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
白血病為臨床上常見的血液病之一,主要是患者自身造血功能遭到嚴重破壞,從而造成血液系統(tǒng)出現(xiàn)障礙[1,2]。人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 leukemia,CML)是源自造血干細胞的惡性血液腫瘤,其發(fā)病過程為造血干細胞發(fā)生染色體易位,使得酪氨酸激酶產(chǎn)物異?;罨?并浸潤其他組織和器官,從而抑制正常血細胞的生長和分化[3]。隨著醫(yī)學技術(shù)的提高,藥物聯(lián)合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已顯著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很多患者治療后容易復發(fā),且治療費用居高不下,為此在臨床上需要攻克與發(fā)展新的治療與診斷方法[4]。形態(tài)學檢查作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基礎診斷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別是血液各指標檢查作為白血病分析診斷的基礎,具有應用方便、快速等特點,但是診斷的特異性有待提高[5]。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lleles,HLA)是人體內(nèi)能引起強排斥反應的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系統(tǒng),也是人類基因組中多態(tài)性程度最高的一個遺傳系統(tǒng),在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均表現(xiàn)出分布差異,也具有連鎖不平衡和單倍型遺傳的顯著遺傳特征[6,7]。本文具體探討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血液指標與HLA 基因的相關(guān)性,希望能為早期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提供參考?,F(xiàn)總結(ji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 年1 月~2020 年8 月在本院診治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64 例作為白血病組,另選擇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人群64 例作為對照組。白血病組中,男38 例,女26 例;年齡最小6 歲,最大71 歲,平均年齡(25.22±15.26)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1.01±1.77)kg/m2;平均病程(2.17±0.22)個月;臨床表現(xiàn):頭暈45 例,乏力52 例,納差41 例,腹痛35 例,腹部包塊32 例,發(fā)熱22 例,淋巴結(jié)腫大5 例,聽力下降3 例,骨關(guān)節(jié)痛8 例,盜汗19 例。對照組中,男39 例,女25 例;年齡最小6 歲,最大75 歲,平均年齡(26.15±16.29)歲;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2.18±1.78)kg/m2。兩組的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初治患者;白血病組患者都符合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標準;年齡6~75 歲;漢族;居住在本地區(qū)≥3 年;患者或患者家屬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無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排除標準:懷孕或哺乳期婦女;合并先天性心肝腎異常者;檢測前接受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術(shù)的患者。
1.2 方法 HLA 基因檢測:在無菌狀態(tài)下取兩組研究對象外周靜脈血2~3 ml,抗凝后,提取單個核細胞,BS 洗滌,1450 r/min 離心10 min,棄上清液,重懸細胞,提取總RNA,逆轉(zhuǎn)錄為cDNA,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方法檢測HLA-A、HLA-B、HLA-DRB1 基因型與表達情況。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分布情況。對比兩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突變率,WBC、RBC、PLT 異常率,紅細胞參數(shù)(MCV、MCH、MCHC、RDW)。并分析HLA 等位基因突變率與各指標的相關(guān)性,以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相關(guān)性檢驗采用Pearson(計量)及Spearman(計數(shù))相關(guān)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分布情況 兩組共檢出13 個HLA-A 基因、22 個HLA-B 基因和11 個HLA-DRB1 基因,呈現(xiàn)較高的基因多態(tài)性。
2.2 兩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突變率對比 白血病組的HLA-A、HLA-B、HLA-DRB1等位基因突變率分別為12.5%、18.8%和10.9%,高于對照組的1.6%、4.7%和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突變率對比[n(%)]
2.3 兩組WBC、RBC、PLT 異常率對比 白血病組的WBC、RBC、PLT 異常率分別為96.9%(62/64)、53.1%(34/64)和70.3%(45/64),高于對照組的1.6%(1/64)、3.1%(2/64)、1.6%(1/64),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4 兩組紅細胞參數(shù)對比 白血病組的MCH、MCHC低于對照組,RDW、MCV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紅細胞參數(shù)對比 ()
表2 兩組紅細胞參數(shù)對比 ()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5 相關(guān)性分析 白血病組患者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HLA 等位基因突變率與WBC、RBC、PLT 異常率和RDW 呈正相關(guān),與MCHC 呈負相關(guān)(P<0.05)。見表3。
表3 白血病組患者血液各指標與HLA 基因突變率的相關(guān)性
2.6 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HLA 等位基因突變率與WBC、RBC、PLT 異常率和RDW 呈正相關(guān),與MCHC 呈負相關(guān)(P<0.05)。見表4。
表4 影響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fā)生的多因素分析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種以髓系增生為主的造血干細胞惡性腫瘤,BCR-ABL 融合基因是該病發(fā)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費城染色體形成是其標志性的細胞遺傳學特征[8]。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發(fā)生于男性,從機制上分析,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會多伴隨白細胞升高,診斷時白細胞通常>25×109/L,50%左右的患者白細胞高達100×109/L。50%的患者血小板在診斷時升高,部分可>1000×109/L[9]。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在患者早期診斷時可正常,隨著疾病進展逐漸下降。MCV、MCH、MCHC、RDW 可反映機體紅細胞大小和血紅蛋白的改變,通常用于貧血類型的診斷[10]。本研究顯示白血病組的MCH、MCHC 低于對照組,RDW、MCV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RDW反映了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zhì)癥,是利用血細胞自動分析儀對紅細胞體積進行測量與處理獲得的參數(shù)。高RDW 水平表明機體免疫功能受損,伴隨有全身炎癥狀態(tài)、氧化應激,可導致機體出現(xiàn)腫瘤、營養(yǎng)缺乏和骨髓功能障礙等疾病。MCH、MCHC的低表達可導致核酸、蛋白質(zhì)和脂質(zhì)的氧化損傷,降低了紅細胞的壽命,使外周血紅細胞體積異質(zhì)性增加,從而導致RDW、MCV增加。
隨著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shù)的進展,80%~90%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有克隆染色體異常,也伴隨有多基因多態(tài)性[11]。HLA 是位于人第六號染色體短臂上的一群高度多態(tài)性的緊密連鎖基因群,HLA-A、HLA-B、HLA-DRB1 是等位基因最多的3 個HLA 基因座,與機體的自身免疫密切相關(guān)[12]。HLA 基因組的多態(tài)性主要在外顯子2 和3,可導致核苷酸出現(xiàn)沉默置換或同義突變,不引起氨基酸種類的改變,減少了HLA 蛋白水平的多態(tài)性[13]。本研究顯示兩組128 例入選者中檢出13 個HLA-A 基因、22 個HLA-B 基因和11 個HLA-DRB1 基因,呈現(xiàn)較高的基因多態(tài)性;白血病組的HLA-A、HLA-B、HLA-DRB1 等位基因突變率分別為12.5%、18.8%和10.9%,高于對照組的1.6%、4.7%和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從機制上分析,HLA 突變可以誘導特異性細胞毒T 細胞產(chǎn)生,導致機體出現(xiàn)腫瘤免疫逃逸狀況,從而誘發(fā)白血?。?4]。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血細胞不僅有量的變化,同時也存在形態(tài)學的變化,觀察其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診斷及預后判斷。本研究相關(guān)性分析顯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HLA 等位基因突變率與WBC、RBC、PLT 異常率和RDW 呈正相關(guān),與MCHC 呈負相關(guān)(P<0.05);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HLA 等位基因突變率、RDW 及WBC、PLT 異常率為導致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發(fā)生的影響因素(P<0.05)。從機制上分析HLA 基因作為一種遺傳標記,表達于人體幾乎所有有核細胞表面,并與T 細胞受體分子、免疫細胞表達的免疫球蛋白同參與免疫識別和免疫應答。HLA 等位基因突變可以抑制HLA 表達產(chǎn)物和抑制性受體直接結(jié)合,加重外周血自然殺傷細胞(NK)的細胞毒作用,從而誘發(fā)機體惡性腫瘤的發(fā)生[1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納入的患樣本量比較少,沒有進行HLA 多個位點的分析,且形態(tài)學分析指標比較少,將在后續(xù)研究中進行探討。
總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發(fā)病機制是多因素、復雜的,HLA 作為人體最復雜的抗原系統(tǒng),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多伴有血液檢查異常與HLA 等位基因突變,兩者存在相關(guān)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