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紅 吳照云 姜浩天
(1.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2.江西師范高等??茖W校經濟與管理學院)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中國管理實踐創(chuàng)新得到飛速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新理論來解釋不斷涌現的新現象。在不斷引進西方管理學的研究成果、學習主流的學術規(guī)范中,中國管理理論創(chuàng)新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并沒有徹底從跟蹤、模仿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階段,也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實踐與管理理論脫節(jié)的難題。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管理研究相對滯后,受西方主流實證和國際國內權威論文發(fā)表考核機制的影響,研究者面對新現象缺乏提出研究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導致理論缺乏原創(chuàng)性;另一方面受制于中國管理學薄弱的研究基礎,特別受限于研究方法的規(guī)范性使用和創(chuàng)新等方面[1]。如何構建中國自己的特色管理理論,發(fā)展管理的中國理論,或者發(fā)展管理理論的中國學派,服務中國管理實踐發(fā)展,為世界管理理論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積累做出貢獻,已經成為當前國內外管理學界和學者們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和研究課題。
中國管理理論的構建源于蘇東水先生的“東方管理學”,之后管理學者們不斷結合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理念、制度與管理實踐,對中國管理研究進行深刻探索,管理學的理論構建和學術討論成績斐然。通過文獻梳理,中國管理理論體系的構建主要是從以下4個路徑展開的:第一條路徑是通過挖掘和提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思想而形成的理論體系,如蘇東水的東方管理理論、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M理論)、成中英的C理論、席酉民的和諧管理理論、齊善鴻的道本管理、黃如金的和合管理理論等,以及近幾年陳春花等[2]和陸亞東等[3]提出的水樣組織理論;第二條路徑是基于古代和現代的管理實踐融合而凝練總結的特色理論,如對晉商、徽商和浙商等理論的研究[4],甚至包括對鞍鋼憲法的研究[5];第三條路徑是基于心理學視角展開的關于中國人際交往中的關系、人情和面子等領域的研究,如家長式領導、組織公民行為、關系等理論;第四條路徑是通過密切跟蹤、扎根企業(yè),以案例分析方法剖析中國企業(yè)管理實踐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如以張瑞敏領導的海爾集團的創(chuàng)新管理實踐為研究對象形成的“人單合一”“海爾制”等理論。以上4個路徑下構建的理論均蘊含豐富的中國文化精髓,學者們習慣稱之為“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
國內外學者在促進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研究基礎上也進行了質疑和反思,討論的主題主要是“是否存在中國管理理論以及中國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的研究路徑、方法論等”。TSUI[6]指出,當前中國管理研究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論,沒有真正地從中國管理的歷史根源、傳統(tǒng)文化,或從當前的真實世界中開發(fā)和構建出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成熟理論。JIA等[7]提倡構建中國管理理論應該進行“情境化”研究。BARNEY等[8]認為,發(fā)展“中國管理的理論”和“管理的中國理論”是當前中國管理研究的兩條重要路徑。曹祖毅等[9]認為,在中國管理研究發(fā)展模式的選擇上,既可以走理論開發(fā)的康莊大道,也可以走理論探索的羊腸小路,即構建普適性理論和發(fā)展本土理論。
對什么是中國管理理論、為什么要構建中國管理理論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在爭論過程中形成的以思辨和探索為主題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出現了如“東方管理學”“中國式管理”“中國特色管理理論”“中國管理學派”“管理學在中國”“中國的管理理論”和“中國本土管理研究/理論”等概念。這些理論基本上是從研究范式視角出發(fā)進行反思,指導和推動著中國特色管理理論的構建,與中國特色管理理論共同構成了中國管理理論的體系。
由于中國管理理論的構建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內,因此本研究選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檢索數據庫(簡稱CSSCI數據庫)作為樣本來源庫。結合以上中國管理理論的構建路徑部分的闡述和《管理學報》的“管理學在中國”“爭鳴與反思”等欄目中的文獻信息,最終確定了涵蓋中國管理理論的“東方管理”“中國式管理”“管理學在中國”“中國本土管理”等23個檢索詞。采用篇名和關鍵詞分別進行模糊檢索,檢索年限的跨度設定為1998~2019年。
通過初步檢索獲得關于中國管理理論和構建范式的文獻共760篇;然后利用CSSCI數據庫中自帶的高級檢索剔除功能,將文獻類型設置為“論文”可自動排除掉綜述、評述、報告、傳記類等學術性研究不強的文獻;通過閱讀摘要對檢索結果進行人工手動排除與“中國管理理論”研究不相關、無作者、無摘要的文獻。經過以上兩輪篩選共刪除123篇文獻。通過Citespace V軟件去重,最終獲得中國管理理論的有效施引文獻數量561篇、被引文獻7 108篇。
本研究主要采用知識圖譜的文獻計量與扎根理論兩種研究方法。
文獻計量法是以文獻內容的數理統(tǒng)計為基礎,研究目標文獻的數量特征、研究熱點、前沿分析、變化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分布的定量研究方法[10]。知識圖譜理論是目前國內外學者使用非常廣泛的文獻計量法,是以知識域為對象,通過引文分析、共被引分析和耦合分析等,顯示科學知識的發(fā)展進程、結構關系、規(guī)律和分布情況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Citespace V軟件生成不同類型的知識圖譜,為研究提供圖像的可視化分析[11]。扎根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要求研究者在沒有任何基礎假設的情況下,主要以歸納推理為主,通過對調研資料和數據的不斷分析和“深描”來提煉概念和理論。扎根理論是從下而上的質性研究方法,并演化形成了經典扎根理論、程序化扎根理論和建構主義扎根理論三大流派。其中程序化扎根理論在國內使用最廣泛,主要應用于新概念、新構念和新理論的構建研究。
知識基礎是指某研究領域知識演進的前提與支撐,是通過關系鏈接而形成的結構化網狀引文共引軌跡。高被引文獻常常被視作經典,是某研究領域發(fā)展的代表和重要參考。將7 108篇被引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導入Citespace V軟件,生成共被引文獻網絡圖譜(見圖1(1)圖1為彩圖,但因黑白印刷無法體現出來,有需要的讀者可聯(lián)系筆者索取。)。在共被引文獻網絡圖譜中,每一個圓形節(jié)點代表一篇引文文獻,節(jié)點的大小表示該文獻被引頻次的多少,節(jié)點越大說明文獻代表的知識基礎顯示度和認可度越高。文獻的引文時間序列狀況是由節(jié)點的圓圈所呈現的顏色年環(huán)來表示,與文獻代表的理論知識基礎地位的重要程度成正比。圖1涵蓋了180個節(jié)點和345條連線,網絡密度是0.021 4。郭重慶(2008)節(jié)點最為明顯,是中國管理理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知識基礎。而排前10位的重要節(jié)點文獻中,關于特色管理理論的文獻節(jié)點僅1篇,即席酉民(2003)的和諧管理理論。說明截至目前,中國管理研究的熱點和重點是為什么以及如何進行中國管理理論構建。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內容的濃縮與提煉,高度概括了某研究領域的研究主題,因此,高頻度出現的關鍵詞和高中介中心性的關鍵詞可以代表某研究領域的研究熱點與主題。
根據Citespace V軟件生成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和數據整理出中心性大于0的關鍵詞及其頻次,再根據共現圖譜上的聚類分析和文獻內容的研讀,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熱點與主題可以概括為6個部分(見表1):不確定性、人性假設、特色管理理論、管理學的學科屬性、管理哲學與是否存在中國管理理論、研究視角(路徑)和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
表1 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熱點與主題
(1)不確定性研究不確定性是管理研究中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那些人們難以準確認知的復雜性和變化性,體現為復雜環(huán)境中組織的應變能力。復雜系統(tǒng)管理是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的重大科學議題,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新領域[12]。和諧管理理論就是在高度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背景下產生和發(fā)展的。因為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會使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受到更加直接的阻礙,而對抗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的確定感就是要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理論。
(2)人性假設研究人性假設(假說)是任何一門社會學科的邏輯起點,在管理學領域人性論一直都被視為是管理思想與管理理論的基石。每一種人性假設的提出都會催生出新的管理理論,新的管理理論的提出往往需要能支持理論建立和完善的人性假設。縱觀人性假設的研究,包括專門從事思辨的哲學家在內的專家們都無法給出一個統(tǒng)一的人性假設認識。西方管理理論在其發(fā)展的短短一百多年歷程中,產生了如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文化人假設等十幾種人性假設。
(3)特色管理理論研究特色管理理論是指基于傳統(tǒng)文化、哲學視角和本土特有元素而創(chuàng)新的區(qū)別于西方的管理理論。和諧管理、和合管理和勢科學等是較為成熟且被認可的特色理論體系。
(4)管理學的學科屬性研究國內外學者關于管理學的學科屬性的爭論從未停止過。胡國棟[13]以科學哲學為基礎理論,構建了“人性—范式—學科屬性”的分析框架,研究發(fā)現管理學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綜合交叉的應用學科,兼具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學科屬性特點。管理學的學科屬性的界定不但是進行研究的基礎,而且還會影響學者在具體理論構建中如何協(xié)調學術嚴謹性與實踐相關性之間的平衡關系[14]。
(5)管理哲學是否存在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管理學界認為中國的管理哲學只是方法論,并不是具體的理論和方法,因此不存在中國管理理論。李平[15]探索了蘊含豐富智慧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核心內容,即“道”“陰陽”“悟”,提出中國本土管理必須深深地扎根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國管理哲學的創(chuàng)建者成中英教授提出的C理論,以及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的和諧管理理論、源于中國哲學的道本理論和基于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中國式管理都論證了中國管理理論的存在。
(6)基于情境化研究、本土化研究、實踐導向3個不同視角下的中國管理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知識創(chuàng)造研究任兵等[16]提出,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展開的,情境化可以產生新的洞見。但似乎學者們也沒有說清楚情境到底是什么,甚至有學者置疑情境化是一種偽命題,認為目前的情境化研究基本是擴展和驗證西方的管理理論,沒有產生新的理論。李平[17]提出本土化研究,認為涉及獨特現象或者含有獨特元素的,都能以本土視角探討其主位意義(本土性)以及客位意義(普適性)。徐淑英等[18]提出,只有真正進行探索性研究,才能發(fā)展中國本土管理的新構念和新理論。“管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中國管理學研究向何處去”“學術研究要頂天立地”等主題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中心議題。2010年齊善鴻、白長虹和陳春花等38位作者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的文章《出路與展望:直面中國管理實踐》[19]反思了管理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呼吁中國管理學的研究只有直面管理實踐,才能真正處理好管理研究的“學術嚴謹性”與“實踐相關性”的平衡問題。
“研究前沿”概念現在被很多學者們用來揭示某研究領域演化動態(tài)的本質,突現分析是目前挖掘研究前沿內容的重要方法[20]。
3.3.1突現關鍵詞分析
通過運行Citespace V軟件,在關鍵詞聚類的基礎上進行突現功能運行。根據整理的排名前8的突變關鍵詞,研究前沿的演進脈絡大致可以分為4個階段(見表2)。
表2 中國管理理論研究的關鍵詞突現率
1998~2006年期間的突變關鍵詞為管理哲學和和諧管理理論,表明在中國管理研究初期,學者們將研究重點放在基于哲學思考的研究上,中國管理研究由“照著講”向“接著講”的研究范式轉化。2008~2010年期間的突變關鍵詞分別為管理學和管理科學,表明國內學者已經逐漸認識到了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的重要性,開始探討管理學的本質和屬性,以及“管理學在中國”“中國式管理”等理論存在的合理性。2010~2015年期間的突變關鍵詞分別為勢科學和中國管理實踐。管理學者們開始重點聚焦于“直面中國管理實踐”的研究主題,以及構建理論的實現路徑。2016~2019年的期間突變關鍵詞分別為中國管理研究和本土管理研究。學者提出中國管理研究真正意義上地實現脫離照抄、照搬西方管理理論的困境,要走本土研究路徑,并系統(tǒng)論證中國管理研究本土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3.3.2突現共被引文獻分析
通過運行Citespace V軟件,在被引文獻聚類的基礎上進行突現功能運行。根據整理的排名前13(突現率大于2.5)的共被引文獻突現信息,研究前沿的演進脈絡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見表3)。
由表3可知,在2006~2010年期間突現的文獻有7篇,結合前文關于中國管理理論研究的共被引文獻分析,該階段學者們的研究重點集中在和諧管理理論的研究和應用等, 學者們還從指導層面提出了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的必要性。盡管該主題還存在著爭議,但已經引起了國內各期刊和學者們的注意。2011~2019年期間突現的文獻有6篇,郭重慶院士提出中國管理學正處于一個歷史轉折點,要擺脫自娛自樂的尷尬局面。齊善鴻、白長虹和陳春花等38位管理學者共同聯(lián)名呼吁“中國管理研究的出路與展望要直面中國管理實踐”,要直面中國管理實踐,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智慧來構建本土理論。中國管理學要實現從西方管理理論的“照著講”轉向“接著講”,尤其是要接著講“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管理實踐”[21]。
表3 中國管理理論研究的共被引文獻突現率
綜上,關鍵詞和共被引文獻的突現分析結果都表明,中國管理研究的熱點從各個特色理論的研究探討轉移到為什么和如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爭論之一,是否存在中國管理理論;爭論之二,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路徑、內容、方法和研究范式等主題。
知識圖譜分析結果表明,“如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研究主題備受關注,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本節(jié)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論的三級編碼技術,構建出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范式框架。
針對前文選取的561篇樣本研究文獻資料,首先根據主題是否涉及中國管理理論的構建進行精確篩選;其次再通過深度閱讀文本內容進行第二輪篩選。經過討論和嚴格的篩選,最終精選出116篇文獻作為扎根研究對象。精選的文獻作者主要有陳春花、徐淑英、呂力、齊善鴻、吳照云等70位。樣本研究文獻期刊分布情況為《管理學報》88篇、《管理學季刊》11篇、《管理世界》7篇、《科技進步與對策》4篇、《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3篇、《經濟管理》2篇、《外國經濟與管理》1篇。文獻作者的影響力和期刊分布都充分保障了樣本研究文獻的權威性。
數據編碼過程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論的規(guī)范研究方法,主要通過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和選擇式編碼3個步驟展開完成。
(1)開放式編碼:進行概念化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文本資料進行內容分析和概念化的過程,主要包括提取原始語句、初始概念化和初始范疇化3項內容:①提取原始語句。對精選的116篇中國管理理論構建的高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研讀,將包含中國管理理論構建的語句或高頻詞做好標記并提取出來。一篇文章中的觀點至少記錄1條但不超過5條,相同觀點不重復提?。煌蛔髡咴诓煌恼轮械南嗤^點只記一次,不同觀點分別記錄。通過反復閱讀比對,最終共獲取了204條原始語句或句段。②初步概念化。采用手工編碼方法,對204條原始語句反復閱讀,進行逐句逐行的片段抽象化,定義現象進行編碼貼標簽,用ax表示。為了保障編碼的質量和反映原始語句的核心含義,盡可能使用文獻文本材料中的原始詞語或語句定義標簽。完成定義標簽編碼后,再通過對初始標簽條目進行篩選與整理,刪除含義不明顯或不直接相關的標簽,合并含義相同或類似的標簽,進行概念觀點的提煉形成初始概念,用aax表示。經過分析和歸納,最終提煉出230個標簽和99個初始概念,定義標簽的過程和初步概念化編碼簡單列舉見表4。③初始范疇化。初始范疇化是指對各個原始概念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歸納整理,再重新編碼。通過對99條初始概念做進一步拆分、比較,最后得到40個初始范疇(也稱副范疇),用AX表示。范疇化編碼的過程與結果列舉見表5。
(2)主軸式編碼:提煉主范疇主軸式編碼是通過聚類分析,將初始概念和副范疇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或路徑建立關聯(lián)和邏輯關系,提煉的主范疇用AAX表示。提煉主范疇通常有兩條操作路徑可以參考:第一條路徑是將意義和邏輯相同或相似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副范疇合并為一個主范疇;第二條路徑是借助“因果條件→現象→情境(脈絡)→中介條件→行動(策略)→結果”的典范模型歸納主范疇[22]。主范疇命名可以借用學術界術語來表達,也可以根據需要自創(chuàng)表述來表達。最終將40個范疇歸納總結為8個主范疇,主范疇的編碼結果見表6。
表4 開放式編碼結果列舉
表5 初始概念的范疇化
表6 主軸式編碼結果
(3)選擇式編碼:構建核心范疇選擇式編碼主要是對各個主范疇進行分析、集中和整理,挖掘出核心范疇,并探討和驗證核心范疇與主范疇以及其他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通常采取用“故事線”形式的描述方法和策略來梳理和發(fā)現核心范疇。最終提煉出“多元研究思維、多元研究路徑、多元科學方法論與方法、多元學術交流平臺”四大核心范疇(見表7)。
表7 選擇式編碼結果
(4)理論飽和度檢驗理論飽和度檢驗是指針對研究中構建的理論或模型做更深一步的觀察,檢查是否存在樣本特征數據的遺漏,是否還存在能進一步發(fā)展的核心范疇。若不存在以上兩個觀察現象,則可以判斷構建的理論或模型是趨于飽和的;否則,仍需要補充新的樣本資料來進行編碼補充。為了保證研究的信度,本研究從剔除的文獻中按照被引頻次選取前30篇文獻進行歸納總結,沒有發(fā)現新的重要范疇,因此,通過理論飽和度檢驗,即構建的理論或模型可以最終定型。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得出,“多元研究思維、多元研究路徑、多元科學方法論與方法、多元學術交流平臺”四模塊共同驅動著中國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
4.3.1引領作用的多元研究思維
研究思維范式模塊決定中國管理研究的底層思維,具有引領作用,主要包括人文思維、科學思維、史學思維,綜合起來構成了中國式的中庸思維方式。
中國管理研究既要“頂天立地”,也要“東西融合”,更要“人文關懷”[23]。在人文思維(也稱人本主義范式)下,中國管理研究才能體現民主的學術自由意識,才能構建自由輕松的學術氛圍。人文關懷也是做負責任研究的基礎和要求[24]。在中國管理研究中,學者要端正學術態(tài)度,樹立起清晰的學術目標和學術精神的新科學主義范式,即科學思維,其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實證主義研究范式。未來中國管理研究的方向,不僅要從科學主義范式走向人本主義范式,更要實現兩者的兼顧與融合。而且構建中國管理理論要回顧歷史,要有史學思維,或稱歷史編纂學思維。因為即便是短暫的流行時尚,也會有其歷史背景,更何況是管理中的制度與文化,更是有深厚的歷史背景[25]。由此,管理學研究者應該更多地采納歷史性的研究方法,在一個長遠的時間脈絡里細致入微地刻畫管理現象,綜合起來體現一個整合性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共生的中庸思維。
4.3.2知識生產與理論構建的多元研究路徑
多元研究路徑模塊包括直面中國管理實踐和扎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兩個部分,是構成中國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的核心模塊。這兩條路徑是當前學者們在呼吁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研究中基本認可的研究路徑。這兩條路徑不僅是并列的關系,同時文化與實踐之間又是可以相互轉換和交融的,即第三條路徑“實踐-文化雙向融合”研究范式。
(1)直面實踐導向的研究范式,也稱作“立地范式”縱觀西方經典的管理理論,如泰羅制、組織行為學、領導理論和戰(zhàn)略管理理論等,都是源于管理實踐的關注和洞察,是在現實生活世界的實踐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26]。直面中國管理實踐是構建中國管理理論最根本的出路,要讓“直面實踐”的中國管理研究范式成為一種“必然”[27]。一方面要有直面管理實踐問題的意識??茖W研究始于問題,問題是科學研究的起點,問題是通往知識的最佳途徑,問題是推動理論構建的最重要因素,所有的理論構建活動都是從界定和形成研究問題開始的[28]。另一方面還要避免過度理論驅動的研究,好的理論與現象是相互促進而非排斥的。明確管理實踐現象背后的意義和規(guī)律,將實踐的內在邏輯進行系統(tǒng)化的闡述,才能發(fā)展為理論[29]。
(2)扎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范式當前學者們對中國自己傳統(tǒng)文化與智慧的了解和掌握還不夠,更不用談如何靈活地運用和融合到企業(yè)管理實踐中[26]。要促進中國本土管理理論的構建,就必須加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哲學思想研究,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思想與現代企業(yè)管理的結合[30,31]。雖說智慧沒有新舊之說,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智慧歷久彌新。中國具有類似于東方的集體主義、小農思想、中庸之道、差序格局等傳統(tǒng)文化,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源和系統(tǒng)的哲學體系對企業(yè)的烙印深刻且廣泛[32]。管理與人性的深層次關系,既是古老的命題,又是新穎的重大研究課題[13],因此,管理研究者應該凝練中華文化的精華,歸納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發(fā)展成為有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
(3)實踐與文化雙向融合的研究范式文化和管理之間的融合是一個老話題,但當前在中國管理研究中,文化和管理“兩張皮”的問題和現象非常突出。無論用文化思想解釋實踐,還是從實踐中總結歸納出文化思想,其實并不是一個矛盾體,而是研究起點與邏輯的不同。①從文化到實踐的路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情境因素,已經深深地嵌入到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國人的行動邏輯和中國企業(yè)管理實踐中[3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以作為中國管理實踐獨特性的一個解釋性變量推進中國管理研究[34]。如華為、樂高等優(yōu)秀企業(yè)應用陰陽思維不斷進行管理實踐創(chuàng)新[26],陳春花等[2]從“水”隱喻理論視角提出的水樣組織理論。②從實踐到文化的路徑。管理是文化的產兒,管理實踐更是文化滲透的一個過程,文化尤其會對企業(yè)價值觀、組織制度和企業(yè)哲學等企業(yè)核心文化的形成與管理實踐的創(chuàng)新產生重要的影響[35]。如張瑞敏創(chuàng)造的“人單合一”管理思想,是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管理理論,不僅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而且還顛覆了經典理論。
4.3.3整合與創(chuàng)新方法的多元科學方法論
理論的創(chuàng)新與管理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息息相關,兩者均是理論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共同促進管理學科的知識創(chuàng)造、積累與傳播[36]。
(1)整合現有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的運用中,依舊存在研究方法與研究問題匹配不足的現象。管理學界需要重新梳理社會科學中的研究方法,并規(guī)范化運用[37]。當前中國管理研究還處于理論構建的初期階段,在選擇采用哪種研究方法來構建中國管理理論這一問題上,學者們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提倡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來發(fā)掘現象中的抽象概念和理論最適宜[38]。整合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并不是要放棄目前的主流實證研究范式,而是要辯證批判地使用,要突破“唯實證研究方法論”,要走向真正的多元科學研究范式[39]。
(2)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國內學者認為,當前更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新與追求更多適合中國管理研究的科學方法論[35]?;谖幕蛩赝诰虻睦碚撨€很難被還原甚至不能被還原,因此在管理理論研究領域,有必要主張包括詮釋研究方法在內的多元化研究方法[40];同時,要多去總結當前逐漸豐富的關于“中國式管理的科學基礎”和“中國古代管理思想與當代企業(yè)管理的研究”等大型研究項目的研究方法,真正地創(chuàng)建并整理出中國特有的研究方法。
4.3.4推進理論發(fā)展的多元學術交流平臺
多元學術交流平臺的模塊主要包括研究主體的多元連通和學術氛圍的構建兩部分,體現了從微觀到中觀,再到宏觀的連通。
(1)學術研究主體的多元化連通蔡玉麟[41]指出,中國管理研究要建立擁有正確價值觀和具有能解決管理實踐問題能力的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強調,研究學者之間要加強連通、交流與分享[42]。連通的方式包括個體學者的思索、學術團體的整合、學術社群的辯證和跨層次對話,實現從零星研究到整合研究,再到系統(tǒng)研究[43]。
(2)建設自由和輕松的學術氛圍學術研究活動除了受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外,學術環(huán)境也是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44]。構建合理的學術激勵機制和自由、輕松的學術氛圍,才能有力保障中國管理研究的順利推進,才能真正解決管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問題。要改革學術評價體系,切實做到破“唯論文論”“唯A”“唯SCI”“唯SSCI”的科研評價體系,誘發(fā)學者對學術研究的興趣;要在國內打造一批優(yōu)質學術期刊和交流平臺,提升國際競爭力,助力“雙一流”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促進科研發(fā)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
本研究以CSSCI數據庫收錄的1998~2019年的561篇施引文獻和7 108篇被引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借助Citespace V軟件進行了系統(tǒng)回顧與分析,運用扎根理論進行研究框架的構建。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管理研究的熱點從特色管理理論的研究探討,轉移到為什么以及如何構建中國管理理論的研究爭論上,要構建中國管理理論必須立足中國管理實踐,要扎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要選擇與研究問題相匹配的研究方法。
盡管本研究是基于知識圖譜理論指導的可視化動態(tài)分析的演進脈絡,但基于樣本研究文獻的局限并不能完全呈現出中國管理研究發(fā)展的全部理論。同時,鑒于文本文獻數據的選擇和研究目的,本研究沒有梳理中國管理理論的理論體系與學科結構,沒有對如何評價構建的理論以及做出理論貢獻的評價機制進行研究,僅僅是從整體上對知識基礎、研究熱點、前沿發(fā)展和參與研究主體等方面進行的靜態(tài)與動態(tài)結合的梳理,致力于提出中國管理理論構建的研究框架模型。對于微觀主體的管理學者們如何實現與實踐對話、與文化對話、與理論對話來挖掘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如何才能講好中國故事和創(chuàng)新中國管理理論并未展開研究。
本研究是關于中國管理研究與理論構建的一個探索性研究,盡管有所局限,但仍希望借此為管理學界和管理學者們在開展中國管理研究和理論構建研究中提供有效的參考和反思,期望學者們通過創(chuàng)新更多的中國管理理論,能有效解決中國企業(yè)的現實問題,解釋和指導中國管理實踐,從而建立文化自信,發(fā)揮中國管理智慧的優(yōu)勢。中國管理理論的構建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未來中國管理學者需要更緊密地與企業(yè)家群體探究關于中國管理的觀點與理念,繼續(xù)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理論創(chuàng)新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踐履好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