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迎桐,任 強
(淮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新課改以來,語文教學逐漸呈現(xiàn)出新的面貌,但也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古詩詞教學,仍然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難點。不少學者對小學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進行探討,分析了現(xiàn)階段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著重字詞解釋和文字翻譯,這兩項就占據(jù)了課堂大部分的時間,課堂枯燥乏味(1)梁小涵:《小學語文古詩詞情境教學實踐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第4-5頁。;目前仍存在灌輸式教學的現(xiàn)象,教師并不注重學生對古詩詞意境的領會(2)韓雪峰:《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及策略》,《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十二)》,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7年,第394-395頁。;目標的設定沒有充分考慮學情,內(nèi)容枯燥,最終導致學生學習動機不足(3)李賽男:《部編版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研究——以濟南A小學為例》,山東師范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5-36頁。。
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存在教學模式固定、教學內(nèi)容枯燥等問題,而這可能正是小學生對古詩詞學習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者和一線教師們積極開展研究和實踐,試圖將“趣味教學”理念引入古詩詞教學,使語文課堂重新煥發(fā)生機。然而,目前的趣味教學實踐存在片面化、形式化等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許多學者和一線教師對“趣味”概念的理解還存在不足。
一方面,部分學者將“趣味”簡單理解為一種表面化“樂趣”:如“詩舞聯(lián)姻法”和“角色扮演法”(4)劉軍:《古詩詞之趣味教學法》,《科教文匯(下半月)》2006年第9期,第35頁。,“扮演角色、融入情境”(5)張藝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17-18頁。,游詩、畫詩、唱詩、評詩四點趣味措施(6)楊歡:《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趣味探索》,《小學教學研究》2018年第8期,第53-54頁。,還有所謂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7)林英:《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經(jīng)貿(mào)實踐》2015年第13期,第267頁。,都在試圖探討出某種可操作性的趣味教學舉措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魅力。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的確感受到樂趣,但這實際上是對活動和游戲的樂趣,并沒有指向古詩詞自身。這種情況下,學生在做活動時有興趣,一旦教師撤掉活動環(huán)節(jié),學生的興趣也會隨之回落,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古詩詞的有趣之處,也就不會產(chǎn)生真正的學習興趣。
另一方面,這些帶有游戲性質(zhì)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將趣味教學與近年的另一熱點話題“游戲教學”混淆了。在課堂中插入生動有趣的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固然是好的,但是,小學生尤其是低年段學生,注意水平比較低,注意力不能持續(xù)集中,如果在古詩詞課堂中過多地插入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會使小學生無法將注意力再集中到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上來,喧賓奪主,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事實上,“樂趣”和“游戲”都不能直接指向“趣味”。趣味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有深厚的理論基礎。本文著眼于趣味的美學內(nèi)涵,通過對小學古詩詞趣味教學的探討,力圖探索出古詩詞教學中的“美學之趣味”。
學界對趣味教學的相關(guān)理念與語文課堂的結(jié)合已有一定的探索,形成了比較豐富的文獻資料。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趣味教學概念的界定,絕大多數(shù)研究者將其簡單定義為某種活動形式;在具體教學中,很多一線教師也忽略了“趣味”的深度,單純關(guān)注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
趣味一詞一直以來就是美學范疇的重要概念,從前人的研究可見,學者們對古詩詞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趣味”都是認同的,但并未將趣味教學的理念置于美學的視角下系統(tǒng)地看待,在此擬從美學視角入手,探討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及價值。
探討趣味教學的美學內(nèi)涵,要先從“趣味”與“美”的關(guān)聯(lián)開始。各國研究者們很早就開始探討二者的聯(lián)系。在西方,最早并沒有專指“興趣”“趣味”的詞匯,常用表示味覺的詞“taste”來指代。直到16世紀,趣味一詞才逐漸從味覺中脫離出來,有了興趣和鑒賞力的含義(8)向曉雪:《高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頁。。到了17世紀趣味開始成為藝術(shù)審美領域的概念。趣味概念提出以后,與“美”的概念一直是相通的。18世紀時,美學之父鮑姆加登提出“美學(aesthetics)”,原本就是指以“味覺”為最原始的“感性學”,可見,美學是從趣味領域中提升而出的。在康德的美學著作《判斷力批判》中,“判斷力”一詞有多種解釋,其中,康德本人做出的解釋為“好的趣味”,可以從1787年康德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得到證實:“我現(xiàn)在正在忙于趣味的批判……”(9)康德著,李秋零譯:《彼岸星空 康德書信選》,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2001年版,第156-157頁。由此可見,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也就是“趣味的批判”。康德曾指出“美僅僅屬于趣味的領域”(10)康德著,鄧曉芒譯:《實用人類學》,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139頁。,在康德看來“趣味”就是無利害的、愉悅的“美”。
趣味也是我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美學思想的核心概念。梁啟超所強調(diào)的趣味“是由情感、生命、創(chuàng)造的融和所呈現(xiàn)的生命意趣及其具體實現(xiàn)狀態(tài)”(11)金雅:《梁啟超“趣味”美學思想的理論特質(zhì)及其價值》,《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第148-153頁。,是超功利的,與康德趣味判斷無利害、純粹趣味等說法相近,可見梁啟超的趣味思想是對康德美學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12)王元驤:《梁啟超“趣味”說的理論構(gòu)架和現(xiàn)實意義》,《文藝爭鳴》2008年第3期,第128-132頁。。與康德宏觀理性的趣味批判相比,梁啟超的趣味思想更加具體和感性。他認為“趣味即情趣”“趣味即情感”“趣味是目的而非手段”,將趣味指向一種超功利的人生態(tài)度。從這種人生態(tài)度出發(fā),梁啟超分別探討了勞作、學問、教育等中的趣味并將趣味引入教育領域,在我國首次提出了趣味教學的觀點(13)梁啟超:《趣味教育與教育趣味》,《福建教育》2020年第48期,第1頁。,明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養(yǎng)成受教育者終生的審美情趣。
從康德和梁啟超的美學思想可以看出美學與趣味是息息相關(guān)的。從某種意義上講,趣味就是美,趣味教學就是美的教學。當然我們也要注意,梁啟超的趣味美學并不完全是超越一切功利的,正如莫先武先生所說:“梁啟超的美學,是政治審美二元融合的政治美學?!薄罢蚊缹W,才是梁啟超趣味美學的真正品質(zhì)?!?14)莫先武:《梁啟超美學思想的性質(zhì)究竟是什么——與金雅教授商榷》,《學術(shù)界》2015年第10期,第97-104頁。因此,古詩詞教學在強調(diào)趣味的時候,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總之,從美學的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可界定為:趣味教學是教育者基于教學內(nèi)容的趣味性,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寓教于樂,使教與學雙方都能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幫助受教育者形成終生趣味的教學方式。在這里要注意趣味教學的實用性,即趣味教學的重點不在于趣味橫生的過程,而在結(jié)果和目的,通過趣味教學,學生應該有所收獲,學會遷移,形成自主學習能力,而并非只為享受有趣的學習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推薦篇目有75首,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共選編了109首,遠高于課標要求,由此可見古詩詞教學在小學階段的重要性。《課標》還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選入教材中承擔著美育的重要任務。從中國語言文字的特殊性上看,古典詩詞的語言形式與現(xiàn)代漢語區(qū)別很大,開發(fā)得當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從古詩詞自身的特性上看,古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意象、情感乃至創(chuàng)作手法,都是美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古詩詞的“美”和“趣味”是教學的關(guān)鍵,只有學生意識到古詩詞是美的,才能真正領會古詩詞的趣味,古詩詞教學才是趣味的教學。
既然給趣味教學賦予了美的含義,那么對于小學古詩詞趣味教學的策略也應圍繞著美來展開。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王崧舟將其語文教學稱為“詩意語文”,在課程的內(nèi)容價值上,詩意語文傾向于對文本的審美解讀,而在課程的主體價值上,則傾向于學生的游戲天性,與趣味教學的內(nèi)涵相映成趣。因此,這里主要以王崧舟先生著名的《楓橋夜泊》《長相思》古詩詞課堂教學為例,來探討小學階段古詩詞趣味教學的具體策略。
梁啟超“美學之趣味”觀點認為“趣味即情感?!鼻楦惺侨祟惿詈蜕蔫€匙,調(diào)節(jié)著人的心理狀態(tài),促使人更積極主動地向著某一目標出發(fā)。從這個意義來講,情感與興趣有密切關(guān)系。在小學階段,學生愛上古詩詞學習的一大前提就是對古詩詞學習本身有積極的情感趨向,即學習興趣。
從現(xiàn)行的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來看,選編的古詩詞大都具有趣味性,從一年級上冊開始,不僅有《江南》《畫》等古詩,在“語文園地”的“識字加油站”“日積月累”里還有《詠雪》《詠鵝》《風》等有趣的古詩。但僅學習材料有趣并不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心理學興趣論的角度出發(fā),興趣分為情境興趣和個人興趣,情境興趣的產(chǎn)生依賴于具體情境,相比而言比較短暫(16)Jack Snowman,Rick McCown著,龐維國譯:《教學中的心理學(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505頁。,個人興趣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愿望,在一定條件下,情境興趣可以轉(zhuǎn)化發(fā)展為個人興趣。由此可見,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趣味情境,引領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感悟古詩詞的美。
1.趣味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語文課堂中,最常見的導入方式為“開門見山”式的導入,在課堂開始之前,教師用一段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開場白做為導入,迅速進入教學過程,這種導入方式固然直白明了,但若想在教學中營造趣味情境,普通、常見的導入方式并不能迅速地將兒童帶入到詩歌的意境中,趣味教學的導入設計要有啟發(fā)性,能夠呈現(xiàn)教學重點,并且新穎獨特。
王崧舟老師執(zhí)教《楓橋夜泊》時,用陳小奇《濤聲依舊》的歌詞“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云煙”做為導入,在課堂伊始便將“鐘聲”這個重點意象滲透給學生,引起學生的熱烈反響,激起學生對后續(xù)學習的興趣。而在《長相思》一課的導語中,王老師將《古詩詞三首》的共同要素“鄉(xiāng)愁”摘出,將三首詩詞串在一起,通過“王安石的鄉(xiāng)愁是吹綠家鄉(xiāng)的春風”、“張籍筆下的鄉(xiāng)愁是一封家書”(17)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6-97頁。,引發(fā)學生對“納蘭性德眼中的鄉(xiāng)愁是什么”的思考。既復習了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又設置疑問,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導語雖然只有寥寥幾句,但利落地搭建起鄉(xiāng)愁的情境,幫助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2.趣味朗誦,增加學習興趣
提倡創(chuàng)新古詩詞教學方法,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今天的古詩詞教學依然要重視朗讀,但是,朗讀絕不是枯燥機械的反復誦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同樣可以生出趣味之花。
(1)伴樂朗誦法。音樂是一種營造情境的重要工具,它充分調(diào)動人的聽覺,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在古詩詞教學中利用音樂來渲染意境,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詩詞情感。如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和《楓橋夜泊》教學都使用了配樂朗誦法。旋律和聲音總有文字無法表達的妙處(18)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第101頁。。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與張維良的《愴》相映生輝,張繼的《楓橋夜泊》與鄧偉標的《空》意境相連。在音樂渲染出的情境下,學生對古詩詞美的感受抵達高峰,古詩詞的趣也就橫溢而出。
(2)接龍朗誦法。傳統(tǒng)的范讀方式是教師單方面、完整地示范朗讀片段,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情境下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接受者,參與度低,且小學生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還在發(fā)育,尤其在低年段,學生的注意水平較低,容易走神,這就不利于體現(xiàn)教師范讀的意義,使得“聽”這個過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范讀方式也應創(chuàng)新。如一首詩,第一遍范讀時,由教師范讀一部分,學生接續(xù)朗讀其余部分,第二遍范讀時,師生順序調(diào)換,交換片段。王崧舟老師教學《楓橋夜泊》時就應用了類似的方法:
師: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我來讀。
(師生合作朗讀全詩)
師:好,現(xiàn)在前后順序調(diào)換一下,我讀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你們讀后三個字。
(師生再次合作)
師:味道更濃了,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注意保持剛才那種節(jié)奏和感覺。(19)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第180頁。
在這種師生合作的朗讀中,教師的朗讀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看似只讀了一部分,但當順序調(diào)換后,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模仿老師上一輪時的語氣和節(jié)奏。師生朗讀接龍中,教師似乎沒有真正的范讀,但范讀的作用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來了,而學生的參與度始終得到保持,這樣的朗讀方法無疑是充滿趣味的。
“有感情地朗讀不但是傳達作者情感、表達個體評價、涵詠言語意味的上佳手段,還能使課堂沉浸在書聲瑯瑯的氛圍中,也容易將學習情緒調(diào)適到與文本情感相互交融的狀態(tài)。”(20)王宗海:《例說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調(diào)控》,《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第27-30頁。王國維稱“詩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讀詩要先“入境”,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營造生動的教學情境,帶給學生美的體驗,有利于學生充分感受學習古詩詞的趣味。
20世紀90年代,建構(gòu)主義教學觀的興起催生出支架式教學理論。支架是開發(fā)學生潛力的梯子,當學生完成這一階段的學習任務,進入新的學習階段時,撤掉這個梯子,來鞏固探究學習的能力(21)鄭蓮香,祖毓慧:《建構(gòu)主義“支架式教學”探索與實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第276-277頁。。從支架式教學理論看,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同齡人的幫助,這與新課標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新理念不謀而合。小學生身心處于發(fā)展期,知識面不夠?qū)拸V,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還不夠成熟,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因此,搭建“有趣的問題支架”,有助于調(diào)動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一個個趣味盎然的小問題中獲得對古詩詞學習的審美體驗。
1.抓住意象,體會美感
“中國文化基本符號的構(gòu)成,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即語言與意象的平衡互補?!?22)汪裕雄:《意象探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頁?!耙狻敝笇徝乐黧w的情意、興趣、思想等體現(xiàn)在作品中;“象”則是借以表達主體情意、興趣、思想等的客體。在漫長的詩詞創(chuàng)作歷史中,有些意與象的組合沉淀下來,就成了固定的意象。意象的形成與使用,使古典詩詞具有獨特的韻味和美感,這也是古詩詞自身一個不可忽視的趣味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自己分析意象,在此過程中獲得審美趣味,這也是對古詩詞自身的趣味性挖掘的體現(xiàn)。
王崧舟老師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從來不是教師的一言堂,哪怕在關(guān)鍵意象的品賞上,王老師也注意啟發(fā)學生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如《楓橋夜泊》課例,關(guān)于“霜滿天”的感知,從“霜凝結(jié)的時候在地上、草上、樹枝上而不是在天上”的常識出發(fā),制造疑問,引發(fā)學生對這個意象的思考:
師:張繼寫錯了!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不同意?為什么?
生1:我認為這個“霜滿天”是用來表示張繼的心情的,此時天氣不一定真的是霜滿天,但是對于張繼來講,這種心情讓他覺得非常寒冷。
師:你太有才了,貴姓?來,咱們握個手,說得真好,把王老師都說動了。在這一點上他可以做我的老師。
…………
生2:我認為他說的“霜滿天”不是下的霜,而是心里的那種孤獨。
師:你不但記住了,而且理解了;不但理解了,而且轉(zhuǎn)化了。是啊,這哪里是“霜滿天”???是冷滿天,寒滿天。那是因為作者的心是冷的,作者的心是寒的。(23)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第185-186頁。
王崧舟老師設置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搭建“張繼有沒有錯”這一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支架,站在與學生平等的角度上,與學生對話,并注意耐心、虛心地聽取學生的看法。這一過程是鑒賞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通過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學生在學習中形成美的體驗,也就形成了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2.觸發(fā)想象,感悟意境
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的意境,或宏大,或精妙,或悠揚,或滄桑,值得我們?nèi)ゼ毤毱肺叮瑥亩@得更深的理解和共鳴。而古詩詞營造的境界往往是隱性的,需要依靠一定的想象力才能體會。在康德的美學理論體系中,想象力代表著主體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24)李海霞:《康德趣味批判》,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第24頁。。小學生想象力非常豐富,《課標》也強調(diào):“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薄白⒁馔ㄟ^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10頁。教師可以利用兒童想象力豐富的特點,突破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年代界限和個體界限,在古詩詞教學中充分調(diào)動兒童的想象力,給課堂延伸插上想象的翅膀,將藏于秘處的詩詞境界呈現(xiàn)在腦海里。
王崧舟老師在《長相思》教學中,讓學生們閉上眼睛,以他動情的朗讀為支架,去想象納蘭性德的世界,并引導學生說出想象的畫面?!稐鳂蛞共础方虒W同樣也有閉眼想象的環(huán)節(jié),可見在王老師心中想象對于詩歌教學的重要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搭建趣味問題支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己從文本中找到想象的依據(jù)。如王崧舟老師《長相思》一課,抓住詞人“身在何方”這一趣味問題,在啟發(fā)與對話中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從“身在山海關(guān)”“身在崇山峻嶺”“身在船上”“身在營帳”連環(huán)提問,讓學生展開想象,層層深入,一步步得出作者“身在征途”的結(jié)論。
想象是主體的個性化能力,不同的孩子理解不同,想象出的畫面也有所不同,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自己的想象,與同伴交流,可以逐漸豐富、完善對詩境的理解。
3.領會情感,詩味升華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多是詩人有感而發(fā),其中必然蘊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學習古詩詞必須透過詩人的語言感受背后的情感溫度(26)王書月:《基于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的古詩詞教學策略》,《語文建設》2019年第1期,第40-43頁。。傳統(tǒng)教學在分析作品情感時,通常由教師說、學生記。趣味教學重視問題設置,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主動思考;或設置小組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同伴互動與交流探討中自主解決問題。這里以王崧舟老師的《楓橋夜泊》示范課中提供的支架為例來具體說明:
支架1:請選擇一個詞來形容你讀完這首詩時的那份情緒,那種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27)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第181頁。
在反復誦讀《楓橋夜泊》之后,即使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這首詩歌的內(nèi)涵,但已經(jīng)大體感受到這首詩的感情了,這個問題支架設置的目的是鼓勵學生勇敢說出自己的感覺,建立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
支架2: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還會有這種感覺嗎?(28)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王崧舟十年經(jīng)典課堂實錄與品悟》,第181頁。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后,立刻提供第二個支架,通過與感情基調(diào)相反的詩句進行對比,來鞏固對這首詩表達的情感的認知。
支架3: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還會有這種感覺嗎?請同學們小組合作,討論兩首詩給你們帶來的感覺不同的原因。
在此處加入一個合作探究環(huán)節(jié),通過討論原因,可以加深對《楓橋夜泊》的理解,而在同伴討論中自主得出的答案,更能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有利于學習動機的維護、學習興趣的激發(fā)。
從這一課例來看,未必只有輕松、有趣的詩歌能給學生帶來趣味。事實上,只要學生能夠領會詩人的情感,隨著詩人的愉悅而愉悅,隨著詩人的悲傷而悲傷,即無論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到底是怎樣的,只要學生體會到詩歌的情美、意美,就可以算作一種審美趣味,并且趣味也會在學生內(nèi)心中升華。
總之,利用趣味支架,引導學生從背景到情感對古詩詞進行全方面的把握,在熱烈的討論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充分享受古詩詞學習的趣味?!暗靡夂偷醚允钦Z文閱讀課程與教學范疇里的核心目標或內(nèi)容,至于進一步認識世界、熏陶情感、啟迪思想、發(fā)展思維、培養(yǎng)語感、獲得審美體驗、熱愛語言文字等都是二者的附加目標或內(nèi)容?!?29)王宗海:《“‘得意’更要‘得言’”嗎?——語文閱讀教學中得意與得言內(nèi)涵及其關(guān)系之辨》,《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第25-28頁。這里所說的趣味在于學生對古詩詞美的體驗和感受,是學生審美的過程。美的體驗能夠促進學生將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內(nèi)化,在今后的學習中更主動地去探尋古詩詞的詩意。
從美學角度來看,趣味不是手段,而是人生目的,因此古詩詞趣味教學絕不能僅限制于一堂課、一首詩之內(nèi),而應擴大審美范圍,培養(yǎng)學生終生的審美趣味。教師在教授古詩詞時,要善于打破作者與讀者的界限、詩歌與詩歌的界限、閱讀與寫作的界限,設計有趣的延伸環(huán)節(jié),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尋找美,幫助學生真正領會古詩詞的意趣。
1.追溯背景,探尋趣味
古詩詞篇幅有限,大多數(shù)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會體現(xiàn)在寥寥幾行的詩句中。盡管沒有呈現(xiàn)出來,但創(chuàng)作背景也以隱性知識的形式存在著,學生學習古詩詞如果對背景有所了解,便能拓展其學習興趣。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往往體現(xiàn)出詩人的生平經(jīng)歷,蘊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30)王琴:《小學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對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研究》,《語文課內(nèi)外》2019年第11期,第301頁。,決定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感基調(diào)。學生理解詩歌背后的故事,能加深古詩詞的審美體驗。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為延伸內(nèi)容,既可以讓學生課前了解,也可以在課后讓感興趣的同學補充閱讀。
《課標》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3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3頁。,要求教師尊重和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自覺主動的學習。21世紀是信息化的時代,學生可以通過圖書、報刊、網(wǎng)絡等渠道,獲取學習資源。即使是小學低年段的學生,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了解到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收獲的知識往往會掌握得更牢固。
了解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和主動思考,領會創(chuàng)作前情,有利于促使學生產(chǎn)生對古詩詞進一步探究的興趣,開闊視野。
2.群文印證,深入詩心
群文閱讀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教學思路,許多語文教師都在積極嘗試將群文閱讀與古詩詞教學相結(jié)合。簡單來說,群文閱讀就是在短時間內(nèi),針對某一個具體目標組合一系列文章進行閱讀教學。
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互文印證”這一環(huán)節(jié),引用納蘭性德另一首《菩薩蠻》中的兩句詞,讓學生站在父親、妻子、兒子、兄長等不同角度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得出納蘭性德“不輕離別”的結(jié)論,實現(xiàn)了讓學生“讀透詞心”的目的。
王崧舟老師的互文印證雖未直接采取群文閱讀,但這一設計卻給筆者很大啟發(fā):在古詩詞教學中,互文印證可以延展為群文印證,即針對詩詞情感或某一重點意象,可以打破詩詞之間的界限,利用一組詩詞來相互印證、相互補充,加深理解。
如王老師教學《楓橋夜泊》時,針對“月”意象的延展,就體現(xiàn)了“群文印證”的思路。以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月是故鄉(xiāng)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中的“月”意象與思鄉(xiāng)愁緒的聯(lián)系,對比《楓橋夜泊》“月落”之后,作者將思鄉(xiāng)之懷寄托給“鐘聲”的做法,來顯示張繼“鐘聲”在文化上的獨創(chuàng)性。
群文閱讀是單篇閱讀的必要延伸,為單篇教學進行有效補充,針對教學重點進行群文印證,有利于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幫助學生走進詩心,從而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3.讀寫結(jié)合,趣味訓練
《課標》中強調(diào)讀與寫的有機結(jié)合(3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24頁。,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詩歌擴寫、續(xù)寫、改寫等,站在今人的視角想象作者作詩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教學方法。古詩詞的遷移訓練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熱情,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課例《長相思》在結(jié)束了想象和交流后,王崧舟老師播放樂曲《琵琶語》,在音樂渲染出的氣氛中鼓勵學生將想象到的畫面寫下來,并進行交流,這就將古詩詞文本從靜態(tài)的教科書中解放出來了。學生的童言童語落在紙張上,正是自己對古詩詞的認知,而許多學生的想法匯集在一起,就給課堂延伸建構(gòu)起一個趣味學習的寶庫。在交流中,學生們汲取他人思想之精華,完善自己的認知。
除此之外,古詩詞還具有形象美、修辭美、語言美等特點,這些都是在寫作中需要著重訓練的地方,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尤其是小學中高階段,教師要著意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修辭手法、形象塑造的方法等用在日常的習作中,來提升語言的表現(xiàn)力。
美學視角下的古詩詞趣味教學要圍繞著古詩詞的美來進行,并不局限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和活動形式。古詩詞教學是師生關(guān)乎美的交流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始終處于美和趣的熏陶中,同樣收獲了審美趣味。趣味教學在順應兒童心理特征與天性的基礎上,體現(xiàn)了“樂教”“樂學”的思想,并旨在升華趣味,形成內(nèi)化的“樂”,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古詩詞的樂趣,實則指向?qū)W生終生的審美趣味。
但是,在趣味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注意趣味的張弛有度,不可為趣味而趣味,也不可讓整節(jié)課都充斥著無用的趣味,否則將違背趣味教學設計的初衷。其次,趣味教學的應用不應脫離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在古詩詞課堂中所有趣味的設計都應圍繞著古詩詞教學,尤其是教學重點來進行。另外,教師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素養(yǎng),掌握美學、教育學等相關(guān)知識,確保自身有能力把控好一節(jié)趣味課堂?!靶W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審美教育的教學方法,以有趣、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促使學生樹立健康的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能夠以發(fā)現(xiàn)美、觀察美、創(chuàng)造美的心態(tài)來看待這個世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33)邱姣嬌,王宗海:《小議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審美教育》,《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第187-1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