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厚陽
摘要: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應從感性出發(fā),回歸感性的基本音樂學習規(guī)律,將基礎教育的實施有效地融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技能。如何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在“新課程、新理念”教學模式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積極性,這是我們需要深入學習和實踐的新挑戰(zhàn)。
關鍵詞:音樂? 新課標? 教育? 未來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2)03-0136-03
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它通過聆聽、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被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深深吸引,進而凈化心靈。隨著多媒體的介入,學生在音樂教學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他們全身心投入,唱得興起,手舞足蹈,如果表揚一個學生,那么模仿者、創(chuàng)新者隨之就會越來越多,課堂變成了展示舞臺。在這種積極地氛圍里,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愉悅了學生的心情,他們變得鐘愛音樂,喜歡音樂課。但是,就目前的課堂教學而言,也還存在一些問題。研究分析這些問題,并改進教學策略,將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有利于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音樂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的實施,中國音樂教育界的各項教育活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果。然而,正如鐘教授在《當代音樂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一書中所說,多年來我國的“雙基教育”讓很多人誤入歧途,缺乏情感,孩子們心中的世界一片混亂。反思當前的音樂教育,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偏差。音樂教育的實踐也需要創(chuàng)新,本文就以此為切入點,展開討論。
一、音樂教育的現(xiàn)狀
(一)音樂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
1.面向多數(shù)學生,教學內容涵蓋面廣泛
《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于學生音樂能力教學的內容指出,學生的音樂能力在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教師應正視這種差異,并對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更加自信地面對音樂學習,并對音樂產生興趣,這既是教師對學生音樂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也是我國全面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基石。在新課中,將安排音樂課的內容。新課音樂教育的目標主要是提高學生審美,目的不是學生有多少音樂技能,而是提升音樂教育活動的審美。此外,為了實現(xiàn)廣泛的音樂教育,音樂系可以與其他系合作,相互滲透,構成整體。藝術領域廣泛多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學習音樂,也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2.重視培養(yǎng)音樂興趣,欣賞為主
在幫助學生找到符合其自身音樂能力的學習方式與方法時,教師應在引導學生學習音樂以及進行音樂活動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漸加大對音樂的興趣,并且牢固掌握音樂課程學習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欣賞音樂的習慣,長此以往下去會使他們熱愛音樂。在新課標中對音樂教學的目標設定主要是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并且通過音樂教學內容的設計與優(yōu)化,將教學內容更加貼合于音樂教學之中,幫助學生提高音樂興趣以及樹立良好的人格。
3.重視集體參與,師生關系和諧
在新課標中,對師生關系和諧有一定的要求。在音樂課程中學習中,音樂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一般學生認為音樂老師比普通老師更親近,這也與教師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以及教師自身的背景密切相關。在新課標下,老師會教,學生會積極參與學習,玩得開心,有一個舒適而有意義的音樂課,營造了師生之間的親密氛圍。
(二)新課標下教學模式的不足
1.強調欣賞體驗,缺乏實踐
為豐富音樂學習,我們將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新課標以音樂學習為主,過分強調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另外,隨著音樂教育設施的完善,很多教師也喜歡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進行音樂教育。但有的教師只使用多媒體,照搬書本的音樂圖像,直接在音樂多媒體中演示,筆者反思了他的音樂教育。例如,筆者在課前準備課,伴奏也記錄在計算機上,上一堂音樂示范課。此時,學生們看起來很活躍,只是依靠多媒體教育設施,學生憑直覺觀看音樂學習,但沒有練習過,缺乏實踐的有效性。
2.音樂學習的實效性欠缺
許多教師現(xiàn)在正在探索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多功能性和活潑性,讓學生在他們的教學模式中享受、放松,這是當今大多數(shù)教師追求的效果。然而,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又能獲得多少音樂的基礎知識呢?新課標沒有規(guī)定音樂的基本知識,比如沒有對音樂、節(jié)奏等有明確的要求。此外,許多學生對樂譜和譜表不太熟悉。在學習音樂時,能一邊聽錄音一邊重復抄寫,但學生并不能根據(jù)樂譜單獨唱歌或演奏。
3.內容廣泛,側重點不明顯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政治地位的提高,文化的傳承工作也是現(xiàn)階段我國發(fā)展的當務之急,對傳統(tǒng)戲曲的保護工作需要逐步加強。新課標中說明,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戲曲曲藝等傳統(tǒng)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是高中音樂課堂中的重點內容,需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得到重視,讓中國傳統(tǒng)戲曲走進高中課堂,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新課標的教材中所涉獵的內容較多,也有著不同藝術形式的鑒賞課,其形式與類別大多與其他課程相關,使得教學更加具體與多元,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擴充學生音樂相關的知識面,但現(xiàn)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加注重教材中的內容滲透,以及重要知識點的講解,忽略了學生的全面性發(fā)展問題。同時在學生的評價方面,新課標對于音樂能力養(yǎng)成的教學模式評價規(guī)定沒有很系統(tǒng),并不是量化型的制定音樂能力評價標準,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中的主觀性發(fā)揮更加明確。
二、音樂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思考
(一)應優(yōu)化音樂課堂中的整個審美情趣
新課改中將音樂理念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明確,強調以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中心,這主要是對學生豐富情感與感性方面的培養(yǎng),在音樂課堂中,從最基礎的學習動作和聽音樂出發(fā),爭取創(chuàng)造一些簡單的音樂,這也是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不同器樂、曲風和詞曲等帶來的感受,通過這種活動更好地將音樂教學的功能與作用進行發(fā)揮,幫助學生在積極與健康的審美養(yǎng)成中,提升學習音樂的樂趣,讓其對音樂、藝術以及生活的熱愛都更加深刻。
學生為什么喜歡這樣的音樂?為什么討厭那樣的音樂,這與學生的家庭、經歷、性格、文化修養(yǎng)等方面有關。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愛好,通過更加深入的音樂教育,把健康、純正、清晰、自然的、對人類社會感興趣的音樂表現(xiàn)出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加強音樂教學的管理與資源開發(fā)
新課標的實施提案中明確提出了這一點。形式多樣的音樂教育交流活動極大地促進了信息和課程資源的交流,學校支持教師參與到這些活動中。因此,學校教師的培訓不僅限于文化課教師,定期對音樂系進行專門的培訓,讓音樂教師能夠深入細致地學習具體項目。更新教育理念,明確音樂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樹立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
第一,督導團隊貫徹教育理念,嚴格遵守課程標準和教育規(guī)定,音樂、藝術等部門的課時數(shù)達到教育大綱規(guī)定,加強教育管理,豐富教師知識,提倡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教育,所有這些都可以在廣度和深度上朝著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工作。
第二,定期組織部門教育研討會,確保教師解決課堂內容安排、時間分配、課程開發(fā)等問題,提高教育效果,不斷規(guī)范和優(yōu)化教育流程,增強教師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加強教師工作評價、成果、科研成果等管理和完整性,確保教育更加規(guī)范、合理、有效。
(三)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實踐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1.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誘發(fā)創(chuàng)新靈感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他們的素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音樂教育應該進一步順應職業(yè)需求,實現(xiàn)職業(yè)目標。首先,人們充分認識到教育在民間音樂文化傳統(tǒng)中的重要作用,回顧近代以來學校音樂教育和民間音樂傳統(tǒng)中的學校表現(xiàn),提供了成功的研究經驗。我們開始在音樂課程中強調和加強民間音樂的內容。其次,建立基于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學校音樂教育目標。立足于音樂文化的多樣性,確立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是當今中國音樂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學校音樂教育如何建立在音樂文化的多樣性之上?首先,學校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傳統(tǒng)解決互為基礎的問題。換言之,學校音樂教育以民樂文化傳統(tǒng)為基礎,民樂文化傳統(tǒng)以學校音樂教育為基礎。另一方面,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校音樂教育必須立足于民間音樂文化的傳統(tǒng)。例如在音樂教學中融入京劇元素進行賞析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與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點,音樂教師可以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將戲曲文化與信息更加明確的演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興趣。在音樂課堂中通過對戲曲文化中的服飾妝容、唱腔動作以及演唱方式等進行總結與提煉,更加直觀的讓學生了解戲曲文化,教師可以選取較為經典的曲目,利用多媒體設備,讓學生一邊欣賞戲曲唱腔一邊進行文化學習,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嘗試模仿,將音樂課進行的更加生動有趣。
例如在對京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讓學生了解京劇,在課題進入正式教學之前,首先激發(fā)起學生對京劇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在教學策略與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以從欣賞與體驗等兩種方式入手,用京劇唱段《迎來春色換人間》進行講解教學,讓學生在欣賞佳作的同時,分段欣賞,從對《迎來春色換人間》使用的樂器進行思考,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戲曲內是否有大鑼、小鑼、饒鈸及鼓板”等此類問題。從樂曲的節(jié)奏特點角度出發(fā),進行小組范圍內的討論,并對《迎來春色換人間》的要素進行模仿,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技術感受京劇的獨特魅力,在學生對京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后,再采用教師教唱、學生學唱,并學做亮相動作的方式,讓學生對京劇的整體表演方式有全面的了解。
2.轉變教育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
流行音樂中當然也有優(yōu)秀的作品,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是選擇優(yōu)秀音樂作品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限于流行音樂領域。教師要由淺入深,適時向他們介紹一些著名的歌曲和一些國內外音樂大師。在不久的將來,同學們一定會豐富和發(fā)展自己對音樂的認知,增強聽音樂的能力。教育實踐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論指導下,以學術目標和使命為基礎,優(yōu)化教育過程,在組織和設計上相對穩(wěn)定。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充分發(fā)展的成功人才。由于這種性質,音樂教育必須確定教育理念,為所有學生傳播音樂文化和技能。音樂教育應該以學生為本,通過音樂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引入多元音樂文化資源,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將民間音樂傳統(tǒng)引入學校音樂教育中。最后,結合學校音樂教育的整體結構改革,延伸到以民族音樂為基礎的音樂教育體系的整體建設。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在引入多樣化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資源過程中,我們面臨著更加多樣化的傳統(tǒng)音樂與現(xiàn)代教育結構之間的沖突。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協(xié)調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傳統(tǒng)音樂文化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其主要任務是編寫教材、培養(yǎng)師資和傳統(tǒng)體制改革。
三、結語
教育是文化傳統(tǒng)的主要途徑,教育是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只有走出校門,參與社區(qū)文化和民俗活動,將教育與文化傳統(tǒng)聯(lián)系起來,音樂文化傳統(tǒng)才能獲得可持續(xù)的力量,引領多維音樂文化的重構。音樂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美學課程,具有調解音樂藝術、以美學為核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等重要價值。筆者認為,要想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必須認真加強三個重要角色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在推行《音樂新課程標準》的今天,音樂教育已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但是有的教育走入完全淡化音樂知識的學習和音樂技能訓練的誤區(qū)。音樂課要體現(xiàn)其特點和價值,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還是必須要的,只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并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將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有機地融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音樂教學活動為載體,保持音樂學科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能愉快地學習,提高音樂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駱靜禾.20世紀以來中國基礎音樂教育觀念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7年.
[2]顏悅.我國普通音樂教育架構論[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
[3]徐菁菁.文化視域中的中美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比較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4]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