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
摘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模式應呈現(xiàn)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這樣才能夠符合新課改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所以對于小學語文學科教師而言,在開展日常教學活動之中,應通過引入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使得小學語文教學變得更具有靈活性、針對性和長遠性,符合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自身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并有效增強學生學習語文課程的效果和效率,為學生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探究性;分析
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廣泛應用,是符合新課改教育理念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國家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格外關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盡可能在彰顯學生主體性地位的同時,有效滲透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意義
傳統(tǒng)應試教學理念之中,小學語文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的應試成績。所以,語文教師通過提升教學效率的方式,將理論性和枯燥性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但是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時間少之又少,學生只能在教師繁雜性的安排之中來開展被動學習。而探究性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真正掌握了學習主動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學習資料和資源的整合,并借助自身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來解決實際的學習問題,大大提升了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主性。而且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之中,學生能夠更自由的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在回答時并沒有單一性的答案限制,這使得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極大化的發(fā)揮,而且確保了學生在不斷交流和溝通之中增強對于所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和認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質(zhì)量。
二、小學語文學科探究性教學的設計
1求同存異 , 啟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自身作為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在長期教育發(fā)展之中,雖然應將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提升作為研究的課題之一,但不應該作為唯一的標準。應懂得如何打破一網(wǎng)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采取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得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能夠開展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這樣學生重新掌握了學習主動權,而教師應該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來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學習困難,而不是過多干預學生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行為。在探究性教學模式中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主動解決相關的學習問題,增強學習有效性。
比如,小學生在學習《我是一只小蟲子》內(nèi)容中,教師可組織班級辯論賽,辯論賽的題目由學生投票選出,在保證正方反方實力均衡的前提下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隊伍,辯題資料的收集過程也應由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可提供尋找資料的手段但應避免直接提供材料,通過收集、整理數(shù)據(jù)資料的過程實現(xiàn)對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辯論賽進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許多小問題,教師應予以注意,從中獲得教學信息的反饋,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學習進行指導。
2創(chuàng)設情境 , 激發(fā)探究性學習興趣
小學生在小學學習階段,由于自身學習經(jīng)驗和學習技巧掌握不足,所以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情況。一部分學生有可能跟上了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與教學思路,所以所取得的實際教學效果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由于無法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處于注意力分散的狀態(tài),因此,始終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無法得到提升。造成學生語文課程學習兩極分化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生對于語文課程學習興趣不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應懂得如何進行角色轉(zhuǎn)換,通過實施探究性教學模式,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構建教學情境之中,以學生興趣為突破點,讓學生能夠在興趣的引導之中形成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最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在教師開展多元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必然得到激發(fā),為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奠定良好的氛圍基礎,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觀潮》這一單元課程開始前,教師可播放一些紀錄短片,短片本身并不需要多么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是借助視覺的沖擊形成心靈的震撼,牢牢抓住學生目光,從而實現(xiàn)課堂內(nèi)容的順利導入,當然,若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教師可帶領學生淺析風景背后的人文觀,開闊學生視野,給予學生想象空間,有利于促進民族自豪感的萌發(fā),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 " 建設美麗中國 " 的火種。
3引導學生的全員參與
學生在語文課堂中開展自主性的探究學習,能夠?qū)φZ文知識和語文問題進行有效的探索,以構建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的知識體系。但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滲透探究性教學模式之中,應充分思考每一個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來制定不同的探究性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這樣使得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去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強化了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又使得學生能夠在正確的探究性教學引導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掌握多元化的語文知識之中,更有勇氣的去面對所遇到的學習問題,點燃學生對于問題探究和解決的欲望,從而使得學生都能夠全部參與到教師所設計的探究性教學活動之中,增強教學有效性。
總之,探究性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學科中的多元化應用,符合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發(fā)揮,進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效果,保證學生在后期開展深度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曾堅龍 . 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途徑 [J]. 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9,(1):11.
[2] 王玉香 . 探討提高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途徑 [J]. 科學中國人 ,2017,0(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