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懋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專業(yè)課要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1]。一直以來,思想政治課程對大學生德行的培養(yǎng)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對其人生產生重要影響的是專業(yè)課教師,因此應充分調動起專業(yè)課教師,每一門課程都講思想政治每一個教師都擔負起教書育人的職責,極力發(fā)揮專業(yè)課中蘊含的思想政治資源,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長期單打獨斗的局面,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合力發(fā)揮作用,做到全面深入地、切實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實現(xiàn)全方位育德育人的目的。
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專業(yè)與思想政治割裂開來,教師講解完專業(yè)課程之后另外加入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這種對課程思政的理解是不正確的。還有的教師認為課程思政是一種輕專業(yè)、重思政的理念,于是花大量時間和篇幅去講思想政治,少量時間講專業(yè)知識,這種做法也是錯誤的。那么,課程思政是什么?課程思政,它不是一門具體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需要正確看待和理解它。它需要教師挖掘各門課程本身含有的思想政治元素,將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教學中,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門課程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這樣,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可以通過學習各門課程得到鞏固和提升。以各門課程為載體,潤物無聲地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每一個課堂,培育出品學兼優(yōu)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篇章。
英美文學課程是英語專業(yè)本科學生三年級必修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了解英國和美國各個時期的文學流派特征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和賞析英文原著的能力,以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學習英美文學課程有助于將課程中的人文知識轉化為人文視野和品德教育,與“立德樹人”的目標是不謀而合、如出一轍的。因此,將思想政治理念融入教學,英美文學這一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必機械地、教條地進行思想政治理念的灌輸,而是通過一個問題、一個評論或是一個故事融入思想政治理念。依靠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教材中的各個章節(jié)合力發(fā)揮育人的功能。此外,英美文學課也是一部英美文明史和思想史,是以英美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為內核的課程,容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一種盲目的崇拜感和認同感,如此一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顯得尤為重要。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發(fā)揮指導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異,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他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將思想政治理念融入課堂,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提升道德修養(yǎng)水平。
英美文學課程中所涉及的經典著作向廣大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文學素材,能培養(yǎng)其語感,鍛煉其思維,陶冶其情操,提升其文化修養(yǎng)。仔細分析其中的作品,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思想政治理念的融入。
(一)實現(xiàn)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英美文學中的一些著作是能借用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比如:托馬斯·佩恩的《美國危機》。《美國危機》以戰(zhàn)報的形式寫成,記錄了獨立戰(zhàn)爭的每一個生死關頭,是獨立戰(zhàn)爭中最鼓舞人心的作品。特別是其中的經典選段“Tyranny,like hell,is not easily conquered;yet we have this consolation with us,that the harder the conflict,the more glorious the triumph...”[2]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時,除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托馬斯·佩恩語言的力量和魅力,還應對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因為美國的獨立戰(zhàn)爭不禁會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教師可以配合一些歷史圖片和英雄事跡來講述在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中,中國人民如何向世界展示了視死如歸、堅韌頑強、浴血奮戰(zhàn)、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抗戰(zhàn)精神的。講完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shù)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生長在新時期的大學生應當怎么做呢?教師安排小組討論,讓小組代表發(fā)言表達小組的思想觀點,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我們要愛祖國,愛黨,愛人民,愛社會主義,要堅決維護中國各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tǒng)一。等等。這就很好地讓學生重溫了抗戰(zhàn)歷史,樹立了舍己為國的雄心壯志。再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是典型的“美國夢”的追求者,在道德淪喪的社會和紙醉金迷的時代,蓋茨比奮力追逐財富和愛情,他的悲劇早已注定,他所追求的美國夢必然破滅。教師除了講述這些知識以外,可以將美國夢和中國夢進行比較,可以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理念的滲透。如:中國夢和美國夢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主體是誰?中國夢的直接受益人是誰?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了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夢,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夢,是共贏的夢,是對“美國夢”的超越。不知不覺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強和提升,此后便會更加堅定理想信念,為建設社會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實現(xiàn)對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教育。除了愛國主義教育之外,學習英美文學這門課程還能對學生進行品德修養(yǎng)的教育。比如,在學習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自傳》時,書中提出的十三種美德就值得學生認真領會。本杰明·富蘭克林為了提升個人道德修養(yǎng),提出了十三種應該遵守的德行:節(jié)制、緘默、秩序等等,這些美德的養(yǎng)成對他人生的成功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以十三周為一個周期,十三周對應十三種美德,每周專注于一個美德,他每天晚上都會審視自己,用本周的美德及時檢查自己的言行。當自己不再犯錯時,基本上這種美德就形成了。最后,這十三種美德成為了他擁有的美德。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就這十三種美德讓學生進行自查,看看自己擁有哪些美德,在哪方面自己還做得不夠。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除了這些美德,還有哪些美德值得人們追求?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哪些?如何發(fā)揚中華美德?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就中華之美德,教師可以讓學生效仿富蘭克林自審的做法,一個學期結束之后,讓學生提交一份品德完善情況表。這樣一來,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中華美德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揚,同時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理念也得到了鞏固和加深。
再如,在講解愛倫·坡哥特式小說或是霍桑的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人性中的惡。教師可以提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惡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或辯論。之后教師要總結:人性有善的一面,同時也有惡的一面,惡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中。沒有必要回避人性中的惡,要認識它,認清它。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們需要用理智、道德及法律的手段對人性中的惡進行約束和懲治。在學生正確認識人性中的惡之后,他們便能更好地揚善抑惡,樹立起一個健康且積極的人生觀了。
(三)實現(xiàn)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學習英美文學,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比如在學習英國散文作家培根的“Of Friendship”(《論友誼》),英國詩人彭斯的“Auld Lang Syne”(《友誼地久天長》)時,這些文學作品能幫助他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友情在人們生命中的意義。在談到著名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與偏見》)和“Jane Eyre”(《簡愛》)時,他們會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愛情。真正的愛情是誰也不必依附誰,各自獨立又深情對望,愛情應該是男女雙方平等、和諧、親密和真摯的人際關系。在談到“Robinson Crusoe”(《魯冰遜漂流記》)這部作品時,學生看到魯濱遜身上那種頑強的意志,拼搏的精神,他們就會懂得要在逆境中學會勇敢,要用智慧和勤奮去克服重重困難,直至勝利。在學習莎士比亞的戲劇時,學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人文主義精神。無論是《威尼斯商人》中足智多謀、成功令安東尼奧脫險的散發(fā)著新女性光輝的鮑西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不屈服于封建家長,為追求愛情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哈姆雷特》中將個人復仇上升到為國家、人民幸福而奮斗的憂郁王子哈姆雷特,都讓學生為之欣喜、震撼和動容。在欣賞華爾華茲、柯勒律治、拜倫、雪萊等浪漫主義詩人創(chuàng)作的詩歌時,學生能感受到詩人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謳歌。詩歌中的音韻之美,意象之美和思想之美能夠點燃學生內心熾熱的情感,產生極大的審美共鳴。其實,能夠融入思政理念的英美文學作品遠不止這些,在教師的指導之下,研讀這些作品對學生而言不僅能拓展視野,開闊胸襟,還能滌蕩心靈,陶冶情操,對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極大的幫助。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理念融入英美文學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從英美文學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思想內容上仔細研究,認真分析,就不難找到與課程思政教育相關的結合點,從而對學生進行較全面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出既有國際視野又有家國情懷的德才兼?zhèn)鋬?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