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松
摘? 要:目的? 觀察探究低位直腸癌保肛行保護性回腸造口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肛腸二科收治的60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雙吻合器手術,研究組患者實施雙吻合器手術聯(lián)合保護性回腸造口治療,將兩組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各項指標恢復時間進行對比。結果?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排氣和排便恢復時間、進食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低位直腸癌保肛術中患者通過采用保護性回腸造口治療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了患者排氣以及排便功能的恢復,進而縮短了住院時間,有著顯著的臨床價值,值得臨床應用。
關鍵詞:低位直腸癌保肛;保護性回腸造口;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R735.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1-0152-03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fā)展,醫(yī)療技術水平也在不斷地改善以及提升,醫(yī)療器械設備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進,使得越來越多的輔助治療措施開始實施,其中包含低位直腸癌保肛術?;颊呓浿委熀?,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低位直腸癌保肛術應用在臨床中,該術式取得了患者及醫(yī)生的青睞。但是,患者經過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極易出現(xiàn)吻合口漏,并且有相關報道[1]稱,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的概率已達到25%左右,因此,臨床上如何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發(fā)生率已被廣泛關注,且在術中是否給予患者保護性回腸造口也是醫(yī)學界的研究重點[2]。本研究旨在探究低位直腸癌保肛行保護性回腸造口后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肛腸二科收治的60例低位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20~76歲,平均年齡(48.69±2.94)歲;病程0.7~2.8年,平均病程(1.75±0.26)年。研究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9.53±2.84)歲;病程0.7~3.0年,平均病程(1.85±0.37)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行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發(fā)生吻合口漏;②治療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①高血壓以及糖尿病者;②合并其他嚴重性疾病者;③無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術前1 d,兩組患者均采用聚乙二醇進行腸道準備,并在手術前給予患者預防性抗生素進行腸道消毒。
對照組患者實施雙吻合器手術,首先對患者的直腸腸管經過超聲刀裸化進行模擬,確定切口位置,位置確定后將患者腸系膜下的動靜脈進行切斷,從而使乙狀結腸系膜的基底與骶前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后再在肛管的上方游離直腸的同時利用支氣管直角鉗將其鉗夾,再在腫瘤的下方位置進行操作。給予患者500 mL碘伏液(1:1000)對患者肛門的直腸進行沖洗,沖洗完成后在支氣管直角鉗的遠端采用閉合器進行操作;待到腫瘤切除后,在患者的趾骨上腹壁進行戳孔后與吻合管進行吻合,然后再在骶前放置乳膠引流管,使管尾部能夠有效引流到袋內。
研究組患者實施雙吻合器手術聯(lián)合保護性回腸造口治療,雙吻合器手術操作同對照組,保護性回腸造口主要將距離回盲部15~20 cm的末端回腸拿出腹壁外,然后再在患者右下腹壁行保護性回腸造口。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將社會功能、軀體功能、情感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作為本次評估指標,主要采用SF-S6量表對其進行評分,每項總分為10分,總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統(tǒng)計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恢復時間,評估指標包括排氣和排便恢復時間、進食恢復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軀體功能以及心理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指標恢復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直腸癌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屬于消化系統(tǒng)的一種惡性腫瘤,該病最主要采用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切除術。以往,臨床認為腫瘤需要進行根治,而根治的最主要方法是將肛門切除,但是極易給患者的心理帶來一定的不適感,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人們對疾病知識的不斷了解,醫(yī)療技術不斷改善,使得在根治腫瘤的同時也能完整保護肛門,從而使保肛手術在臨床上成為首選方案,并受到患者及醫(yī)生的青睞[3]。目前,中高位的直腸癌手術在臨床上開展較容易,但是,低位直腸癌解剖的位置往往沒有任何解剖的特點,從而使得臨床上開展保肛手術工作形成一定的難度。但是,與以往的傳統(tǒng)手術相比,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對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并且采用保護性回腸造口進行輔助治療,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4]。
近年來,臨床上發(fā)現(xiàn)行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的患者容易出現(xiàn)吻合口漏,這主要與吻合口供血、感染以及營養(yǎng)等因素有關,它不僅會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造成影響,導致部分患者需進行二次手術,再次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直腸癌患者行雙吻合器手術聯(lián)合保護性回腸造口后,可以將患者的結腸長度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且能夠有效降低吻合口感染的概率,在一定的情況下也降低了吻合口漏的發(fā)生,進而有效預防并發(fā)癥。同時,小漏口通過末端回腸遠端關閉后,可以將腸內的容物通過近端造口排出,從而避免了大量腸液流出腸外的情況。并且,低位直腸癌患者的小腸蠕動恢復時間與大腸蠕動恢復時間相比明顯加快,從而給予保護性回腸造口進行干預,患者的排氣以及排便功能恢復的時間也得到了加速,從而使得患者的心情愉悅,進而利于患者的食欲恢復,最終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5]。
綜上所述,低位直腸癌保肛術中患者行保護性回腸造口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了患者排氣以及排便功能的恢復,進而縮短了住院時間,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陳竟文,常文舉,張之遠,等.機器人中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吻合口漏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0,23(4):364-369.
[2]楊雪菲,胡浩,朱暢,等.直腸癌手術相關創(chuàng)新技術與專利轉化[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0,23(6):550-556.
[3]高源,池畔,林惠銘,等.新輔助放化療聯(lián)合手術治療中低位直腸癌淋巴結檢出數(shù)目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9,18(8):773-779.
[4]高加勒,安勇博,汪棟,等.直腸癌保肛術后短期生活質量研究現(xiàn)狀[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20,23(4):415-420.
[5]鄭偉,張輝,張超.腹腔鏡中低位直腸癌保肛術后結腸黏膜剝脫兩例病因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20,35(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