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浩,馮耕中,柴洪峰,陳 煜,吳 杰,孫 權,才 華
(1. 中國銀聯(lián)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1201; 2. 復旦大學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上海 200433; 3. 西安交通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當代供應鏈的市場需求總是存在不確定性,這導致了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的供需不匹配、產品缺貨、客戶服務滿意度降低等一系列問題.例如,由于電動汽車成本的增加、國際貿易沖突以及整個行業(yè)的衰退,汽車制造商面臨的是有著巨大不確定性的市場需求.沃爾沃表示由于需求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影響,公司利潤率將持續(xù)承壓[1].
獲取準確的需求信息可有效減弱需求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然而,由于供應商和零售商市場地位和服務客戶群體的差異,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獲得需求信息的能力各有不同,即供應鏈存在需求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一般來說,由于零售商可以接近更多的消費者,其通常能比供應商獲得更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
信息共享是緩解信息不對稱負面影響以及提高供應鏈績效的關鍵驅動因素.然而,供應商可能會泄露信息給競爭對手或第三方企業(yè),以增加自身利潤.沃爾瑪已經宣布,今后將不會與第三方公司共享關于銷售和業(yè)績的數據,因為沃爾瑪發(fā)現(xiàn)有些企業(yè)將此類信息賣給其他零售商以賺取更多報酬[2].在汽車行業(yè),根據沃德汽車世界(Ward’s Auto World)2007年的調查,超過28%的供應商發(fā)現(xiàn),一些汽車制造商總是有動機將供應商的知識產權泄露給其他競爭對手;16%的供應商發(fā)現(xiàn),至少有1家汽車制造商盜用知識產權以獲取利潤[3].信息泄露已成為供應商與零售商信息共享和實現(xiàn)供應鏈協(xié)調的主要障礙之一.
在供應鏈實踐中,供應商和零售商之間傳統(tǒng)的合作關系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短期合作變成了長期合作[4].在成本和需求信息共享、信息預測、生產計劃和補貨等領域,供應鏈合作可以為各參與方帶來許多優(yōu)勢[5-11].比如,寶潔和惠普發(fā)現(xiàn)供應鏈合作對于降低成本、提高銷售收入和預測信息的準確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供應鏈上下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可能會一定程度上減弱供應商披露信息的動機,對保護零售商隱私信息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不同合同類型情形下的供應鏈合作模式,在防止隱私信息被披露方面可能存在差異.本文主要考慮了批發(fā)價格和收益共享兩種合同類型,供應商和零售商可以在兩種合同類型下建立合作聯(lián)盟,實現(xiàn)利潤協(xié)調分配.本文探討不同合同類型下供應鏈合作對于保護私有信息的價值,為促進供應鏈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理論指導.
本文研究主要涉及供應鏈信息泄露和供應鏈合作兩個領域.關于供應鏈信息泄露,一些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Li[12]考慮了由1個供應商和n個對稱競爭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研究了他們信息共享和信息泄露的動機,研究結果表明零售商可能不會有動機共享信息,信息不共享將成為供應鏈均衡解.Zhang[13]進行了類似的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零售商之間存在伯特蘭德(Bertrand)競爭情況下共享信息的動機.Li等[14]考慮了由1個制造商和多個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并假設每個零售商都能獲得一些私有的需求信息,研究了供應鏈信息共享動機和信息泄露的影響.Anand等[15]考慮了由1個供應商和2個競爭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研究了批發(fā)價格合同下供應鏈信息泄露問題,研究結果表明供應商總會泄露信息.Kong等[16]繼續(xù)了Anand等[15]的研究,探討了收益共享合同下供應商泄露信息的動機,研究發(fā)現(xiàn)合理設計收益共享合同可有效防止供應商泄露信息,實現(xiàn)不泄露信息均衡.Shamir[17]分析了零售商與供應商共享信息的動機,并探索了零售商如何利用信息泄露形成卡特爾.Chen等[18]提出了促進供應鏈垂直信息共享,同時防止競爭零售商之間橫向信息泄露的合同類別.Liu等[19]研究了對稱和非對稱合同下供應鏈信息泄露問題,發(fā)現(xiàn)只有當具有信息優(yōu)勢的零售商與供應商簽署合理設計的收益共享合同時,供應鏈存在不泄露信息均衡.鄧帥等[20]研究了射頻識別技術(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投資決策與供應商信息泄露行為對主導零售商訂購決策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當收益共享率和最優(yōu)訂貨量在一定范圍內,供應商積極參與RFID建設并共同防止供應鏈信息泄露.夏海洋[21]研究了批發(fā)價格與收益共享合同并存的情形下供應鏈的信息泄露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之間的收益共享率和供應商向進入者零售商提供的批發(fā)價格滿足一定條件時,供應商將不會泄露信息.以上文獻主要分析了供應鏈信息泄露對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績效和信息共享的動機的影響,部分研究探討了合同類型對阻止供應鏈信息泄露的價值,而本文主要從供應鏈合作機制角度探討保護供應鏈私有訂單信息的策略.
關于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問題,眾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Esmaeili等[22]運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模型探討了買賣雙方的供應鏈管理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相較于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的銷售價格和營銷支出更大.Xie等[23]分析了供應商和零售商在渠道協(xié)調中的最優(yōu)定價和合作廣告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非合作模式和領導-跟隨者模式,合作模式使得整個渠道更具協(xié)調性.Kim等[24]分析了由1個制造商和1個供應商組成的供應鏈,研究了采購合同策略和信息不對稱對供應鏈各方合作動機的影響.Yenipazarli[25]考慮了供應商和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分析了成本共享和收益共享兩種合同下供應鏈合作對上游生態(tài)創(chuàng)新的利潤和成本的影響.余佳等[26]研究了由1個制造商和1個零售商構成的2條供應鏈,考慮了1條供應鏈中制造商的風險厭惡特征,比較研究了5種供應鏈競合模式下供應鏈的最優(yōu)研發(fā)努力決策.以往的研究大多強調供應鏈合作對供應鏈成員運營決策、廣告策略和投資決策的影響.然而,本文關注的是供應鏈合作在保護私有訂單信息方面的價值.
本文考慮由1個供應商和2個水平競爭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2個零售商由于市場地位和客戶群體差異,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的能力有所不同,零售商之間存在需求信息不對稱.假設市場需求A存在兩種需求狀態(tài),高市場需求狀態(tài)(用H表示,此時A用H表示)以概率p發(fā)生,低市場需求狀態(tài)(用L表示,此時A用L表示)以概率(1-p)發(fā)生.在位者零售商能夠獲取準確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進入者零售商無法獲取準確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只能獲知市場需求分布的信息.供應商在獲得在位者零售商訂單信息后,可能會將其泄露給進入者零售商,以獲取更大利潤.供應商可向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分別提供批發(fā)價格和收益共享兩種合同類型,由于零售商市場地位、采購數量與簽訂合同類型的差異,供應商可向不同零售商提供不同的產品批發(fā)價格.本文假設供應鏈各參與主體均為風險中性,當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構建聯(lián)盟時,二者將制定決策實現(xiàn)聯(lián)盟利潤最大化,并且利潤可在聯(lián)盟內任意協(xié)調分配.
1) 供應商可能和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構建聯(lián)盟;2) 供應商向2個零售商分別提供合同,包括批發(fā)價格和收益共享率;3) 在位者零售商在獲取市場需求狀態(tài)后,向上游供應商發(fā)送訂單數量;4) 供應商決策是否將在位者零售商訂單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以獲取更大利潤;5) 進入者零售商根據自身掌握的信息,向上游供應商發(fā)送訂單數量;6) 供應鏈成員意識到市場需求狀態(tài),并實現(xiàn)自身利潤.
供應商可與2個零售商簽訂不同類型的合同,包括4種合同情形.各合同情形下供應鏈成員的利潤函數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合同情形下供應鏈成員的利潤函數Tab.1 Profit function of supply chain members under different contract scenarios
本節(jié)主要分析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與零售商簽訂收益共享合同時(情形RR),在信息披露和不披露情形下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和利潤.
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披露訂單信息給進入者零售商,假設進入者零售商總是接受供應商披露的信息,并以此作為訂單決策的依據.在位者零售商在了解市場需求狀態(tài)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決策信念后,制定自身的訂單決策.因此,在位者零售商與進入者零售商存在斯塔克伯格(Stackelberg)博弈.
3.1.1 分離均衡
在分離均衡下,在位者零售商獲知市場需求狀態(tài),與供應商合作制定訂單決策.進入者零售商可以根據供應商披露的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辨別市場需求狀態(tài).如果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足夠小,進入者零售商認為市場為低需求狀態(tài);否則,進入者零售商認為市場為高需求狀態(tài).類似Anand等[15]的表示方式,進入者零售商的信念系統(tǒng)建模如下:
由此可見,當市場需求狀態(tài)較高時,在位者零售商有動機模仿低需求狀態(tài)下的訂單行為,以誘導進入者零售商訂購較小的訂單數量,這對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都更有利.因此,只有滿足以下條件時,才存在分離均衡:
i) 高需求狀態(tài)下,在位者零售商模仿低需求狀態(tài)下的訂單行為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ii) 低需求狀態(tài)下,在位者零售商不會制定偏離該需求狀態(tài)下的訂單決策.
命題1假設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將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
2) 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如下:
證 為了獲得分離均衡,在最大化合作聯(lián)盟利潤時在位者零售商需滿足以下約束條件:
(1)
(2)
(3)
(4)
其中:
(5)
(6)
i) 在低需求狀態(tài)下,為了阻止高需求狀態(tài)下在位者零售商模仿低需求狀態(tài)下的訂單行為,上述約束方程可化簡為
(7)
用拉格朗日法求極值:
高、低需求狀態(tài)下,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分別為
(8)
b)λ>0情形不存在.這是因為v2≥0恒成立,高、低需求狀態(tài)差異足夠大,進入者零售商可以無成本地辨別兩種需求狀態(tài).
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為
命題1表明,市場需求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與市場需求信息公開情形下的訂單數量相同.這是因為高需求狀態(tài)和低需求狀態(tài)差異足夠大,進入者零售商可以無成本地區(qū)分兩種需求狀態(tài).
一般來說,供應商總是愿意零售商之間保持水平競爭,以增加自身話語權.然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進入者零售商只在高需求狀態(tài)下采購產品,而在低需求狀態(tài)下,供應商不會向進入者零售商發(fā)貨.這是因為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在位者零售商將與供應商共享實際的市場需求信息.由于進入者零售商缺乏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其必須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統(tǒng)以引導在位者零售商制定真實訂單決策來揭示實際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沒有信息優(yōu)勢的進入者零售商會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效率,特別是在低需求狀態(tài)下這種情形尤為明顯.因此,供應商將設置1個批發(fā)價格,迫使進入者零售商退出市場.在位者零售商將壟斷市場,采購市場總需求一半的產品,以使整個渠道利潤最大化.在高需求狀態(tài)下,市場潛在需求足夠大,可以容納下進入者零售商,進入者零售商將根據從供應商獲得的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制定最優(yōu)訂單決策.
3.1.2 混同均衡
在混同均衡中,無論市場需求狀態(tài)是高還是低,在位者零售商都會制定同樣的訂單決策.因此,即使供應商將在位者零售商訂單信息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進入者零售商也無法從中分辨出市場需求狀態(tài).然而,混同均衡不同于信息不披露均衡.在信息不披露均衡中,進入者零售商不得不通過猜測市場需求狀態(tài)制定訂單決策,而在混同均衡中,進入者零售商可以接收到供應商披露的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并基于此制定最優(yōu)訂單決策.
命題2假設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將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分離均衡將主導混同均衡.
證 在混同均衡中,進入者零售商無法從供應商披露的信息中辨別市場需求狀態(tài).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為
(9)
其中: 上角標P表示混同均衡.
高需求狀態(tài)下,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利潤最大化:
(10)
低需求狀態(tài)下,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利潤最大化:
(11)
根據式(9),(10)和(11),可得高、低需求狀態(tài)下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為
高需求狀態(tài)下,只有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在混同均衡下高于分離均衡,才會存在混同均衡,即
(12)
化簡式(12),求解可得高需求狀態(tài)下,可實現(xiàn)混同均衡的在位者零售商的最小的訂單數量為
類似地,在低需求狀態(tài)下,可驗證:
(13)
根據以上分析,在混同均衡下,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為
(14)
高、低需求狀態(tài)下,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分別為
(15)
將式(15)代入式(14),可得
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沒有將其訂單信息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進入者零售商將通過預測市場需求狀態(tài)來制定采購策略,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存在同時博弈.供應商提供的最優(yōu)批發(fā)價格和零售商的最優(yōu)訂貨數量如命題3所示(用上角標N表示訂單信息不披露的情形).
命題3假設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不會將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披露給進入者零售商.
2) 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情況如下:
證 供應鏈與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和進入者零售商的利潤函數分別為
同時對上面3個式子進行1階求導,則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為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期望利潤為
證畢.
命題4表明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且不披露信息時,供應商會設定最優(yōu)的批發(fā)價格來阻止進入者零售商進入市場.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可以占據整個市場,并且在位者零售商可以根據實際的市場需求信息制定準確的決策,提高供應鏈的績效.
首先分析在合同情形為RR時,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合作不披露信息的動機.以下給出充分條件可以確保信息不披露均衡主導分離均衡:
1)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共同制定決策,在高低兩種需求狀態(tài)下都沒有動機披露訂單信息,即
(16)
2) 保證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在信息不披露均衡下的訂單數量非負,即
(17)
命題4條件(16)和(17)恒成立.
命題4表示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信息不披露均衡總是主導分離均衡.在信息披露情形下,進入者零售商會建立信念系統(tǒng),以防止高需求狀態(tài)下的在位者零售商模仿制定低需求狀態(tài)的訂單行為.因此,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會制定能夠反映真實市場需求狀態(tài)的訂單.進入者零售商可以從供應商披露的訂單信息中獲得準確的市場需求信息,幫助自己制定準確的訂單決策.然而,為了使在位者零售商能夠真實地揭示市場需求信息,進入者零售商必須犧牲一部分信息租金.因此,整個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將降低,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有所下降.
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且決定隱匿私有的市場需求信息時,供應商不會披露在位者零售商的訂單信息,并會設置較高的批發(fā)價格阻止進入者零售商進入市場.這是因為在信息不披露情形下,進入者零售商將根據自己對市場需求的估計制定訂單決策,導致整體供應鏈的運營效率下降.為了實現(xiàn)供應鏈系統(tǒng)的最大利潤,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會制定潛在市場需求一半的訂單決策.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構建合作聯(lián)盟,可以合理分配利潤,提高自身利益.因此,當供應鏈與在位者零售商有動機合作時,供應鏈存在信息不披露均衡.
進一步地,我們研究了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的動機.以下充分條件保證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始終有動機進行合作:
1)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不披露信息的整體利潤,高于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決策并且存在信息泄露時的整體利潤,即
(18)
2)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不披露信息的整體利潤,高于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決策并且存在信息不泄露均衡時的整體利潤,即
(19)
命題5條件(18)和(19)恒成立.
證 根據命題3和Liu等[19]的研究成果,可證不等式(18)和(19)恒成立.
Liu等[19]的研究表明,在一定條件下,在位者零售商和供應商簽約收益共享合同,供應鏈存在信息不泄露均衡.但是他們所給出的條件不太容易滿足,因為在位者零售商和供應商出于自身利益,可能就簽約特定的收益共享合同無法達成一致,供應鏈仍然存在信息泄露現(xiàn)象.當供應商泄露信息時,進入者零售商會建立信念系統(tǒng),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利潤減少.
更進一步地,我們分析了在位者零售商與供應商建立合作聯(lián)盟對防止供應商披露私有訂單信息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總有動機合作構建聯(lián)盟,實現(xiàn)信息不披露均衡.供應商將和擁有市場需求信息的在位者零售商占據整個市場份額,實現(xiàn)整體供應鏈渠道利潤最大化.供應商可以通過設置批發(fā)價格和收益共享率的方式,與在位者零售商合理分配利潤,使得合作聯(lián)盟具有較強的穩(wěn)健性.
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合作的動機,我們給出一個數值算例進行分析.市場需求狀態(tài)參數為: 高需求狀態(tài)H=700,低需求狀態(tài)L=500.在p=0.3時,分別計算不同收益共享率下,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或共同決策時供應鏈各成員的訂單數量和利潤,如表2所示,其中“N”和“S”分別表示信息不披露均衡和分離均衡.從表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愿意合作,并且會隱匿私有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此外,我們也驗證了p=0.1,p=0.6和p=0.9的情形,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論.
表2 當p=0.3時,供應鏈各成員的訂單數量和利潤Tab.2 Order quantity and profit of each member of the supply chain when p=0.3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合同情形對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和披露信息動機的影響,我們采用相同的方法研究合同情形為WW、WR和RW時,供應鏈信息不披露均衡的存在性和魯棒性.
命題6在合同情形為WW、WR和RW時,研究發(fā)現(xiàn):
1) 如果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并且披露訂單信息,分離均衡將主導混同均衡;
2) 如果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構建聯(lián)盟,信息不披露均衡主導分離均衡;
3)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有動機合作.
命題6表示不同的合同情形對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的動機沒有影響.換句話說,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有動機合作,并且隱匿私有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供應商愿意與在位者零售商進行合作,提高整個分銷渠道的運營效率;在位者零售商也愿意與供應商合作,獨占整個市場以獲取更大利潤.
以上分析中,假設在位者零售商可以獲取實際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本節(jié)改變此假設,分析當在位者零售商沒有市場需求信息時,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是否仍有動機進行合作.如果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愿意合作,進一步研究在位者零售商主動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的動機.
假設在位者零售商必須向市場數據信息公司支付一定成本C才可以獲取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如果在位者零售商沒有主動獲取市場需求信息,他將與進入者零售商擁有相同的信息設定,即Pr(A=H)=p和Pr(A=L)=1-p.我們主要研究了合同情形RR的情形,并將結論總結為以下命題.
命題7假設在位者零售商沒有實際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
1) 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決策(用上角I表示)時,供應商向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提供的最優(yōu)批發(fā)價格是
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為
2) 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共同制定決策,供應商向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提供的最優(yōu)批發(fā)價格是
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為
3) 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有動機進行合作.
4) 如果在位者零售商獲取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成本C<(H-L)2(1-p)p/4,在位者零售商將主動獲取信息以最大化供應鏈的整體利潤.
證 1) 當供應商與沒有市場需求信息的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決策,2個零售商的利潤函數為
同時對上面2個式子進行1階求導,得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為
供應商的期望利潤為
2) 當供應商與沒有市場需求信息的在位者零售商合作聯(lián)合決策(用上角標C表示)時,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和進入者零售商的利潤為
同時對上面2個式子進行1階求導,得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的訂單數量分別為
容易證明上述不等式恒成立.
4) 比較獲取和未獲取市場需求信息下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的整體利潤:
證畢.
如果在位者零售商沒有實際的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其將失去信息優(yōu)勢.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獨立決策時,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將制定同樣的訂單決策.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共同制定決策時,供應商將會設置較高的批發(fā)價格阻止進入者零售商進入市場.這樣,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將會占有整個市場份額.在比較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有無合作情形下的整體利潤之后,發(fā)現(xiàn)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有動機合作.進一步地,分析在位者零售商獲取市場需求狀態(tài)信息的動機,結果表明,在獲取信息成本足夠低的情況下,在位者零售商愿意主動獲取市場需求信息.這是因為獲取信息后制定準確的訂單決策帶來的收益超過了向第三方咨詢公司支付的信息成本.本項研究也對其他3種合同情形下在位者零售商獲取信息的動機進行了分析,得到了類似的結論.
本文考慮了由1個供應商和2個需求信息不對稱的零售商組成的供應鏈,運用信號博弈理論和合作博弈理論,研究了不同合同情形下,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時的訂單信息披露問題.本文首先研究了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和進入者零售商簽訂相同的收益共享合同,并且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構建聯(lián)盟時,供應鏈是否存在信息不披露均衡.研究表明,由于進入者零售商缺乏市場需求信息,供應商會設置較高的批發(fā)價格將進入者零售商擠出市場,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占有整個市場份額,并且為了實現(xiàn)供應鏈的整體利潤最大化,供應鏈將不存在信息披露.其次,本文與Liu等[19]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合作聯(lián)盟的穩(wěn)健性,研究發(fā)現(xiàn),供應商與在位者零售商總是有動機進行合作,通過聯(lián)合制定決策,實現(xiàn)雙方利潤最大化.然后,本文運用類似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他3種合同情形下信息不披露均衡的存在性和魯棒性,得到了類似的結論.最后,本文對在位者零售商獲取市場需求信息的動機進行了拓展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當獲取信息成本足夠低時,在位者零售商愿意主動獲取市場需求信息.本文揭示了供應商和在位者零售商合作對于保護訂單信息的積極作用,同時為提高供應鏈運營效率和促進供應鏈協(xié)調提供了理論依據.
本項研究未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拓展.比如,可以研究零售商之間的合作機制對供應商信息泄露和合同設計等決策的影響;分析供應商泄露信息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扭曲信息行為,研究合同機制和合作機制對阻止信息泄露和信息扭曲的價值;還可以研究供應鏈各成員風險偏好對供應鏈合作和信息不泄露均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