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性與推理性較強的學科,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小,思維方式還不成熟,教師應該把握教材中的推理知識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推理意識,養(yǎng)成在學習和生活中思考推理的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推理能力? ?策略
一、數學推理能力的重要意義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推理能力是學生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歸納、比較等提出數學猜想,再給出證據去確認猜想正確與否的一個過程。其中,提出猜想是指合情推理,證明猜想是指演繹推理,教師應該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再通過演繹推理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求真精神。因此,教師在小學階段就要培養(yǎng)學生數學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
二、在教學情境下進行推理猜想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按照學生對課程的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結合課程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發(fā)學生的推理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學生的思維,確保學生探究思路更加明確、清晰,只有讓學生產生了一定的質疑意識,才能夠產生推理的動力。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故事情境:“兩只烏龜想要測量誰的房子大,大烏龜的房子是正方形的,小烏龜的房子是圓形的,兩只烏龜在一次比賽中測量的爬行速度相同,他們分別沿著正方形和圓形的房子爬行,哪一只烏龜的爬行速度最快?”有的學生認為是小烏龜,有的學生認為是大烏龜。在學生爭論不休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進行引導:“正方形和圓形的周長和哪些因素有關?”并讓學生動手剪出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圓形,然后讓學生將圓形對折,學生會發(fā)現折線兩邊的半圓大小是完全相等的,并且半圓由曲線和直線兩個部分構成,曲線比直線部分要長,經過直觀的對比,學生開始思考圓形的周長具體應該是多少。如有學生認為,將圓的直徑前后相連就能夠獲得一個正方形,然后就可以將圓形連接起來,從而推理出“圓的直徑等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邊長”這一數學現象。通過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教師可以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推理的方法也更加得當。
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境中可以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化的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打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三、構建溝通知識的橋梁,促進推理能力的挖掘
在進行演示推理前,教師必須按照一定流程或者是相關依據,才能順利進行推理任務。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教師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演示推理能力,能幫助學生在采集、選擇、處理數學問題時,快速找出和問題相關的主要信息。
如在教學“四邊形內角”時,如果教師不重視思維轉化環(huán)節(jié),將導致學生在推理上一直無法得出相應結果。四邊形內角和,是借助長方形和正方形相互關聯的內角進行運算得出實際結論。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實際驗證中,四邊形不能根據推理方式得出實際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結合三角形內角和四邊形內角,引導學生分析和驗證二者實際關聯,如圖1 所示。
在常規(guī)四邊形所有內角相互證實,利用對等方式進行轉化,從而形成“三角形內角和”“四邊形內角和”的兩種方式。另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學生以往學習過的基礎知識,利用思維轉換的方式將四邊形切換成兩個三角形,在已經得知一個三角形和為180°的情況下,將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得出360°的結果,教師通過轉化的方式能幫助學生在問題驗證上得出有效結論,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和轉化構思。
四、在新知中教給學生推理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知識點還應該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教學實踐活動,然后優(yōu)化教學流程,構建科學的教學方法,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教師可以通過數方塊的形式,讓學生推理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底乘高。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的正確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形式,將平行四邊形剪開拼接成長方形,然后對教學過程展開推理討論。學生通過觀察和對比,可以知道拼接成的長方形和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這樣就能夠驗證學生之前的猜想,從而加深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運算法則、公式、定理時,教師需要進行推理教學,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推理的過程,從而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體驗到數學推理帶來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推理和分析問題,從而發(fā)揮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僅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思考理解數學知識,從而不斷提升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五、在原有知識中提升推理深度
在教學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對知識點的推理,長此以往,學生便能夠形成良好的推理習慣。因此,教師應該將學生的推理能力延伸到以往所學習的知識點中,從而實現推理的縱向發(fā)展。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準備文具剪刀和卡紙兩個同樣大小的梯形。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討論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計算公式,以此推導梯形的面積,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學習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并嘗試不同的探究方式,提出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法,教師問:“你們能將制作的梯形拼成其他平面圖嗎?”學生踴躍回答出三角形、長方形、菱形等答案。然后,教師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讓他們動手實踐。在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并觀察所拼圖形和梯形的關系,然后總結和歸納,讓學生把思考的過程和動手操作的過程結合起來。通過這種方式,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技能。
小學生對周圍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所以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做到學以致用。如教師可以在原有的知識中提升推理的深度,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和認識,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演示和操作,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運用思維導圖提升推理能力
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教師通過語言講解數學知識遠遠沒有通過直觀的圖像講解更有效果。通過思維導圖,教師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也能夠注意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知識點,所以,在數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比較圖形面積”時,教師可以通過交流討論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不理解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然后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歸納和總結知識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七、挖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一味地講解知識點,學生很容易感到疲勞,教師應該找到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將數學知識具體化。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歸納推理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讓學生體驗到知識點之間有直觀的聯系。同時,在學生學習知識點后,教師可以結合以往所學到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思考,然后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知識點之間的遷移。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尋找推理點,并多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口述的方式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如學生在提出一個觀點之后,教師可以追問為什么,然后讓學生進行分析和推理。教師不需要學生準確無誤地說出推理過程,但是要讓學生表述得條理清楚,用詞得當、符合邏輯。這樣一來,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數學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套用數學公式,死記硬背數學理論知識。
八、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應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推理猜想,教給學生推理方法。此外,教師可以在原有知識中提升推理深度,運用思維導圖提幫助學生挖掘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王萍.方法、實踐,兩手抓——有關小學生數學推理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下旬),2021(5).
[2]莫延蓉.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解決問題教學——以“用除法估算解決問題”教學為例[J].青海教育,2021(3).
[3]許川.魔幻數字背后的數學文化——淺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與滲透[J].家教世界,2021(8).
[4]紀曉芳.巧推理 變核心——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3).
[5]曹愛婷.幾何畫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6.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霍家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