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鳳華 _ 北京市密云區(qū)第四小學
錯誤源于學生認知過程中的偏差或失誤,是學生思想經(jīng)驗的最真實的表達,也是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教師要正確看待并善用那些有價值的錯誤。
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不斷運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自我構建的過程,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chuàng)造,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課堂中出現(xiàn)錯誤也許是一次很好的引發(fā)探究的契機,能夠引領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入。例如,在教學植樹問題時,教師先出示了一個問題情境:“30米的道路一側從頭至尾栽上樹,每隔5米一棵,需要栽幾棵?”學生們很快給出了答案:“6棵。”面對學生的錯誤答案,教師只是簡單地反問:“真的是這樣嗎?”學生有所遲疑,之后便開始畫圖,小組交流,探究自然而生。最終,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所在,領悟了新知識。
很多學生的錯誤源于不良的學習習慣,對于這些不良習慣引發(fā)的錯誤,教師要重視起來。課堂上,可以把這些錯誤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剖析錯因,感受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促使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糾正不良習慣,同時引起其他同學的關注。例如,課堂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某包裝盒長2分米,寬1分米,高8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學生列式“2×1×8=16(立方分米)”,方法、計算都沒問題,只是缺少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借此錯誤,讓學生找出問題所在,警示學生關注單
位,進而促進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
錯誤的價值有時并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師生通過思錯、糾錯活動拓展與提升思維能力。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某飯店大廳內有方桌14張,每張可坐8人,圓桌6張,每桌可坐12人,這個飯店最多可容納多少人同時就餐?”有個學生列式“(14+6)×8+4×14=216(人)”。答案顯然是錯誤的,但思維的角度卻很獨特,我讓他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說的過程中,他意識到了自己乘錯了數(shù),同學們也領悟到了他這種新穎的解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在他的創(chuàng)新思維啟發(fā)下,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很快又找到了另外兩種不同的解法。
學生的錯誤不可能單純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復的練習得以糾正,必須有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為前提。例如,三年級學習三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后,某同學做題時是這樣計算的:
根據(jù)這位學生的做法,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這個同學的做法對嗎?如果錯了,錯的地方是( ),錯的原因是( )。(2)請給出正確的計算過程。學生在找錯、議錯、改錯的反思過程中,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