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媛
(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恩江第三小學 江西吉安 331500)
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微課逐漸成了一種較為流行的上課方式,能夠利用音頻、視頻、圖片等信息化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度更高、趣味性更高的學習環(huán)境。
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不僅是生理在快速發(fā)展,心理上也在高速發(fā)展,但還沒有完全發(fā)育好,尤其是對音樂知識的了解較為淺顯。如今,小學音樂樂理資料十分復雜,使得學生掌握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在音樂教師的微課教學指導下,能有效彌補這一教學缺陷,基于微課的音樂教學是在傳統(tǒng)教學的思想上,運用微課補充音樂內(nèi)容并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比如,音樂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引導學生在充滿趣味的課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進而使他們輕松掌握樂理知識。
例如,學習《北京喜訊到邊塞》這首歌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在表演過程中運用演唱的形式完成這次角色扮演,以此在表演的趣味活動中充分記憶并掌握音樂的曲調(diào)。在活動進行之初[1],學生并不了解這首歌曲應當如何表演,更不知道怎樣通過邊唱邊演來表達出歌曲的寓意。此時,音樂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北京喜訊到邊塞》這首歌曲的表演視頻,在觀看過程中,教師進行及時的點評和講解,讓他們充分熟悉其中角色扮演的關鍵。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展開完善的表演活動,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表揚和糾正。最終,學生通過肢體和音樂的形式表現(xiàn)出“聽聞北京喜訊”的開心和歡樂,能夠充分掌握這首歌曲的曲調(diào),并逐漸在微課教學中發(fā)展自己的音樂學習能力。
當前,小學教育更重視欣賞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更重視對音樂知識的學習,并體會到學習音樂的歡樂。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開口唱歌就是讓他們將自己在課堂中學到的樂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小學生這個年齡階段,他們對音樂的了解相當片面,因此學生多多少少都會對學習音樂有著抵觸心理,不僅如此,音樂教師如果反復讓他們練習演唱同一首歌曲,同學們就會產(chǎn)生厭煩情緒。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的教學方法,以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歌曲,讓學生以微課歌曲為標準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詢問他們喜歡的事物,并找出其中的特點在微課視頻中體現(xiàn)出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的過程中,上課前音樂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一個微課視頻,運用動畫視頻的形式為學生播放相關的音樂舞蹈畫面,引導學生積極模仿。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模仿微課視頻中的舞蹈動作,并選出一名表現(xiàn)最好的同學到講臺上帶領大家一起做動作。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為學生播放歌曲[2],讓學生一句一句地跟隨音樂進行模仿唱歌,這種邊唱邊跳的形式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在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中,教學形式比較單一,只是通過教師的口頭指導或運用學校中的樂器進行音樂教學,只是完成了音樂教學任務。而如今,教師可以運用微課教學,結合教室中的多媒體,讓學生更加生動直觀地體會音樂環(huán)境,進而更快地記憶音樂節(jié)奏。但學生對音樂節(jié)奏和音樂知識的學習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音樂的實際內(nèi)涵,讓他們在微課視頻的觀看過程中體會歌曲的節(jié)奏感,并創(chuàng)新音樂學習方法。
例如,學習《我的祖國》這一歌曲時,音樂教師應運用微課視頻為學生介紹并講解我國大好河山的壯麗與美好,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上甘嶺》的精彩片段,讓他們對歌曲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并調(diào)動學生學習演唱此歌曲的積極性;其次,運用微課播放《我的祖國》這一歌曲,讓學生以聆聽為主,深入感受歌曲中對我國人民、歷史文化及社會發(fā)展的歌頌。通過多次聆聽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審美情感,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到演唱、歌頌祖國的音樂活動中,從而積極地記憶這一抒情歌曲的音樂節(jié)奏,讓學生在微課學習中體會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熱愛和保護祖國的情感。
總而言之,教師在設計微課視頻時,可將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興趣相融合,利用顏色、圖像、音頻等,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具象化、情景化和趣味化,優(yōu)化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