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健
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感引領、想象意境、自主誦讀、表演情景、語言積累等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在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古詩在主題、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處。采用“以詩解詩”教學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詩詞所營造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從而實現(xiàn)高質量的古詩教學課堂。我結合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教學,談談自己的認識。
入境是學生學習古詩的前提。在教學中,我出示了杜甫的另一名篇——《春望》,設計了三個對話話題:(1)在作者眼中,長安城現(xiàn)在是一番怎樣的景象?(2)原本無比繁華的長安城為什么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3)這首詩中,作者僅僅寫了眼中之“望”嗎?你們能不能感受到他的心中之“望”?以同一歷史事件的古詩導入新課,學生可以緊隨“安史之亂”的事件發(fā)展,感受詩人情感蓄積的過程。教師不用進行過多的背景介紹,學生便可以快速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加深理解和體會,達到自然入境的教學效果。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譽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在極度興奮中,詩人一改過去沉郁頓挫的詩風,以活潑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字里行間蘊藏著強烈的愛國情感。只有經(jīng)歷了苦難的人,才會在快樂到來時將情緒釋放得這般盡情。對學生來說,他們?nèi)鄙傧嚓P的生活體驗,所以較難理解詩人的這種“瘋狂”。在教學中,我出示了杜甫的《百憂集行》(片段),和學生一起體會“安史之亂”時杜甫一家背井離鄉(xiāng)、苦不堪言的生活,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詩人此時“喜欲狂”的情緒以及愛國之心。將具有承接關系的古詩建立起聯(lián)系,避免了教學過程中的過度解讀,幫助學生和詩人產(chǎn)生共鳴,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看似內(nèi)容淺顯,實質內(nèi)蘊豐富。尾聯(lián)四個地名的巧妙運用,使語氣緊密銜接,語調鏗鏘,很好地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詩情,我出示了《早發(fā)白帝城》這首詩,讓學生思考:“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和“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句詩在表達上有什么相似之處?經(jīng)過思考、交流,學生感受到,詩人強調“距離長”和“時間短”,意在產(chǎn)生對比的效果,突出無比激動的心情。將具有相似表達手法的古詩聯(lián)系起來,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積累詩詞鑒賞的知識和方法,提高理解古詩的能力。
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我圍繞“愛國”這一主題,引導學生思考杜甫深受后人推崇的重要原因,并就“你還讀過哪些飽含愛國情感的詩詞”這個話題進行交流。我也可以以“杜甫”為主題,由本節(jié)課所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百憂集行》拓展到詩人的其他詩篇,和學生一起初步感受他的詩詞風格,了解他坎坷而又偉大的一生。這樣的拓展延伸,為學生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基礎,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理解古詩的意識,達到知識、情感的遷移,幫助他們豐富文化底蘊,提升語文素養(yǎng)。
“以詩解詩”教學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學的古詩,領會詩人的情感,體會美妙的古詩意境。既有利于連貫學生過去、現(xiàn)在乃至將來的縱向學習,又有利于溝通學生課內(nèi)、課外的橫向學習,彰顯出古詩教學的有效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