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婧
(廣東省東莞市東華小學 廣東東莞 523125)
將心理健康教育運用于小學教學活動,能對學生身心素質的提升起到積極助推作用。開展家校合作,能使學生家長和教師形成良好的配合,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成長發(fā)展。作為教育活動的制定者,教師要靈活采用多種方式,積極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成長氛圍,使其在教師及家長的引導下,不斷獲得心理健康成長。
隨著時代的變化,目前大部分家長都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使其衣食無憂地生活。但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還相對陳舊保守,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無法及時地與其開展溝通交流。尤其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寄宿學生而言,他們的身心正在悄然發(fā)生變化,寄宿生活本就使其與父母的距離被拉遠,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家長所采取的措施并不都是科學且完善的,從而導致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不夠親密,對彼此的了解和認知也不足。新時期下,學校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積極組織教師制定多樣化方案,并引導家長參與其中,通過“家校合作”,能夠增強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度,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這對優(yōu)化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有積極的促進效果[1]。
調查分析可知,新時期下,由于課業(yè)負擔不斷增強,小學生所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不斷顯現。小學生遇到問題后,由于心智不夠成熟、解決問題的經驗不足,很容易使問題在內心被積壓,從而出現諸如暴力、冷漠等不良狀態(tài)。通過“家校合作”的形式,使其接受心理健康知識,并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活動,能幫助他們有效解決學習生活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并減少各方面的壓力。學生能用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生活,便可以更好地體會生活的樂趣,并獲得綜合成長與發(fā)展。
在小學階段,心理健康問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很多,可能會使學生降低參與學習活動、實踐活動的興趣,若學生在接受教育期間處于被動冷漠狀態(tài),教育效果則很難得到顯現。同時,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還會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與言行舉止,比如難以使學生與其他成員進行良好合作,難以開展良好順暢的交流活動等。相關問題的出現與發(fā)生,會制約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運用“家校合作”模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成長氛圍,注重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能有效幫助學生提升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并將相關能力靈活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促進自身獲得成長與發(fā)展[2]。
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職責,家長也需要積極參與進來,而且,家長在此過程中能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縱觀教育活動現狀,可以發(fā)現,部分家長的教育觀念比較落后,將教育的責任都推到學校身上,認為學生的思想行為、習慣性格等都應該在學校的影響下得以完善。這樣的錯誤認知會使學生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為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師要看到家長的積極影響,并通過多種方式使家長認識到,要想使學生獲得健康成長,需要共同參與到教育活動中,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成長氛圍。尤其對于小學寄宿生而言,他們在校期間與父母相距較遠,為了使其獲得健康發(fā)展,家長更要采取積極正面的教育策略。
對此,教師可以定期組織開展家長會,使家長初步認識到,要與學校開展良好合作,共同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在合作中,雙方的教育目標、教育措施會相對趨于一致,在父母和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好地配合,并減少心理健康問題[3]。
在家校合作下引導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能只是按照固有的方法,一些適用于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不一定適用于每位學生。對此需要教師和家長靈活采用多種策略,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間,教師和家長要注重與學生保持良好的關系,彼此間不光是師生和親子關系,還可以建立朋友關系,促使學生能夠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問題。當相互取得信任時,交流才會更加順暢,教師和家長才會采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此外,教師和家長還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使學生通過閱讀不斷吸收獲取豐富的知識,并開闊視野,用知識的力量緩解所面臨的心理問題。
此外,在新時期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家長和教師間開展合作交流,學??梢赃\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積極搭建網絡交流平臺,如QQ群、微信群等,使家長能夠通過網絡向教師請教相關問題。通過電子交流平臺,也可以使教師更好地將學校的教育活動、教育目標、教育方案等傳送給家長,并使家長積極參與配合,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味地開展理論指導,難以達到實際效果,還需要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實踐,通過實踐中的交流、互動,獲得健康心理知識。
比如,開展健康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期間,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親子體育活動比賽,組織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通過多種體育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使其迸發(fā)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和勇氣。在親子的配合中,家長可以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同時在過程中對學生展開正面支持和鼓舞,能使學生在正面的氛圍中,不斷為心靈注入積極力量。
又如,進行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期間,教師可以使家長意識到,要為學生提供一個獨立、自由、自主的空間,使其能夠與同齡人多接觸、多交流,并使學生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幫助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運用正確的言行與人相處。同時,學校還可以積極組織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并在活動中增強與人交往的能力,進而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4]。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在“家校合作”模式下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和家長共同發(fā)揮自己的教育力量,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氛圍,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使其心理素質得到提升,幫助他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前進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