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勝
(山東省臨沂第三實驗小學)
在和一位小學青年班主任小余聊天時,小余對我提到了她在班級管理中的煩惱——在“課間一杯奶”這項活動中,有的學生奶喝不盡、灑得滿地都是,有的學生不上交空奶盒,課間把奶盒拿出去當玩具,還有的學生把吸管的包塑紙扔得到處都是。
聽完小余的敘述,我說:“不如我建個小群,我把有經(jīng)驗的郭老師請過來,咱們來一次‘隔空對話’。”
小余欣然同意。
群建成后,我和小余一起聽郭老師娓娓道來。
郭老師說,起初她也對“課間一杯奶”這個活動有些反感,覺得自己多了一項任務。后來,又覺得班級無小事,事事皆教育。于是就進行了深入反思。
她首先圍繞“牛奶的由來”進行追問,引導學生一步步思考:
“牛奶來自哪里?”有同學回答:“小李同學和小密同學抬過來的?!?/p>
“小李同學和小密同學從哪里抬過來的?”有同學回答:“學校奶站?!?/p>
“學校奶站的牛奶來自哪里?”有同學回答:“來自供應商?!?/p>
“供應商的牛奶來自哪里?”有同學回答:“來自牛奶公司。”
“牛奶公司的牛奶來自哪里?”有同學回答:“電視里說來自草原牧場?!?/p>
“草原牧場的牛奶來自哪里?”有同學回答:“來自奶牛?!薄澳膛J钦l喂養(yǎng)的?”有同學回答:“牧民?!?/p>
“從一頭小奶牛,到放在你桌上的學生飲用奶,你知道有多少人付出勞動嗎?”郭老師問道。
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10個,有的說9個,有的說20個……
郭老師問:“古詩‘誰知盤中餐’的下一句是?”學生回答:“粒粒皆辛苦?!?/p>
她又問這句詩與牛奶有什么關(guān)系,學生進行熱烈討論,得出的結(jié)論是,要感恩每一個為這盒牛奶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包括抬奶、送奶的同學,更要珍惜每一滴奶。
之后,郭老師又給學生講了“課間一杯奶,健康每一天”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的由來,讓學生感受到飲用奶凝聚著黨和國家關(guān)心他們的身心健康的真摯情感。至此,郭老師已經(jīng)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勤儉教育以及愛黨、愛國教育。
喝奶時,郭老師又對學生講了古人“食不言、寢不語”的文明傳統(tǒng)和科學道理,還有牛奶的營養(yǎng)價值和對處于生長期兒童的益處。喝奶后,郭老師又講了塑料垃圾傷害海洋生物的故事。在她的教育引導下,班級無論是抬奶、喝奶,還是收集、送回奶盒都文明有序,成為學校其他班級的楷模。
聽完郭老師的講述,我和小余老師都深受啟發(fā)。原來,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我們都應該像郭老師一樣,讓教育在細節(jié)處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