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茜 張媛媛
摘要:現(xiàn)階段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抽象思維能力往往不夠成熟,面對大量的計算題目,機械式的練習很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應當更加注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空間意識,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進行教學?;诖?,對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教學內容,如“圖形與幾何”,本來可以說是數(shù)學課程中相對形象、活潑的部分,但對于多數(shù)學生而言,依然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原因在哪里?無非是傳統(tǒng)教學以教師口頭講授表達為主,輔以掛圖、板書等形式,學生在學習中會感到單調、枯燥,了無興趣。
一、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fā)展還不夠健全,且獨立學習能力較差。基于這一點,小學數(shù)學教師在應用項目式教學策略的過程中,可以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些學習任務。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些預習任務,這樣能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聽課。此外,小學數(shù)學教師也可以在講解完一些理論知識后,引導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一些學習任務,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的方式也能讓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有利于達到高效的學習效果。例如,講解“觀察物體”時,教師根據(jù)這一單元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三個重點目標。首先,引導學生經(jīng)歷觀察、比較的過程,從而使學生能對物體的三個面有充分的認知,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從前面、右面和上面對物體進行觀察,對物體的體形狀進行判斷。其次,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合理展開聯(lián)想,從而使學生將自己的聯(lián)想與實際觀察到的內容相結合,提高學生的空間觀念核心素養(yǎng)。
二、加強“圖形與幾何”的實踐運用
在學生已經(jīng)對數(shù)學相關理論知識有了一定了解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實踐往往更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促進學生開展深入學習。教師應當把握這個時機,采取多種實踐活動方式,促進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實際動手操作中,對教學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引發(fā)學生更為深入地學習與探索。同時,教師應當注重課堂教學內容應圍繞教學重點開展,但不可以將教學內容局限在課本教材內容之上,應該更多地去拓展、挖掘教學資源,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教學案例,幫助學生以更貼近生活的內容展開學習、提升興趣,解決生活問題。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桌子、文具盒等長方形的特點,通過測量這些圖形的邊長,通過已經(jīng)學習的知識計算出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等,將理論內容與實踐結合到一起。通過循序漸進的步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三、利用動態(tài)演示提升空間想象能力
教師可利用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功能來提高小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同時,動態(tài)演示可以進一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利用信息技術來展示梯形和三角形面積計算的過程,進一步可以獲得梯形和三角形的公式。首先,在畫板上畫出平行四邊形,利用線條切割和圖形運動的方式將其轉化為三角形和梯形;接著,利用動畫演示的方式確定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長方形和梯形之間的關系,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來推測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樣一種操作中,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出平行四邊形可以分割為梯形和三角形,在推理公式時也可以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思維意識的形成。
四、探尋新舊關聯(lián),注重完善結構
圖形與幾何板塊內容的知識存在著諸多的關聯(lián)。這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其一是平面幾何內容存在著關聯(lián);其二是立體幾何的內容存在著關聯(lián);其三是平面幾何與立體幾何之間也存在著關聯(lián)。作為教師,要深入研究學生已經(jīng)學習的相關內容,探尋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從而讓學生的圖形與幾何新知學習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之上。只有引導學生把握相關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才能幫助學生完善自我的認知結構。許多學生在圖形與幾何相關內容學習中,往往是靜態(tài)地、孤立地甚至脫節(jié)地研究圖形,從而導致了學生學習圖形與幾何相關內容時出現(xiàn)散點化、孤立化、片面化等現(xiàn)象。作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圖形與幾何板塊相關知識的關聯(lián),感受、體驗數(shù)學知識的邏輯性、嚴謹性、系統(tǒng)性。比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圓柱的體積”等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就非常有必要開辟專題課,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的動態(tài)幾何。老師在教學中,以“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為專題,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平面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圓、梯形等圖形的平移”,研究“平面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和半圓等圖形的旋轉”。通過“平移和旋轉”,引導學生形成對圖形與幾何相關知識的動態(tài)認知。
結束語
“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shù)學重要的組成板塊,具有獨特的學習意義和價值。在圖形與幾何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學習障礙、困難,尤其對于空間觀念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而言。作為教師,必須深入了解、研究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習困惑,并尋找積極、可行的預判策略、矯治策略、完善策略等。通過對學生的圖形與幾何學習障礙的預判、矯治與完善,提升學生的圖形與幾何學習效能,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圖形與幾何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參考文獻
[1]張云峰.談幾何圖形教學在小學數(shù)學的研究策略[J].考試與評價,2020(12):122.
[2]胥翠萍.小學數(shù)學幾何圖形教學方法現(xiàn)狀及優(yōu)化途徑[J].智力,2020(34):71-72.
[3]劉穎.小學數(shù)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0(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