調整會顯得動作完成較干凈利索,這對裁判員打分來說很關鍵,容易獲得裁判員的良好印象分。
2.4.1 在最佳起跳區(qū)域起跳
在進行技術練習時,通過反饋訓練法給運動員建立正確的起跳時機的概念,讓運動員知道在U槽的BC區(qū)域起跳最佳,通過重復練習形成肌肉記憶,達到最佳起跳位置進行起跳發(fā)力。
2.4.2 保持最佳起跳角度起跳
運動員的起跳角度應該在入槽滑行時就已確定好,盡量不要在入槽后的滑行中和上壁滑行過程中進行調整,這樣能夠減少調整時帶來的速度損耗,最佳起跳角度應該是滑雪板滑行方向與槽沿成約45°角。
2.4.3 掌控好起跳時用刃程度
起跳時在最佳起跳區(qū)域進行用刃起跳,并掌控好用刃程度的大小,以獲得最大反作用力,提升出槽高度。
2.4.4 起跳時發(fā)力應迅速
起跳時的發(fā)力速度應當迅速,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上壁滑行的速度,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提高出槽高度。起跳發(fā)力過慢,容易失去發(fā)力時機,借不上滑行的速度,還會過多損耗滑行速度,從而影響出槽高度。
2.4.5 起跳時保持良好重心跟隨
通過訓練,熟練掌握重心的跟隨,保證起跳發(fā)力時,反作用力能夠正好通過身體重心。這樣不僅能提高出槽速度,還能防止產生角速度,影響動作穩(wěn)定性。重心的良好跟隨有賴于運動員身體核心力量的強大和協(xié)調性、平衡能力,因此,運動員平時體能訓練除了加強彈跳力訓練,還應加強核心力量訓練和協(xié)調性、平衡能力的訓練。
2.5.1 提前做好落地準備
要想有充足的時間提前做好落地準備,就要高質量地完成動作,高質量地完成動作主要指完成動作時重心要高,要對動作有較好的控制能力,并且落地時眼睛要看向落地區(qū)域,主動調整滑雪板的落地滑行角度[10]。這樣才會為下一個技術動作提供良好的開端,最大化地利用好滑行速度,提高出槽高度。
2.5.2 保持落地時最佳滑行角度
落地時,應當提前做好落地準備,調整好滑雪板的滑行角度為最佳滑行角度,盡量沿約45°角的方向向下滑行。不要隨意落地和無控制地落地,也不要落地后再調整滑行角度。這樣能夠減小多余摩擦力對速度的損耗,有利于最大化地保持滑行速度,提高出槽高度。
2.5.3 保持最佳落地位置
落地的最佳位置在U槽的B-C區(qū)域(見圖1),訓練時,讓運動員明確這一區(qū)域,并在起跳發(fā)力和落地時盡量都在這一區(qū)域。
2.5.4 保持最佳用刃程度
落地時,在保證滑行穩(wěn)定的情況下,減小用刃滑行的程度,以充分利用滑行速度,提高下一個技術動作的出槽高度。用刃程度越大,滑行時摩擦力越大,對能量的損耗就越大,不利于滑行速度的保持。
2.5.5 落地時保持良好重心跟隨
落地時重心應當及時跟隨滑雪板,防止跌倒失誤的發(fā)生。通過滑行技術訓練,增加滑行基本功水平,提高重心的控制能力,通過核心力量訓練和協(xié)調性、平衡能力的訓練提高身體控制能力。
單板滑雪U型場地項目已成為我國冬奧會項目中的潛優(yōu)勢項目,我國已經(jīng)具備往優(yōu)勢項目上沖擊的能力。未來,我國運動員必定會在這一項目實現(xiàn)新的突破。根據(jù)單板滑雪U型場地項目運動員出槽高度的影響因素及提高途徑的研究結果,在今后訓練過程中,教練員、運動員應更加注重動作細節(jié)的訓練,并提高訓練的科學化水平。以提高運動員的出槽高度為突破口,進而增加空中滯空時間,為運動員做出更高難度的動作提供時間上的保障,努力提高動作難度,提高動作穩(wěn)定性。目前,單板滑雪U 型場地新的出槽高度紀錄已經(jīng)達到7.3m,這一紀錄已超過了美國三屆冬奧金牌得主肖恩·懷特的7m紀錄。我國運動員的出槽高度應引起重視,需要加快突破,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比賽中贏得主動,提高制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