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通
【摘要】近年來,在習作教學中使用本土文化資源,這已經成為語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疇之一。文章立足于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研究和實踐,闡述了本土文化資源在語文習作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基礎、現(xiàn)實需要和教學策略,對本土文化資源語文教育功能的開發(fā)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補充。
【關鍵詞】中學語文;本土文化資源;習作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02—0119—04
本土文化資源是指多種文化經過本地區(qū)、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而積淀、結晶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民俗風情以及生產生活經驗等。語文教學必須扎根于本地區(qū)的文化土壤之中,否則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具體到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啟發(fā)引導學生從本地區(qū)文化資源中汲取營養(yǎng),深度挖掘其背后的寫作價值,從而創(chuàng)作出文質兼?zhèn)涞淖髌?。筆者現(xiàn)立足于皋蘭縣什川鎮(zhèn)實際,就本土文化資源在語文習作教學中的運用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思考與探索。
1.理論依據(jù)。寫作與創(chuàng)作者所處地區(qū)的歷史條件、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要素息息相關。陸機《文賦》云:“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盵1]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始于作者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深刻感受。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集中論述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詳說則繁。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2]則指出作者創(chuàng)作激情的發(fā)生是基于客觀事物的作用,即“江山之助”。鄭板橋“三竹論”中的“眼前之竹”[3]、王國維“一切景語皆情語”中的“眼中之景”[4],皆指作者身邊的本土資源。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學生寫作時提出,觀察能使學生產生“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chuàng)造精神”[5],主張一開始應先讓學生直觀地去感受周圍世界的多姿多彩,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中提出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土語,國內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并強調學生寫作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6],則為當前在語文習作教學開發(fā)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提供了直接有力的理論依據(jù)。
2.成果經驗。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習作教學中開發(fā)使用本土文化資源已成為我國語文教育研究的范疇之一。如,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師宋汪洋立足實際,專題研究利用客家文化推動農村作文教學改革的途徑和策略[7];南粵名師何瀾主張在習作教學中引入地域文化資源,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材編寫”等方面開展以嶺南文化為題材的作文教學實踐[8];江蘇省興化市教研員吳崇周則對“漢唐古都、淮海名郡”江蘇興化的風土人情、文化景點、民間故事等素材在寫作教學中的開發(fā)使用加以探究[9]。綜合來看,目前國內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課程開發(fā)、素材積累、教學策略等方面,已具有較為豐富的理論成果、實踐經驗和典型案例,這些為在習作教學中進一步開發(fā)使用本土文化資源提供了較為系統(tǒng)的方法論和可資借鑒的寶貴經驗。
1.必要性。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當前,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的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筆者現(xiàn)任教的皋蘭縣什川中學,是一所位于省城蘭州近郊的農村初中學校。為深入了解我校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筆者曾開展了一次專項問卷調查。根據(jù)調查分析,目前我校大部分學生在寫作中經?;蛴袝r會遇到困難,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詞、句、段等基礎知識儲備不夠,寫作時言不達意、言不由心;二是缺乏深切的生活觀察和體驗,寫作時“庫中無糧”“心中慌慌”;三是不會分析、整合及運用已有素材,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難以拔高文章立意,作品質量不高。筆者在與其他地區(qū)、學校同仁的交流中得知,上述問題不僅出現(xiàn)在筆者所任教學校,也廣泛存在于其他農村中小學中。所以,在當前縱深推進教學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寫作與生活的關聯(lián),大力推動本土文化資源在習作教學中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需要且必要。
2.有效性。在習作教學中開發(fā)使用本土文化資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yōu)勢:一是本土文化資源產生于本地區(qū)、本區(qū)域人民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小學生來說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在習作教學中引入本土文化資源對他們來說是樂于接受并易于理解的,此舉能有效緩解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排斥心理,進而激發(fā)他們寫作的欲望與熱情;二是本土文化資源獨特而豐富,學生可自由充分地從其間去增長見識、儲備素材、豐富語言、提煉主題,這也使得學生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有質量的作品成為可能,能推動困擾師生已久的作文“老大難”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三是將本土文化資源融入習作教學可加強教學與生活的有機聯(lián)系,有助于解決傳統(tǒng)習作課堂氣氛沉悶、活力不足、效率不高等問題,能有效提高教師“教”的能力和學生“學”的水平。因此,在習作教學中開發(fā)使用本土文化資源,是一種科學的、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成長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不僅可行而且要大力推廣。
1.勤學習,儲備素材。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作文離不開生活,要設法讓學生去尋找作文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斷地傾瀉出真實的文思之水來?!盵10]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視野投向自己生活的、熟悉的地域,從身邊的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民間藝術、民俗風情中去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不斷豐富自己獨具個性的習作材料庫。什川歷來就是文運昌盛、積淀厚重之地,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故事,如“駝石古話”“軟兒梨的故事”“梨花仙子的傳說”等等?;诖?,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要主動從本土優(yōu)秀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文獻史料中去汲取營養(yǎng),有選擇地引入符合寫作需要的文化資源,從而提高作品的文化品質。如,學生劉××《家鄉(xiāng)的橋》一文開篇即道:“我家住在黃河邊上,浩浩蕩蕩的大河阻擋了人們外出的腳步。家鄉(xiāng)人祖祖輩輩盼橋,流傳著許多關于橋的傳說……”接著筆鋒順勢而下,自然引入流傳于家鄉(xiāng)本土的“魯班造橋”傳說來順接上文,例證家鄉(xiāng)群眾對橋的極度渴望和期盼,文末又寫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纯唇袢占亦l(xiāng)一座座雄偉、美麗的橋,我想魯班也應感到欣慰了?!焙魬拔耐怀鲋黝}、拔高立意。作品全文整段化用流傳于什川本地的“魯班造橋”傳說,既通過今昔對比凸顯文章主題,又有效增強了文章的文學品質,運用自然而不突兀,寫作熨貼而不造作,讀來令人喜悅。
2.善借鑒,豐富語言。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文學語言包括標準語、方言土語、文言古語等等。不可否認的是,方言土語在表現(xiàn)人物立場、抒發(fā)細膩情感、刻畫人物形象等方面較之于標準語言也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如,《駱駝祥子》《小二黑結婚》等作品中,方言運用得有聲有色、耐人尋味,是作品取得成功、成為經典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掘方言土語的文學功能,從而增強作品的表達效果。在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搜集什川諺語、俚語、歇后語、民謠等方言土語,然后在課堂上“曬一曬”“說一說”“用一用”,引導學生逐步熟悉掌握地方語言與標準語言之間的對應關系,并嘗試把學到的本土諺語、俚語、歇后語等準確恰當?shù)剡\用在具體語境中。學生魏××在寫同學因篡改考試成績而受到父親責罰時,感嘆:“他這是癩蛤蟆跳姜窩子(杵臼)——尋著挨錘子呢”;在寫表弟臨近開學報名時慌慌張張地補寫假期作業(yè)的情景,“只見他手抓兩支筆,在作業(yè)本上疾書,恨不得來個屎爬牛(屎殼郎)搬家——手腳并用”。在以上描寫中,小作者將本土歇后語運用到具體語言環(huán)境當中,準確恰當,又詼諧幽默,讀來使人不禁莞爾,切實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3.多實踐,拓展思維。地域不同,風情殊異,每一處地方都有各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資源,觀察往往介于表象,要想加深認識,還必須依靠親身實踐。什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蘭州太平鼓、蘭州鼓子的主要傳承地之一,同時什川鐵芯子、磚雕、根雕、剪紙等民間藝術亦在隴中地區(qū)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教學中,教師可把本土文化資源有效融入到具體的教學中,針對散文理解難、創(chuàng)作難這個問題,筆者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要深入到生活當中,去觀察、感受并加深對事物本質規(guī)律的理解,進一步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從本土文化元素中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捕捉到富有寫作價值的東西來。如,學生王××寫的《梨園鼓子聲正濃》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我的家鄉(xiāng)在什川梨園深處,家鄉(xiāng)人喜唱鼓子,至于什么時候成立的鼓子社,爺爺說他也不知道,大概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每至農閑時節(jié),社團人員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三弦、板胡等樂器就吱吱嘎嘎地響起,悠揚的曲子便開始在梨園上空回蕩。我和幾個伙伴是最喜歡聽鼓子的,一是圖熱鬧,二是實在無他處可去,農村孩子的童年總是有一點單調。伴隨著一聲聲的說唱,《武松打虎》《林沖夜奔》《延慶打擂》等曲目的情節(jié)漸漸耳熟能詳,武二郎、林教頭、呼延慶等人物的形象在眼中也變得飽滿起來?!贝硕握Z言質樸,意蘊豐富,展現(xiàn)出濃郁的生活情趣。正因為小作者長期身處什川梨園,對梨園鼓子風情耳濡目染,較深層次地掌握了梨園鼓子的曲目、人物、劇情等內容,才可以寫出這情幽質美的文字。
4.巧結合,提高立意。寫作的本身是對已有文化的吸收、整合、創(chuàng)造及表達……離不開思考。就當下的初中生特別是農村初中生而言,他們的生活圈子往往較小,經歷相對簡單,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認知難有迥異于常人的見解,而思考、想象則使作品變得豐富而深刻。什川境內現(xiàn)有梨園逾萬畝,其中百年以上的古梨樹一萬兩千余株,雖歷經風霜仍翠蓋參天,生機盎然。春暖花開時,筆者組織學生深入到家鄉(xiāng)的廣闊天地里,去“入梨園”“賞梨花”“品梨韻”,指導他們一邊要“身入”事物,仔細觀察事物的特點,一邊要“心入”事物,認真揣摩文章的主題,從平凡中感悟出不平凡的東西。學生陶××在《又是梨花飄香時》一文中寫道:“家鄉(xiāng)的梨花又開了,你瞧,在暖暖的陽光下,花兒們迎著微風,張開了笑臉,有偷偷盛開的,還有含羞待放的,整個鎮(zhèn)子都掩映在熙熙攘攘的雪海之中……一株株老梨樹雖歷經滄桑,但仍遒勁勃發(fā),老枝上綴滿了花朵兒,就像我的祖父一樣,盡管滿頭銀發(fā),身形佝僂,卻依舊堅實可靠,整日在為這個家忙碌奔波……”此段小作者寫景細膩可愛,花海之景若在眼前,并由眼前之景聯(lián)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仍不輟勞作的祖父,抒發(fā)出對祖父深沉的愛,使主題得以升華,是習作中運用本土文化資源較為成功的一個范例。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可有效推動寫作回歸生活本真,引導學生將寫作扎根于腳下的土地,從內容豐富而又獨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中去汲取營養(yǎng),寫熟悉的人、熟悉的物、熟悉的事,創(chuàng)作就會有源有根有魂,也才能寫出有骨肉、有感情、有品質的作品。同時,還能幫助學生體味地方文化的藝術魅力和內在意蘊,切實增強他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為今后在學習和生活中傳承、賡續(xù)、發(fā)展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奠定良好基礎。
[1]陸機.文賦[M].北京:中華書局,1977:240.
[2]劉勰.文心雕龍[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368.
[3]于春海,李青華.鄭板橋詩詞文選[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2018:57.
[4]王國維.人間詞話[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81.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0:71-73.
[6]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11.
[7]宋汪洋.開發(fā)與利用客家文化資源開展鄉(xiāng)土作文教學——以桂東南客家文化為例[J].柳州師專學報,2011(06):129-131.
[8]何瀾.嶺南文化題材作文教學實踐[J].廣州電視大學學報,2014(06):13-17.
[9]吳崇周.地域文化—用之不竭的寫作素材源[J].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2011(15):11.
[10]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225.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本土文化資源在語文習作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278)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