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要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建立多元主體協(xié)同參與機制,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實踐育人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打造品牌思政體系,同時堅持五育并舉,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同時,面對實踐育人工作中學生認知度及參與度不高的問題、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的問題,高校應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宣傳教育,拓寬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活動的認知途徑,同時設定詳細、科學的評價體系,用具體指標數據定位實踐育人成效。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國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點。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全育人”高校育人要求,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實踐育人是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參與各項實踐活動,旨在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的育人方式。[1]高等學校為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必須進一步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深度融合,做到理論與實踐并重、形式與內涵并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要將“實踐育人”落到實處,提高實踐育人效力,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學生實踐育人工作中的內涵
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足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展學生。全員育人的導向是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而非狹義地將學校作為唯一的育人主體。全程育人指的是學生從入學到畢業(yè)期間,高校要時刻發(fā)揮育人功能,根據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和要求、自身發(fā)展及身心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是指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和大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的前提下,多方教育主體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全程參與培養(yǎng),通過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大學生多方面能力提升,逐步成長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開展方式(以T大學為例)
為了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T大學某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按照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引領,以社會實踐為途徑,探究并開展了“田野思政”實踐育人項目。
(一)建立多元主體協(xié)同參與機制,實現(xiàn)全員育人
學院實踐育人項目聯(lián)合校內外各部門,建立由各級黨政部門共同參與機制,學院黨委、共青團、學生工作部門、專業(yè)教師隊伍、實踐基地聯(lián)合參與指導,從思想政治到專業(yè)技能各個方面給予學生全面指導,提升實踐育人效能。實踐團指導教師涵蓋了校內學院黨委副書記、黨支部書記、輔導員、專業(yè)教師以及校外實踐基地指導人員,努力實現(xiàn)全員育人。
(二)著力打造“田野思政”新體系,助推全程育人
在實踐育人活動開展之前,學院就根據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任務和要求、自身發(fā)展及身心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學院利用現(xiàn)有的設施,在校區(qū)實踐基地開展本科一年級學生農業(yè)勞動教育和高年級科技實驗研究。低年級采用班級責任制分片進行農作物培育,教師帶領不同班級學生種植不同農作物。同時,高年級學生利用實踐基地進行實驗研究?!疤镆八颊斌w系結合農業(yè)院校的特征,開展了大一年級在校內實踐基地的勞動教育,大二、大三年級在校外實踐基地的思政教育,大四年級校內基地科技實驗研究,涵蓋了大學生四年本科實踐教育的全過程。
(三)堅持五育并舉,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
“田野思政”項目注重學生“德”、“智”、“勞”協(xié)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實踐項目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帶領學生走進田間地頭,通過給當地村民分發(fā)黨史宣傳團扇,給村民普及黨史知識,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往實里走。同時,實踐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村貌、走訪村民,了解幫扶村在脫貧攻堅歷程中的變化,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帶領學生幫助困難戶的果農采摘、代銷農產品,解決了部分農產品銷售問題,通過農業(yè)勞動培養(yǎng)學生勞動能力和銷售能力,樹立勞動精神和助農意識。同時,項目注重專業(yè)知識與農業(yè)生產的有機結合,專業(yè)教師引導學生在農業(yè)實踐中深入調研專業(yè)技能在農業(yè)勞動中發(fā)揮的作用,思考如何用好科技解決現(xiàn)實的農業(yè)問題?!疤镆八颊睂嵺`育人項目以思想建設為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勞動精神,發(fā)揚吃苦耐勞作風,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通用技能和專業(yè)技能,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
四、高校實踐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開展以來,高校已逐漸形成了實踐育人的價值理念,各項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更加規(guī)范,育人效果也逐漸凸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工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項目學生認知度和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體系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評價指標不夠清晰,未能多角度地評估學生實踐中的各項能力發(fā)展,這使得考核評價結果存在模糊性和籠統(tǒng)性。
五、加強高校實踐育人的對策
大學生對實踐育人的認識程度和參與程度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開展的廣度和深度。高校應加強實踐育人工作的宣傳教育,拓寬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活動的認知途徑,大學生才不會因了解程度有限而缺少參與。
檢驗育人成效的科學方法之一就是設定詳細、科學的評價體系,用具體指標數據定位實踐育人成效。評價體系要注重形成性評價和結果評價,根據實踐育人的基本目標和預期成效進行闡述,結合具體的評價指標(比如思想認識、理論知識、綜合技能、社會效益等)和指標明細,給各項指標賦予權重和分值,設定具體的評價機制[2]。
六、結語
實踐育人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于一體,強調實踐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促進大學生品格形成、品質養(yǎng)成、素質提高的新型育人方式。高校要堅持立德樹人為根本,進一步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深層次融合,拓寬思政實踐路徑,將“實踐育人”落到實處。高校通過指導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了解國情,在實踐鍛煉中積累智慧、鍛造品格、增長才干,促進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張佺.“三全育人”視野下高職院校實踐育人路徑探索[J].教育觀察,2020,v.9;No.244(18):20-22.2020.18.007.
[2]劉維婷.高校社會實踐育人成效評價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5):56-57.
作者簡介:李文(1993.12),女,漢族,河南漯河人,碩士,助理政工師,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