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四新 王嵐 李曉迪
臨床實習環(huán)節(jié)一直是臨床對實習護士進行培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實習護士將所學理論知識在實際的臨床操作中進行應用,引導實習護士將專業(yè)理論知識向實踐操作能力進行轉化,進而保證實習護士具有勝任護理工作的能力[1]。實習護士臨床實習質量影響因素中最為基礎的就是帶教效果,不同的臨床帶教模式,會直接對實習護士的帶教效果和質量產生影響。以往傳統(tǒng)的帶教模式,主要以知識的單方面灌溉為主,不僅過于復雜還缺少吸引力,無法調動實習護士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就導致實習護生無法建立深入思考的意識和能力[2]。尤其是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患者多為老年人,病情嚴重,所涉及到的醫(yī)學儀器較多,這就導致其學習難度增加,實習護士會產生迷茫、恐懼等情緒。有效的帶教模式一直受到臨床重視,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 教學模式化,具有較強的目標性,可以激發(fā)實習護士的積極性、主動性,利于臨床對護理人才的培養(yǎng)[3]。本研究主要針對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 教學對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技能帶教效果及臨床實踐能力的影響進行研究和分析。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院中130 名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實習護士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 名。對照組中男10 名,女55 名;年齡平均23.26±2.52 歲;10 名中專,22 名大專,以及33 名本科。觀察組男7 名,女58 名;年齡平均23.31±2.48 歲;8 名中專,21 名大專,以及36 名本科。兩組實習護士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習護士了解研究內容后簽署同意書并交回。
兩組實習護士教學所使用教材、教學計劃等均一致,同時帶教教師學歷一致。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教學。采取傳統(tǒng)教材講解教學,按照教學計劃進行教學,指導實習護士熟悉醫(yī)院情況,并對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相關基礎護理操作進行講解,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并每周進行1 次實踐教學,及時解答實習護士疑問。
1.2.2 觀察組 實施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教學。授課之前教師需要按照教學內容進行相關講解視頻制作,視頻長度需要控制在10~20 min 以內,授課前向學生進行基礎說明后實施Teach-back 教學。選取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長組建Teach-back 教學小組,并以其為組長,同時選擇帶教時間在2 年以上的護士作為組員,小組成員需要接受Teach-back 教學,確定帶教教師學習效果,以及教學能力合格后進行實際教學[4]:
(1)傳遞信息:帶教教師為學生播放準備好的微視頻,并借助視頻對護理操作技能的重點進行講解,包括患者溝通技巧、患者情緒評估等,在講解結束后帶領學生進入病房,由學生嘗試獨立對患者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等護理措施,帶教教師需要在旁觀察,并在必要時刻進行指導,盡量讓學生獨立完成。在實踐學習結束后,小組進行討論,針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最后每組選出一位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匯報,同時進行各組之間的討論,最終討論出最為適合的護理計劃和實施措施,討論時間不得超過2 個學時。
(2)評估理解:在結束討論之后,要求學生進行操作演示,并在演示過程中進行說明,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教師綜合國內外Teach-back教學相關案例,并綜合學生的表現和理解,進行最終總結。綜合案例、學生掌握情況,教師進行案例講解,借助多媒體工具,深入說明案例中的重點、難點,針對學生的探討結論給予表揚、糾正等,并借此評估學生的相關表現,幫助學生形成規(guī)范、系統(tǒng)的臨床思維;在教學結束后,將教學所用微視頻、課件等上傳至平臺之上,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和釋疑。
(3)糾正澄清:在教學期間,增加與學生溝通次數,對學生理解錯誤的知識點、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和說明。
(4)確認掌握:在教學后期,要求學生多次進行實踐操作演示,確定學生已完全正確掌握操作技巧。
(1)考核成績:內容包括理論、實踐操作兩部分,滿分均為50 分[5]。
(2)核心勝任力:選擇護士核心勝任力調查量表,對兩組實習護士教學前后的勝任力進行評估,共包括5 個調查維度,采取5 分制,分數越高則勝任力越好[6]。
(3)教學效果:使用院內自制教學效果評估量表,包括6 個調查維度,滿分為20 分,分數越高則實習護士教學效果越優(yōu)秀[7]。
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 分析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實習護士的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實習護士考核成績比較(分)
教學前,兩組核心勝任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觀察組實習護士核心勝任力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習護士教學前后核心勝任力比較(分)
觀察組實習護士教學效果評價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實習護士教學效果評價比較(分)
在臨床醫(yī)學之中,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此學科學習難度較大,對于專業(yè)知識以及實踐操作能力要求較高,隨著醫(yī)學模式轉變、醫(yī)療技術上升,人們就醫(yī)期間對于護理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實習護士的專業(yè)知識、操作能力掌握,直接影響到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的護理質量,因此在實習護士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加強其自身能力就極為重要[8]。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多是采取知識灌溉方式,重點集中在加強實習護士的理論知識掌握,而忽略了對實習護士專業(yè)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實習護士的實踐經驗積累較少,缺乏實踐操作能力,導致在實習工作中,出現差錯的概率較高,進而造成院內糾紛和混亂[9]。因此在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臨床帶教之中,如何提升帶教質量的重要性極高。
傳統(tǒng)的臨床帶教模式,中心是帶教老師,教師在示范后,學生進行機械簡單的模擬,這時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面對眼前難度較高的專業(yè)知識,缺乏處理能力,易出現抗拒、討厭的情緒,進而導致學習效果下降[10]。本研究中,觀察組實習護士的考核成績高于對照組,表明微視頻結合Teach-back 教學法,在提高實習護士理論、操作實踐能力方面效果明顯。Teach-back 教學法,核心是在教學后,受教者按照理解進行教學內容的復述,借此主動接受教學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并加強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便于進一步教學。此方法最早出現在美國,并經過美國質量論壇的測評,作為34 種最有效且安全教學方法之一[11]。微視頻是指視頻時長控制在20 min 內,其具有精煉、直觀以及生動等優(yōu)勢,在教學期間使用微視頻,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更為直觀地進行學習[12]。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實習護士教學后核心勝任力優(yōu)于對照組(P<0.05)。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 教學法,選擇典型臨床案例,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討和分析,積極主動進行專業(yè)理論和實踐操作的學習,且此教學模式的主體為學生,以具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為主,相較于常規(guī)教學優(yōu)勢更為明顯[13]。在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 教學之中,借助微視頻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直觀理解難點、重點,對學生的疾病認知、知識掌握進行加強,區(qū)別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14]。Teach-back 教學法屬于雙向信息傳遞模式,其不僅加強信息傳遞效果,更注重傳遞后的反饋和評價,借此對學生接受信息的效果進行加強,配合微視頻教學,最終提高臨床帶教的效果[15]。
綜上所述,在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技能帶教中,微視頻聯(lián)合Teach-back 教學模式可以對實習護士的理論成績、實踐操作成績進行提高,加強實習護士的核心勝任力,提高實習護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