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摘要: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賡續(xù)學校以美育為重要表征的文化傳統(tǒng),卓有成效地進行了“大美育”育人方式變革的實踐探索。南菁高中準確把握真善美的內(nèi)在關系和美在知識形成過程中的獨特作用,確立真善美一體性、美為主導的教育觀念;以藝術教育為切入口,倡導教育美學,實施環(huán)境美育,并將美育推至審美態(tài)度的形成,且以課程教學為重點,建構了學?!按竺烙钡挠梭w系;在組織策略、專業(yè)支持、學校治理等方面為“大美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關鍵詞:“大美育”;育人方式;美育觀念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1B-0014-04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是一所有著130多年歷史的名校,從這里走出了黃炎培、陸定一、吳文藻、汪曾祺、沈鵬、顧明遠、金立群等杰出校友,走出了數(shù)以萬計堪稱社會中堅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新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南菁高中響應黨中央號召,充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承學校以美育為重要表征的文化傳統(tǒng),開展了“大美育”育人方式的實踐探索,讓師生的蛻變與成長成為追尋與體驗美的幸福歷程。
一、建構“大美育”觀念
觀念是思想的結果,行動的先導。以“大美育”總括育人方式,總括學校文化,南菁高級中學楊培明校長的團隊經(jīng)歷了艱辛的思想跋涉,使其實踐建基于學理之上。
“大美育”是相對于“小美育”而言的,“小美育”是指德、智、體、美、勞“五育”中的“一育”,主要指藝術學科的教育,“大美育”則把“五育”看成一個整體。教育是引導學生走向真善美的,楊培明團隊贊成這樣的理解:真善美是密不可分的。知識的目的在于求真,求客觀事物所投射的真實,求人生切合真實世界,求知識切合價值,從而獲得對客觀真實事物的正確認識。而真是道德判斷形成的前提。知識的效用在于揚善,即利用知識改造社會、改造人生,實現(xiàn)自然宇宙、生命個體、人倫社會、天地精神之和諧。知識的這一效用使知識具有了人性、人道性質(zhì)。知識的理想在于追求“開物成務”的美學境界,即把握客觀、化解矛盾、實現(xiàn)人類理想[1]。當代科學史的奠基人薩頓(Sarton G.)曾將分別對應于“真”“善”“美”的科學、宗教、藝術形象地比喻為一個金字塔的三個面,并認為:當人們站在金字塔的不同側面的底部時,他們之間相距很遠;但當他們爬到金字塔的高處時,他們之間的距離就近多了[2]。難怪《韋伯斯特大學詞典》對美這樣定義:“一個人或一種事物具有的品質(zhì)或品質(zhì)的綜合,它愉悅感官或使思想或使精神得到愉快和滿足?!闭嫔泼朗敲懿豢煞值?。
真善美可以整體觀照不難理解,但為什么以“美”為主導呢?我和楊培明、馬維林等同志多次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先是列出許多案例說明可行性,然后再逐步努力從理論上說清楚。他們研讀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理論,深刻領悟了“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的思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完整、全面發(fā)展,其基本要素是需要和能力,“需要是能力的內(nèi)在規(guī)定,需要的水平?jīng)Q定了能力的水平;需要的發(fā)展與豐富推動著能力的發(fā)展與豐富;沒有內(nèi)在的審美需要,主體就缺乏投入審美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審美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發(fā)展”[3]。當然,能力對于需要也有作用??傮w看,需要是可能,需要是動機,以人的審美內(nèi)在需求為主導進行教育活動,是整全的人發(fā)展的一條正確路徑。也有很多學者從真善美一體、美為主導的角度進行闡釋。張世英教授在論述了善與真的融合關系、科學與美的關系后,得出結論:“所以我以為,為了使人性得到更完滿的實現(xiàn),人不能只滿足于求真,不能只滿足于科學的快樂,而是應該由此出發(fā)進而上升到求善,上升到審美的愉悅。人生的最高境界或者說人性的最完滿的實現(xiàn)應該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而且在這個統(tǒng)一體上,美是主導的?!盵4]25有學者認為,西方的真善美三分一體結構說,是構建于其“造物塑形”文化觀念的底盤上,以造房子說,設計房子和造房子是真與善,造出來房屋形態(tài)以靜觀欣賞,即是美[5]。依據(jù)這種理解,美更可看見,更可感知,由此而進入求知的世界,應當是可行的。
二、變革育人方式
有什么樣的教育理解,才可能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南菁高中建構“大美育”觀念并付諸實踐,切實推動了育人方式變革。
體系化是“大美育”的特點之一。南菁高中提出美育課程“Y型模式”[6]50(如圖1)。這幅圖主要是介紹課程的,但從中可以看出南菁高中“大美育”的整個實踐體系。一是藝術教育。從一般意義上說,“大美育”是從美育發(fā)端的,藝術教育居于首要位置。在一般學校的育人模式圖中很難看到藝術學科的地位,南菁高中認為專業(yè)類藝術課程天然具有審美性質(zhì),所以給以其應有的地位。在南菁高中的“大美育”體系中,藝術教育得以被重拾,而且學校強調(diào)藝術教育主要不是藝術知識、藝術技能教育,而是審美素養(yǎng)教育。二是教育美學。從藝術教育到所有學科的美育滲透,這就是“教學也是藝術”的一條路子。推而及之,其他教育行為,也是有美學追求的,南菁高中在這方面的探索卓有成效,后面我們再舉例詳述。三是美學空間。盡管這幅圖沒有描繪環(huán)境,但凡是到過南菁高中的都為典雅厚重而又不失青春朝氣的大美校園所震撼。恰如楊培明校長所說:“課程是教育與學生之間的媒介,校園則是師生生活進行‘催化’的物質(zhì)空間,更是師生生命成長的文化空間和精神家園?!盵6]50四是日常的美的生活。從這幅圖可見南菁高中制度化設計的校園生活,而徜徉在南菁校園,我們更是隨處可以看到“以美育重構中學生活”已經(jīng)“隨風潛入夜”,俯拾即是的生活細節(jié)都在講述這方面的故事。南菁高中引導學生以審美態(tài)度對待人生、對待生活,重點在于由“知”向“行”的轉化。我們曾經(jīng)在一起分享過張祥龍先生的觀點:“如果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叫做‘認識’,那么,從抽象到具體就叫做‘領悟’?!盵4]292這是一條認知規(guī)律,也是一條道德養(yǎng)成的規(guī)律,一條形塑審美人生的規(guī)律。南菁高中應是循此展開,漸入佳境。
關鍵要素落實是“大美育”的另一個特點。南菁高中“大美育”的重點在于課程和教學,課程從前文已見一斑,而在教學上他們用力更多。他們提出“讓課堂成為學生成長的美學世界”,推進教學審美化實踐。他們建構理論主張,明晰了教學審美化的發(fā)生機制,提出將所有教學要素都視為審美對象,讓教學成為師生互動合作體驗美、欣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創(chuàng)生實踐流程,構建“感美·立美·創(chuàng)美”審美化階梯;開發(fā)審美化課型,包括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綜合課程,教學方式與課型匹配;研制評價量表,聚焦學生表現(xiàn),圍繞教師表現(xiàn)和整體課堂表現(xiàn)研制評價標準。其中新意頗多,以課型研發(fā)說,基礎課程從學科內(nèi)容和教育過程體現(xiàn)審美化實施;拓展課程則從主題的確定、項目的形式,到資源工具的開發(fā)、浸潤性體驗活動的展開,再到作品的展示、交流與評價,都以審美感受和創(chuàng)造貫注始終;綜合課程,則圍繞“感美·立美·創(chuàng)美”構成循環(huán)往復的實踐路線圖,引導學生沿著螺旋式上升的審美階梯不斷拾級而上。這樣,就使教育美學落實到所有課程和所有課堂。
三、建立保障機制
按照我的理解,育人方式變革即是觀念、方式、保障構成的結構化實踐體系,南菁高中的“大美育”成就斐然,也得益于他們保障體系的建設。
一是組織策略保障。以教學審美化為例,他們創(chuàng)新推進策略,由四大團隊協(xié)同完成:學科領導團隊,由學科首席(評選產(chǎn)生)領銜,形成整體教學規(guī)劃,梳理學科大概念體系,構建系列化學科大主題,規(guī)劃科研項目;項目建設團隊,由項目主持人領銜,完成團隊組建,研發(fā)項目,分解項目,情景化、審美化推進項目;評價考核團隊,由督導首席領銜,對某一學科教學活動定期進行評價,以促進教與學的有效改進;后勤保障團隊,由技術首席領銜,建好學校教學案例庫,為教學審美化活動的開展提供服務。
二是專業(yè)支持保障。育人方式變革,關鍵在教師,南菁高中教師隊伍建設的做法如下:第一,系統(tǒng)構建教師成才、成名、成家的發(fā)展體系,要求青年教師“一年熟悉課堂,兩年能力初成,三年形成專長,五年能挑大梁”,實施“結對子,壓擔子,拉場子,樹樣子,摘果子”的“五子登科”培育方案,搭建高水平平臺,讓教師有更多“出人頭地”的機會。第二,堅持以改進專業(yè)實踐為主要成長路徑,“大美育”實踐的過程,也成為教師審美素養(yǎng)大提升的過程。學校教師在職攻讀博士,讀的是美學專業(yè);教師說到美育,滔滔不絕中總讓人感受到其獨到的心得。第三,跨界化合作,促進教師成長??鐚W科合作,不同學科教師共同合作開展研究;跨學校合作,與高校、其他高中合作,共同研發(fā)項目;跨界合作,與高新企業(yè)、社會各界合作,推進項目的深入開展。種種有力措施,促使教師長見識、開眼界、練本領,得到長足發(fā)展。
三是學校治理保障。南菁高中在課程建設、教研活動、文化建設、領域拓展、對外合作、校際交流、優(yōu)生培養(yǎng)、學生實踐、教研創(chuàng)新、資源建設、模式探索諸多方面同時發(fā)力,建成“大美課程”課程體系、“江南園林”校園建筑、“國際理解”教學板塊、“美育聯(lián)盟”牽頭單位、“校長國培”重要基地、“南菁書院”育人模式、“研學節(jié)慶”雙重引擎、“審美課堂”全國會議、“藝術·科技”特色場館、“五育融合”推進方式這十種相互協(xié)同的發(fā)展平臺和管理機制,其治理機制包括責任管理制、專門化場所配備、項目式資助、積分制職評、顧問式服務、階梯式培養(yǎng)等,促進了“大美育”的堅實扎根。
南菁高中的“大美育”風生水起,活色生香,師生在“美好生活”中形塑美好人生,實踐成果頻獲國家和省級獎勵。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就實踐生理想”(陶行知語),總在想望“詩與遠方”?!俺逼絻砂堕?,風正一帆懸”,南菁高中在教育現(xiàn)代化的偉大航程中,正在乘風破浪,揚帆奮進,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陳微.“知識道德”新論[J].社會科學,2000(5):34.
[2]劉兵.人類自在的天性:關于科學與藝術之關系的一些思考[J].作家,2001(5):77.
[3]杜衛(wèi).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1.
[4]張世英.境界與文化:成人之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藍國橋.真善美三分一體結構說反思[J].人文雜志,2014(2):56.
[6]楊培明.南菁高級中學:新時代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的美學范式——“以美育重構中學生活”的實踐探索[J].人民教育,2019(3-4).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