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 黃喜燕 鄒濱宇 劉洋 王泓鈞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招,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獲得了大學入學機會,該部分學生在大學生群體中屬于弱勢地位,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等方面的改善情況不容樂觀,近視率高、肥胖率高、身患殘疾的情況普遍存在,這給體育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必須要引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如何做好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是當前學校體育工作不可推卸的任務。
2019年,我國暴發(fā)新冠肺炎疫情,這對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造成了一定影響,尤其是學校體育教學方面,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和人們的體育鍛煉意識產(chǎn)生的影響較大。因此,該文就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四川省部分高校體育弱勢群體學生體育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尋找提高其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旨在促進體育弱勢群體學生良好體育鍛煉意識的樹立。
該文以四川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體育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近年來關于大學生、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的影響、學生參與體育、體育行為、弱勢群體等論文,并對查閱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設計兩份問卷調查表,其中“問卷一”發(fā)放給相關教師或領導,共發(fā)放問卷15 份,“問卷二”發(fā)放給抽樣學生,共發(fā)放問卷210 份,回收205 份,回收率為97.6%,其中有效問卷200 份,有效回收率為95.2%。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用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結合統(tǒng)計結果進行邏輯分析。
學者對弱勢群體概念的界定進行了大量研究。韓新英認為,體育弱勢群體是指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身體機能、體能素質和形態(tài)等處于不利地位,較難完成體育技術動作的學習或完成體育鍛煉的學生[1]。
根據(jù)調查所得的數(shù)據(jù)可知(見表1),調查對象中,身體某方面有殘疾的占11.5%,身患特殊疾病的占21%,由于體質基礎差不能參加體育運動的占體育弱勢群體的57.5%,由于身體肥胖或肥胖原因不能參加體育鍛煉和學習的占有7%,有其他原因的占3%。這表明四川省部分高校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應當引起學校領導及教師的重視,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時期,學校體育教師應多關注該部分群體學生的體育參與情況。
表1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健康狀況(n=200)
興趣是指個體對某件事物或參加某項活動具有積極情緒的心理傾向,而體育興趣是個體力求積極認識、探究以及參與體育運動的某種心理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2]。由表2 可知,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中,對體育運動非常感興趣的僅占10%,有興趣的占42%,沒有興趣的達到了69%,這說明大多數(shù)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對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較低,缺乏鍛煉的積極性。尤其受疫情的影響,多數(shù)體育場館封閉,居家鍛煉成為主要方式,影響了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yǎng)。
表2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n=200)
學生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譬如自身的體育需要、自身身體狀況、體育鍛煉環(huán)境等方面。對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經(jīng)常參與的運動項目進行了解,有利于教師對該類群體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從而調動其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經(jīng)過調查(見表3),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經(jīng)常參加的運動項目有籃球、慢跑、乒乓球、太極拳、散步等。該部分學生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與自身身體狀況呈現(xiàn)較高的正相關性,一般會選擇非劇烈性的運動。此外,由于疫情期間無法參加室外運動,且缺乏專門針對該類群體運動訓練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他們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就更加有限了。因此,體育教師應根據(jù)當前特殊時期,結合該類群體的生理特點,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及針對性的體育網(wǎng)絡教學,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督促其參與體育鍛煉,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運動愛好。
表3 體育弱勢群體參加運動項目情況(n=200)
新冠疫情對學生的體育直接參與行為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從表4能夠看出,疫情前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運動時間多在30~45min,占比達到了62%,疫情期間體育參與時間多在30min以下,占比56.5%。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運動鍛煉的頻率較少,他們參與體育運動基本都取決于自身的鍛煉動機和態(tài)度。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人們需要居家隔離,但居家鍛煉手段過于單調乏味,致使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時間較難維持。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頻率低、積極性欠佳,因此需要正確地引導與鼓勵。
表4 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運動鍛煉時間、頻率統(tǒng)計表(n=200)
運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的運動量,是科學健身、保健和康復的主要指標,對運動效果有直接的影響[3]。適宜的體育鍛煉強度對健身效果有良好的影響,但適宜是相對的,對具體的健身必須要有不同的鍛煉方法與強度。根據(jù)調查可知,疫情期間,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強度,視情況而定,基本上以中小強度為主,較少參加大強度的運動。自身身體條件的弱勢是影響其選擇體育鍛煉強度的主要因素,只能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條件的強度進行鍛煉。
動機是維持和引起個體的行為活動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心理傾向,屬于個體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體育動機是推動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主導因素及體育需求的主觀反映[4]。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見表5),大多數(shù)弱勢群體學生會以輔助治療疾病、強身健體、培養(yǎng)意志品質等為主要參與動機。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在調查結果中,選擇增強身體健康,促進身體康復的比例最大,占56%,是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首要選擇,這說明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在參與動機上與普通大學生有較高相似性,尤其以強身健體為主要動機,就更加說明了他們都有健康的追求。其余情況排列順序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為應付考試(54%)、增強意志品質(23%)、輔助治療疾病(17.5)、增強體質(16%)。
表5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參加體育鍛煉動機情況(n=200)
體育信息是反映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所有事物本質特征和客觀規(guī)律的所有形式內(nèi)容的總稱,是各種事物形態(tài)、內(nèi)在規(guī)律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等各種條件、關系的客觀反映[5],是人們認識并作用于體育的基礎。體育弱勢群體對體育信息的獲取是激發(fā)其進行體育行為的導火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關注體育、了解體育、參與體育的行為[6]。根據(jù)調查可知,四川省部分高校體育弱勢群體大學生經(jīng)常通過網(wǎng)絡、廣播或者體育教師線上講授的方式獲得相關方面的信息。一般而言,學生通過網(wǎng)絡所獲得的信息基本是關乎競技體育方面的內(nèi)容,而忽略了關于體育價值的信息。由于受疫情的影響,體育教師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向學生講授體育運動知識,這種間接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術的方式也會影響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對體育信息的獲取。
新冠疫情下的學校體育活動,教學場域由校內(nèi)轉移到校外,戶外體育運動場所、室內(nèi)健身場館都要求封閉,全民健身活動受到?jīng)_擊,學生的體育學習環(huán)境受到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尤其是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缺少了體育教師的指導,缺少了專門的鍛煉場所、設施以及器材,積極性便會下降。
該文的研究對象在身體上具有“弱勢”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體育運動的低水平上,生理特征表現(xiàn)是身患殘疾、特殊疾病、體質虛弱等方面。因此,該部分群體學生的自身條件直接影響了體育參與行為,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身體條件對從事體育活動有障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參與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行為,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也受到了限制。
健身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與健身有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3 個方面,該部分學生的健身意識會受這三方面因素的制約。經(jīng)過調查研究,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對體育保健知識、康復知識、體育技能掌握情況處在中下等水平,健身意識薄弱,故而參與意識低、參與頻率低、時間少。
由于疫情的影響,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有所變化,參與體育鍛煉的行為受心理因素影響較大,如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對體育參與認知度較低等。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受自身身體情況的影響較大,一般會選擇對抗性小、激烈性低的運動項目,很少選擇其他的運動項目。
新冠疫情前后,體育弱勢群體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強度有所變化,疫情前,參與強度集中在中低之間,參與時間一般在30~45min之間。
大學生體育弱勢群體學生的體育參與行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健身意識的影響以及個人身體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