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陽
(作者單位:中北大學藝術學院)
室內樂也被稱作Chamber music,發(fā)源于十六世紀末的意大利,也出自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有著400 多年的發(fā)展歷史。室內樂在實際演奏時,需要多項樂器共同組合,每項樂器的聲部不同。最早流傳于歐洲宮廷內,一直是貴族十分喜愛的演奏類型。直到18 世紀,歐洲室內樂從原有的二重奏逐漸演變到了九重奏,根據樂器類型的不同,把其分成管樂、管樂重奏、弦樂重奏等等。當下我國的室內樂在進行分類時,并不僅僅限于樂器種類,還可以根據作者作曲家的實際想法對樂器進行不同組合。我國的民族室內樂的表現形式可以追溯到江南絲竹前身,在當時被稱作“弦索”,這是一種以笛子、二胡為主要樂器的演奏器具,其中彈弦樂器包括琵琶、揚琴;而管樂器包括簫、笙等。換句話說,“弦索”是我國民族室內樂的雛形,但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室內樂卻是從二十世紀才逐漸興起的,處于合奏與獨奏兩種范圍,由相同或是不同的民族樂器所共同組合,呈現出的音響語言也十分豐富且多元化,這種室內樂的表現形式,也讓民族樂器更加深刻地展示了音樂內涵,成為了我國民族音樂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室內樂演奏是由多種樂器所共同合作呈現出的樂曲,不同樂器其對應的聲部也不同。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室內樂演奏也逐漸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開來,其演奏的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不僅僅局限在樂器種類層面,還能夠根據編曲人員的靈感對各項樂器進行靈活制作。
琵琶的音色主要決定于發(fā)音體的泛音、性質以及形狀等不同因素,組成部分十分繁多,比如琴頭、琴身、義甲等。要想讓琵琶的物質音源變得更加全面,一定要重視樂器的制作材料以及發(fā)音原理。傳統的琵琶背板都是由木質結構組成的,其中小葉紫檀是最佳的選擇材料,也被人們看做上品。而使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則是紅木。由于琵琶的背部需要圓且厚,因此堅木是最佳選擇,能讓琵琶的流音更加完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在選擇木質類型時,內部結構制定以及紋路不同,都會對樂器的音色產生較大影響,在實際制作時也要重視各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對琵琶音色產生影響的因素還包括義甲,義甲材料不同,其產生的音色也會有所差異。例如,如果使用化學片賽璐璐,那么呈現的音色會更加清脆。而尼龍指甲的音色是最為厚重的一種。除了上述因素以外,演奏者本身也會對音色帶來影響,甚至說這種影響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元稹的《琵琶歌》中也有“斷弦砉騞層冰裂”等,都進一步證實了除了樂器的制作材料會對琵琶音色造成影響以外,演奏者本身的控制能力也會對琵琶彈奏出的效果帶來影響。不同演奏者,其所使用的琵琶演奏指法與發(fā)力大小也會存在差異,因此最終呈現的音色也會出現較大變化。由于琵琶的聲音是點狀的,想要表達長音時,需要把原本點狀的音構成一條線。而在構造的過程中,則需使用到遙指、輪指、滾奏三種類型。不同類型,其發(fā)音的原理也會存在不同,各具特色。例如在輪指演奏時,每個手指都需要共同發(fā)力,要均勻掌握最終力道,才能讓形成的線更加均勻。而搖指則不同,搖指的音色十分厚重,滾奏的聲音則最為清麗。演奏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樂曲種類,選擇合適的彈奏方法。在使用相關彈奏技術時,演奏者的手指與手腕的發(fā)力一定要互相吻合,在正式彈挑時,應該要保持在食指上方,要把最終的發(fā)力位置落在兩個點上。同時還要讓手掌盡量處于松弛狀態(tài),小臂自然垂下,使手指、手臂、手腕能夠與琵琶的面板形成三角空間。
與西方相比,中國的民族室內樂有著較大不同。一般來說,西方的室內樂在實際演奏時比較重視音響求同,在制作相關樂器時,采用的材料也十分統一。這種方法可以最大限度保證樂器合鳴的和諧性。同時種類群體不同,呈現出的音色也會更加具有獨特性,這些樂器能夠利用不同的材料進行分類區(qū)別,比如木管類、銅管類、弦樂類等,這些不同的聲音能夠通過有機整合的方式完成交相輝映。而中國的民族室內演奏樂器代表的則是不同名稱,琵琶、二胡等不同樂器,其各自的音色都有各自特色。如此一來,創(chuàng)作者也能擁有更為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充分展現作曲家的創(chuàng)意,這也是眾多作曲家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從琵琶來看,其屬于民族傳統樂器,本身的聲音十分淅瀝且婉轉,如何通過巧妙的組合方式,讓琵琶的音色能夠充分展示整個樂曲的意境,也需要作曲家進行科學組合??梢愿鶕驌簟⒗乙约按倒艿姆绞竭M行重新組合,也可以結合具體的意境背景、演繹音的實際需求,組合不同類別的樂器。例如作曲家李濱揚創(chuàng)作的《弦月清輝》,就是典型的合奏樂曲,包括了竹笛、古箏、琵琶等眾多樂器。這些樂器本身的音色不同,但是通過該作者合理的編曲方式,讓每個樂器優(yōu)勢都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整個樂曲中也發(fā)揮了獨特價值。
琵琶主要通過彈撥發(fā)聲,發(fā)音方面呈點狀特征,具有極強的顆粒感與節(jié)奏感。琵琶是民族室內演奏樂器中常見的一種,但是音樂展示類型比較單一,很難得到突破,這也是大多這類樂器獨有的特點,受到的束縛難以被突破。當一個樂曲有豐富內容,在演奏過程中要想更加生動而淋漓盡致地營造其中的不同意境,要通過多種樂器相互配合,才能順利完成彈奏。琵琶彈奏時顆粒感極強,但是缺乏一定的歌唱性,很難在樂器中將襯托的效果體現出來,受到的限制較多。此外,由于琵琶屬于彈撥發(fā)聲的方式,在速度上較其他傳統樂器更快,在實際演奏中經常發(fā)生搶拍的現象。只有琵琶與其他樂器在合作上合理安排,才能避免發(fā)生雜亂問題。要從樂器演奏具體情況出發(fā),保證安排的科學性,才能將琵琶的音色優(yōu)勢充分反映出來,為合奏樂曲的精彩演繹奠定基礎。
為了提高民族室內樂的演奏水平,要求演奏者有較高的音樂素質,在重奏樂感上保持嚴謹性。在日常訓練過程中,除了包括音量、節(jié)奏以及音色等內容以外,還要關注整體與個性。
1.個體音量的控制
琵琶是民族室內樂重奏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在訓練中應該主要以及次要的旋律聲部。對主要旋律聲部來說,在作為旋律聲部的情況下,應該控制好其他聲部的音量。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琵琶聲部的音量應適當增加,將旋律的優(yōu)美與婉轉表現出來。演奏過程中也要關注對中聲部的聆聽,具體涉及竹笛、笙等“線”狀音型,這就如同“粘合劑”,能夠連點成線,在主旋律中流動與穿梭。對低音聲部而言,主要能保證節(jié)奏穩(wěn)定、音色厚實,形成的低音線條也非常具有彈性,為旋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低音旋律烘托中,也讓音樂產生了固有的框架感。在次要旋律聲部方面,主要引入江南絲竹中“搶當讓路”的方式,不僅要把握好副部旋律,也應重視主旋律聲部強弱變化,以此為基礎對力度進行適當控制。這樣才能為主旋律向高潮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也能與主旋律一起實現音量大小改變,讓樂曲表達結構層次更加鮮明,為主旋律演奏起著有效烘托作用。
2.整體音量的控制
民族室內樂在控制整體音量的過程中,必須要求不同聲部能夠在力度上盡可能保持平衡,且技術、心理以及思想等層面也應達到細膩的要求。在日常訓練的過程中,如何有效把控音程關系是一個重難點內容,并做到多個聲部上的充分銜接。要關注哪一音開始強或弱,保證細心進行處理,所有演奏者都要在重奏中做到從弱到強,在強弱起止上始終保持一致。訓練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錄音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對強弱起止拍進行把握,確保強弱對比的張力能夠到位,接下來在從力量上作出適當的調整與控制。重奏中每個人都必須得具備良好的音效意識以及力度表達意識,從而更加完美和貼切的表達整個音樂作品的力度。
在旋律中節(jié)奏屬于最基礎的組成部分,要想對音樂有更深入的理解,必須對節(jié)奏有準確地把控。在節(jié)奏訓練的過程中,應該對速度進行有效地控制,確保點對點保持一致,通常要采取以下訓練措施,在節(jié)奏上能夠保持穩(wěn)定性。
1.個體節(jié)奏型的訓練
在個體訓練過程中,應該以合奏中有一定難度的節(jié)奏型出發(fā),反復進行訓練達到牢固掌握為止。如前十六與后十六之間的交替,三連音、五連音以及附點音符時值的不準確等,且在休止符上缺乏正確認知,這些屬于節(jié)奏型難點,是日常訓練中應重點關注的內容。
2.整體節(jié)奏點的訓練
在實際訓練的時候,重奏人員要采取每拍數不一樣的節(jié)奏練習方法,或者是從樂曲中的難點出發(fā),在練習中將速度適當放緩。在整體訓練的時候,需要全部演奏者一起對節(jié)奏進行控制,不同聲部要想在節(jié)奏感上保持密切協調,必須通過肢體、表情語言進行帶動。一般來說,要通過中心樂曲引領牽引一致的氣息,并配合身體律動,讓重奏成員能夠產生無聲對話,達到對氣息有效調整的目的。要想重啟的第一音只有精準落在同一拍點上,不僅要求前段氣息停留到位,各聲部也必須默契配合。有著節(jié)奏富有變化,不能過于自由,合奏中應在速度、節(jié)奏上進行有效配合。要借助延伸、肢體語言等方式保持各自節(jié)奏的穩(wěn)定性,演奏中在出現突發(fā)狀況后也能保證相互之間有默契感。在節(jié)奏點參照練習中,演奏者需要認真傾聽其他聲部的節(jié)奏型。
在民族室內樂中琵琶演奏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音色衡量出來,這是我們日常訓練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1.明暗有別,虛實有度
對民族室內樂演奏來說,很多時候要在音色上保持統一,或者是利用反差音色。而琵琶音色主要包括明暗、虛實等變化,要結合樂器演奏的需求,所選擇的音質要與重奏充分融合。以《啊哩哩》為例,琵琶通過弱奏輪指與柳琴弱奏搖指進行交融的過程中,要求琵琶用綿密虛化的快速輪指音色與柳琴演奏音色保持貼近,并營造全曲開篇朦朧的意境。對主旋律樂段來說,琵琶通過強奏輪指與竹笛旋律線條交替對主旋律進行演奏,要求琵琶通過高亢明亮的打開外擴的輪指與竹笛音色保持貼近。這樣才能獲得清亮與悠揚的旋律,如同人聲在山間放聲歌唱一樣。
2.合理運用觸弦的速度與角度
指甲觸弦速度較快,演奏過程中會用到指甲上偏鋒,過弦速度急促。若過弦力度較大,可以獲得明亮清脆的音色,對過弦力度小的弱奏而言,可以得到跳躍短促的銀色。指甲觸弦速度較慢,演奏過程中要使用指甲小偏鋒,過弦速度則比較緩慢,得到得銀色也柔和與圓潤。要借助觸弦速度與角度變化的運用,讓樂曲中的樂句在音色對比上達到鮮明特點,也讓音色的感染力增強。以《步街》為例,這是一首有代表性的江南絲竹樂曲,通過兩個大段完成音色處理。最開始是慢板,通過指甲鋒面中向下的側偏鋒進行觸弦,得到的音色醇厚而柔和。接下來是快板,上速度后一般通過指甲正偏鋒進行觸弦,得到的音色剛健而清涼。上述不同樂段在演奏中所用的觸弦速度、力度以及角度等變化不一樣。
民族室內樂演奏的時候,要在整體上達到勻稱、均衡與統一,在起奏和分句的細微變化上都處于準確、協調的狀態(tài)。同時也要關注不同樂器的獨特性,具有相互獨立和相輔相成的關系。
1.演奏中的整體性培養(yǎng)
在多種形式的民族室內樂演奏期間,在缺少指揮的條件下,每個重奏人員需要聽其他聲部的演奏,可以保證實現有效地配合與銜接。主要從音準和聲部柔和關系上構成多方位音樂聯系,從而保證適時的“進”與“出”,讓音樂整體表達更加合理,也顯著增強樂曲的感染力。對一首重奏作品來說,很多時候一、二聲部為旋律和伴奏的主次關系,且一聲部也是三聲部的支聲旋律對位,在演奏過程中要兼顧各聲部,最終形成整體上的融洽感。利用“動”這類與節(jié)奏韻律相符的肢體語言,能夠有效提高配合的默契度,樂曲表達方面也能達到統一的震撼力。在長期磨合過程中,演奏者之間可以在心理暗示速度上保持統一,且呼吸的時候各發(fā)音點的起震、收音均保持同步。
2.演奏中的個性培養(yǎng)
使用重奏樂器進行樂曲演奏的過程中,也要將個性凸顯出來,讓整個樂曲達到豐富性與可聽性要求,并在重奏中讓角色之間的轉換更為明確。要結合力度的標記,個體訓練中對力度層次變化進行合理控制與安排,并確定樂曲與樂段的高潮。演奏過程中也要從樂曲情感表達需求出發(fā),進行旋律處理時合理使用滑音、抹音、揉弦以及吟弦等技法,讓樂曲更具韻味,讓重奏期間不同樂曲存在的連接空白得以填補。在熟悉個人聲部的基礎上,也要把握好總譜中的其他聲部,在關鍵樂句與樂句銜接的地方,要前后對比演奏聲部與其他關系密切的聲部,找到旋律音在縱向音響上最突出的音符,這是演奏進入點的參照。
總之,通過琵琶對樂曲意境和氣氛進行傳達的過程中,編曲者和演奏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準確深刻理解樂譜傳達的信息,這樣靈感輸入與音樂輸出過程才顯得自然與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