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華
摘 要 認知語言學(xué)的“圖形—背景”理論,要求基于意象“圖形—背景”圖式建構(gòu)語言意義,以“圖形”意義為主,以“背景”意義為輔。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圖形—背景”理論解讀詩歌奧妙,別開生面,深入淺出,豁然開朗,能夠把語文學(xué)習(xí)和自身感知及基本認知規(guī)律結(jié)合起來,形成大智慧。本文運用“圖形—背景”理論破解古詩解讀的三種困局。第一種情形,聚焦“圖形”意義,弱化甚至忽視“背景”意義;第二種情形,以“圖形”意義同化“背景”意義,將“背景”意義消解在“圖形”意義之中;第三種情形,“圖形”意義和“背景”意義形成襯托,以“背景”意義突顯“圖形”意義。
關(guān)鍵詞 認知語言學(xué);“圖形—背景”理論;古詩解讀
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語言的意義是心理現(xiàn)象和認知結(jié)構(gòu),是主觀建構(gòu)的,并不像照鏡子那樣,客觀反映外在世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真理性內(nèi)容。因而,語言意義的建構(gòu)是經(jīng)驗性的,而且與語言使用者的身體體驗密切相關(guān),是語言使用者身心“經(jīng)驗”得到的意象經(jīng)過類型化處理以后形成的認知結(jié)果。比如:由自身的身體結(jié)構(gòu)“頭——腰——腳”,認知到“山頭——山腰——山腳”;看到陽光普照的一條大道、一方天空,從而領(lǐng)悟到“燦爛前程”。認知語言學(xué)把這種在語言意義建構(gòu)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認知方式叫做“意象圖式”。在空間結(jié)構(gòu)和時間結(jié)構(gòu)的意象圖式中,兩種相對的意象“圖形”和“背景”始終在引導(dǎo)著語言意義的建構(gòu)。著名認知語言學(xué)家蘭厄克(R.Langacker)說,“從印象上來看,一個情景中的圖形是一個次結(jié)構(gòu),它在感知上比其余部分(背景)要‘顯眼’些,并且作為一個中心實體具有特殊的突顯,情景圍繞它組織起來,并為它提供一個環(huán)境。”[1]簡單說來,一張美人照中的“美人”是“圖形”,“美人”后面的“風(fēng)景”是“背景”。我們?nèi)バ蕾p一張美人照,聚焦的是照片中的美人,而不是人背后的風(fēng)景,只可能在把美人品評得足夠充分之后,再去欣賞欣賞美人背后的風(fēng)景,使得美人的形象在風(fēng)景的襯托下更加有意義。這就是認知語言學(xué)的“圖形—背景”理論。
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圖形—背景”理論,會使我們在解讀一些難解的詩歌時茅塞頓開,獲得不一樣的認知和通透的理解。下面分三種情況舉三首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中的詩歌予以闡釋。
一、“君”到底指“月”還是“人”?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很難解的名詩,爭論了千百年。而中小學(xué)語文教師在解讀詩歌時可能一開始就陷入“歧途”。我們看具體的詩歌。
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這個“歧途”或“陷阱”就是,這首歌的歌詠對象到底是“人”還是“峨眉山月”?我們解讀詩歌很容易感覺性地滑入“君”的本體識解,一看到“君”就想到友人甚至紅顏知己,把整首詩歌解讀成思念“君”的懷人之作。
其實,深究起來,這種歧解不是今天才有的,千百年前就有了?!疤迫暝兣c沈德潛均謂‘君’字指月。鄭文《略論李白出蜀前所作詩歌及遇赦的短期行蹤》認為‘君’字指送行之人,不是指月;而且當(dāng)時之月不在清溪與三峽之間。詳見《唐代文學(xué)論叢》第五輯。王朝聞亦謂‘思君’所指是月,但‘詩人懷念的月即是他的友人’?!盵2]朱東潤兼收并蓄,把“友人”和“月亮”兩說都錄入解題中,“詩中的‘君’,即指友人,姓名不可考。一說,君,指峨眉山月,詩篇為思念峨眉山月而作?!盵3]俞平伯等人主編的《唐詩鑒賞辭典》采納了王朝聞的說法,君指月亮兼指友人。[4]由此可見,不是包括中小學(xué)語文教師在內(nèi)的解詩人解讀詩歌的能力有問題,而是詩歌本身太深奧了,機關(guān)深藏,引得古往今來的文人學(xué)者頻頻中招。
“君”的本體意義指“人君”,引申開來指“君子”。比喻意義可以指“君子”一樣的物品?!熬痹凇抖朊忌皆赂琛分腥绻蝗∫暌饬x,指代某個思念中的人,那么整個詩歌中濃筆重彩描繪的峨眉山月“掉分”了,甚至“沒著沒落”的。也就是整首詩的意義似乎與峨眉山月沒有多大關(guān)系了。這就產(chǎn)生意義建構(gòu)和解讀上的一個巨大矛盾:既然整首詩寫人,與峨眉山月沒有大多關(guān)系,作者為什么要用至少一半的篇幅描繪峨眉山月呢?正因為這個矛盾無法解開,古往今來的解讀大家大多兼收并蓄,來個折中處理,認為詩中的“君”既指“月”又指“人”。
“君”到底指“月”還是“人”呢?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圖形——背景理論解釋就豁然開朗了。
解讀的關(guān)鍵:詩中的“君”指代的對象“月”和“人”,到底誰是詩歌意義建構(gòu)的“圖形”,誰是“背景”?根據(jù)認知語言學(xué)對于“圖形”和“背景”的界定,“圖形”往往是情景中關(guān)聯(lián)得更緊密的,突顯程度更高的?!抖朊忌皆赂琛窐祟}是“峨眉山月歌”,詩中明顯描繪“峨眉山月”的詩句有兩句,而“君”只有一句明顯提及,從文字所占的篇幅看,“峨眉山月”明顯處于更突出的位置;進而,在詩歌大篇幅描繪了“峨眉山月”的基礎(chǔ)上,把“君”理解成“峨眉山月”,后兩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還可以與“峨眉山月”連成一體,解讀成“夜里伴隨著峨眉山月,向清溪、三峽航行,當(dāng)念念不忘、看也看不夠的峨眉山月在眼中突然消失不見的時候,小舟已經(jīng)駛下渝州”,整首詩每一句都與“峨眉山月”串聯(lián)起來,其關(guān)聯(lián)性比把“君”解讀成“人”要強多了。反過來,如果把“君”看成是“人”,友人或情人,詩歌中沒有其他任何地方有關(guān)聯(lián)信息,孤零零的,突如其來,難成前后緊密相連的意義關(guān)聯(lián)體。由此,我們認為《峨眉山月歌》中的“君”指代“峨眉山月”更貼切。
至于詩歌到底有沒有人情意蘊?其中的“君”是否隱含某個情感意象中的友人或情人?我們只能說“或許有”。我們無法證偽,更無法證實。因此,這種情感意象中的友情或愛情,連同思念中的那個“人”,最多能夠成為峨眉山月“圖形”的“背景”。這種背景的解讀與否無關(guān)意義大局。
二、“海日生殘夜”充滿希望嗎?
王灣有一首著名的《次北固山下》,全詩如下: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千古名句,常為詩家稱道。“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什么意思呢?《唐詩鑒賞辭典》的賞析是:“作者從煉意著眼,把‘日’和‘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diào),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dāng)M人化,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殘夜,將驅(qū)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xiàn)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shù)鼓舞力量?!盵5]《古代詩歌鑒賞辭典》說得更直白:“‘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北固山下,鎮(zhèn)江周圍,江面水域遼闊,故以‘?!稳葜?,但殘夜尚未消退之時,太陽便劃破黑暗在東方的海面上涌動,即將升騰而起。江南氣候溫和,舊年的臘月還沒有過完,江風(fēng)江水便都透露出了春的氣息。詩人寫‘海日’寫‘江春’皆神妙莫比,‘生’‘入’二字不僅僅寫出了時序的暗轉(zhuǎn)與代更,更使人感到了新生命的強大力量。海日這新的曙光早在黑暗中就已孕育,終于沖破了殘夜;春天的腳步是那樣有力,匆匆不可待,提前急急闖入到舊的一年,這是什么?這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體現(xiàn)著生命的律動、生命的力量,他是那樣堅強有力。這兩句因了‘生’‘入’二字,非常形象地給予了讀者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它充溢著自然的理趣和辯證的法則,使人感到韻味無窮?!盵6]簡言而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意蘊無窮,充滿生機、希望。果真如此嗎?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省略句,都省略了介詞“于”。補充完整就是“海日生于殘夜,江春入于舊年”。兩個“于”的意思都是“從”。詩句的字面意思說的是,海上的太陽從殘破的黑夜中誕生,江上的新春從舊的一年中步入?!昂!币簿褪恰敖?,都是指長江,為了避免詩句的重復(fù)和押韻,把前一句的“江”改為“海”。兩句連起來說的是,當(dāng)江上新的一天的太陽從即將消失的黑夜中升起來的時候,江上新的一年也就從舊年中走過來了。從兩句詩所含的意象看,“海日”“殘夜”“春”“舊年”確實有新舊對比,動詞“生”“入”將這種對比進一步突顯出來。確實,殘夜中升起的紅日給人生氣勃發(fā)、充滿希望的感覺,尤其是新年舊年交替的那輪紅日,其象征意味更濃厚了。這是就句子解讀句子的結(jié)果。兩句詩沒有融入詩歌表意整體之中去。
然而,當(dāng)我們把“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放入整首詩歌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生機與希望蕩然無存。詩歌首聯(lián)“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說的是奔波在外,尾聯(lián)“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說連書信都無法送到,只能借助神話故事由“鴻雁傳書”。整個故事講的是作者長年漂泊在外,與家中音信斷絕。頷聯(lián)“潮平兩岸闊,風(fēng)正一帆懸”描繪的是在潮漲時候?qū)掗熃嫔嫌娠L(fēng)吹著帆船前行??偲饋碚f就是,在外謀生無法歸家,在渺茫的水面飄蕩。這個時候,“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描繪中揭示的是一個特殊時刻:即一年之中當(dāng)新的一天到來的時候新的一年也就到了,這一天就是除夕,也只能是除夕。我們不妨想一想,在除夕夜不能回家團聚,只能在江面漂泊,是一種什么心情呢?而且,“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形象描繪中還蘊含了一種情景:作者一夜未睡,眼看著紅日升起,除夕過去,新年到來。更深層的意思是作者思鄉(xiāng)成病,長夜難眠。是啊,任何人一年一年不能回家團聚,獨自在外漂泊,都不會好過,除夕之夜恐怕只有“失眠”相伴了。這描繪的是游子思鄉(xiāng)懷人的至真之情。在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愁中,“海日”“江春”只會是“以樂景寫哀,一倍增其哀樂”而已,即新年的太陽提醒著游子一年又過去了,無比鋒利地刺痛著游子有家難歸的愁苦,讓客愁隨著太陽升高而攀升,何來生機、希望、積極向上之意蘊?
用認知語言學(xué)“圖形—背景”理論解釋,“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只是“客路”的“背景”而已,作為表意中心的圖形是“客路”,即漂泊之苦,思鄉(xiāng)之愁?!氨尘啊钡谋硪猱?dāng)然融入“圖形”之中。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蔽覀?nèi)绻屗毩⒊梢环N情景或意境,其中意象確實蘊含生機、希望之意趣。但當(dāng)它成為“圖形”——“客路”的“背景”時,這種義項只能消融在整個“鄉(xiāng)愁”意蘊之中,無法自拔。
三、“橙黃橘綠”是“好景”嗎?
蘇軾有一首勵志名詩《贈劉景文》,全詩如下:
贈劉景文
蘇 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首詩的詩眼或勵志主題詞是“好景”。詩中的“好景”指什么景致呢?
詩中共描繪了三種景致: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橙黃橘綠。如果再把“橙黃橘綠”拆開來變成“橙黃”和“橘綠”,那就變成四種景致?!昂镁啊敝荒苤钙渲幸环N、兩種、三種或四種。那么,“好景”到底指“殘荷”“殘菊” “橙黃”“橘綠”,還是“殘荷”“殘菊”和“橙黃”“橘綠”,甚或還是“殘荷”“殘菊”“橙黃”和“殘荷”“殘菊”“橘綠”等?
《宋詩鑒賞辭典》的解讀是:“可是,不論先謝還是后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于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fēng)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jié)。”[7]“這里橙橘并提,實則偏重于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8]《古代詩歌精粹鑒賞辭典》的解讀是:“兩種景物相互映襯、對照:一是既已凋謝,則蕩然無存;一是雖已衰殘,而風(fēng)骨仍存?!盵9]“在詩人看來,‘橙黃橘綠時’,乃是收獲的季節(jié),碩果累累的季節(jié),因而算得上‘一年好景’?!盵10]大體,詩歌鑒賞辭典的解讀都認為“好景”偏向“橙黃橘綠”,甚至只指“橘綠”。
詩歌鑒賞辭典對景致的分類比較有意思?!端卧婅b賞辭典》把“殘荷”“殘菊”分為一類,把“橙黃”“橘綠”分為兩類,共三類?!豆糯姼杈忤b賞辭典》把“殘荷”“殘菊”歸為兩類,把“橙黃橘綠”歸為一類,共三類。那么,到底分為幾類比較好呢?
我們看《贈劉景文》,這是一首贈友勵志詩。詩中“好景”應(yīng)該有勵志作用。如果不明白“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用的是相反互補的互文形式,就會把“荷盡”和“菊殘”對立起來,因為一個“無”,一個“有”。知道詩句用的是互文形式,說的是“殘荷已經(jīng)沒有了張開盛雨的綠葉,但還有戴著枯萎荷葉傲然屹立、任憑雨打霜凍的枝干;殘菊已經(jīng)沒有了鮮艷的花朵,但還有戴著枯萎菊瓣傲然屹立、任憑雨打霜凍的枝干”,我們就會明白,深秋的荷和菊一樣,沒有了生機勃勃的葉子,但有一根傲然屹立不倒的枝干,而且殘荷的枝頭掛著枯萎蔫巴的荷葉,殘菊的枝頭掛著枯萎蔫巴的菊花。這兩種景致形態(tài)上相似,精神上一致,即不畏嚴寒,經(jīng)得起雨打霜凍,應(yīng)該歸為一類。同樣,如果不明白“橙黃橘綠”用的是對立互補的互文形式,我們還會把“橙黃橘綠”變?yōu)閮煞N景致。詩句說得明明白白,“橙黃橘綠時”,“橙黃橘綠”標明的是時令。那么,自然節(jié)氣中有沒有一個時節(jié),“橙子黃著橘子還綠著”呢?沒有。因為橙子和橘子是同科的常綠植物,葉子長年綠著,開花結(jié)果的時間一致。深秋時節(jié),橙子黃了,橘子也黃了,絕不會存在橙子果實已經(jīng)黃了,橘子果實還大面積綠著。因此,“橙黃橘綠”中的“綠”只能指葉子的綠,“橙黃”和“橘綠”連在一起,只能指“橙子橘子黃了,橙子葉句子葉綠著”;這個時節(jié)也只能是深秋;“橙黃橘綠”只能是一類景。
“好景”到底指哪一類景致呢?“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還是“橙黃橘綠”?詩句明說“橙黃橘綠時”,而不是“橙黃橘綠景”,那 “橙黃橘綠”標明的就是“時”,而不是“景”,把“橙黃橘綠”歸于“景”,顯然不符合詩歌的意指所在。進一步看,如果真把詩句“正是橙黃橘綠時”,改為“正是橙黃橘綠景”,發(fā)現(xiàn)全詩前兩句“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篇章表意功能殘廢了,在表意上與下文及全詩沒有了關(guān)聯(lián)。蘇軾,作為一代文豪,能這樣寫詩嗎?《贈劉景文》,作為千古名詩,一半的篇幅失去意義附麗,還能成為千古名詩嗎?由此,我們應(yīng)該明白詩歌鑒賞辭典的解釋是錯誤的?!昂镁啊敝荒苁恰昂杀M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好”在內(nèi)涵能夠激勵友人像深秋的“殘荷”“殘菊”那樣“不畏嚴寒,經(jīng)得起雨打霜凍”。
從認知語言學(xué)“圖形—背景”角度看,“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是勵志情景的“圖形”,“橙黃橘綠”是勵志情景的“背景”,在“橙黃橘綠”這樣碩果累累、生機盎然的大好背景下,仍然能夠做到“不畏嚴寒,傲霜斗雨”,就更加不簡單,更加有骨氣,更加有斗志。這樣,逆境之中奮斗者的非凡之處就更加凸顯了,詩歌的勵志作用就更加突出了。
概括起來,以上分三類情形闡釋了認知語言學(xué)“圖形—背景”理論在古詩解讀中的運用。第一種情形,聚焦“圖形”意義,弱化甚至忽視“背景”意義;第二種情形,以“圖形”意義同化“背景”意義,將“背景”意義消解在“圖形”意義之中;第三種情形,“圖形”意義和“背景”意義形成襯托,以“背景”意義突顯“圖形”意義??傊瑹o論如何,在意象意義建構(gòu)的過程和結(jié)果中,“圖形”意義是主要的,“背景”意義是輔助的。這是我們解讀包括詩歌在內(nèi)的所有文本時必須牢牢把握的。
因為包括“圖形—背景”理論在內(nèi)的認知語言學(xué)理論與我們認知的視覺、聽覺、觸覺規(guī)律等明確一致,易感易懂易記,我們特此嘗試性地把它運用到中小學(xué)語文教學(xué)文本解讀之中,希望能引導(dǎo)師生們解讀文本意義時返本歸真、切己反思、大開大合,把語文學(xué)習(xí)和自己的感知及基本認知規(guī)律聯(lián)結(jié)起來,形成大智慧。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項目“中小學(xué)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語言文字教育研究”(20JDZDA01)子課題“中小學(xué)統(tǒng)編語文教材語言文字基本知識教育研究”、陜西省“十三五”教育規(guī)劃課題“基礎(chǔ)教育語文課程改革之‘語言文字運用’理論和實踐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
參考文獻
[1] 文旭.語言的認知基礎(chǔ)[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4:102.
[2] 詹锳.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1199.
[3]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簡編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74.
[4] 俞平伯.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279.
[5] 蕭滌非,程千帆,馬茂元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366.
[6] 王洪.古典詩詞鑒賞辭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299.
[7]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等.宋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1.
[8] 繆鉞,霍松林,周振甫等.宋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41.
[9] 王洪.古代詩歌精粹鑒賞辭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33.
[10] 王洪.古代詩歌精粹鑒賞辭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633.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