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理學作為法學專業(yè)的一門基礎理論課,是學習和掌握各部門法學知識的入門向導,是培養(yǎng)專業(yè)法律人才正確法治觀的基石,也是進行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一方面,學校要作出合理引導,包括對法理學任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培訓、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提高思政比重等;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法理學教學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理念,包括盡量使用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合理推薦課外參考書目、為課程設置思政目標、教學中引入思政案例、學生成績中設置思政標準等。
關鍵詞:法理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43-0098-03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2]。法理學作為法學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是學習和掌握各部門法學知識的入門向導,也是進行思想政治隱性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
一、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法理學是大學本科法學專業(yè)的基礎性課程之一,主要研究法學和法律的基本理論,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是法理學課程性質的根本要求?!拔覈鐣髁x法理學研究法的一般規(guī)律和我國社會主義法的產生、本質、特征、作用、形式、發(fā)展、實施等基本知識、概念和原理”[3]。因此,我國法理學教學應當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背景,以中國社會主義法律理論為主要內容。在教學目標上,法理學教學的知識目標應當定位為使學生掌握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等法學基本理論問題,掌握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中國化進程,科學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內涵;能力目標應當定位為培養(yǎng)學生在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指導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素質目標應當定位為通過系統學習,使學生樹立正確、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價值觀念。只有將思政教育全面融入法理學教學當中,才能實現以上教學目標,實現立德樹人的目的。
法理學這門課程本身具有智育與德育緊密結合的特點,有利于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政治教育。智育是指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德育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4]。在法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中,既包含國際上基本相通的法學基礎理論,也包含外國典型法律體系和典型學派觀點,但最重要的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文化基礎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正確認識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與貢獻,破除“西方文明中心論”;學習中國近代法律體系的發(fā)展與變革可以深刻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民堅定選擇了走社會主義道路;學習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礎知識,例如中國社會主義法與民主政治、中國社會主義法與社會管理等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生態(tài)發(fā)展中的引領作用和巨大貢獻;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基本原理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正確理念。由于法理學這門課程的內容呈現出智育與德育緊密結合的特點,因此可以在法理學教學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在為學生講授法律基礎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政課程的有效補充。
二、法理學教學現狀
目前法理學的教學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很多教材與思政的關系并不緊密。法理學教材種類繁多,教材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國內外法學和法律的基礎知識;第二方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第三方面是外國典型法律體系和典型學派觀點介紹。各法理學教材中,以上三方面內容的比例并不相同,很多教材側重于第一方面與第三方面內容,第二方面的內容反而較少,使用這種教材不利于在法理學課程中貫徹思政教育。
第二,學校對法理學教學中的思政內容未作出明確要求。長期以來,很多學校對法理學教學內容未作出明確指導和要求,也很少對法理學課程包含思政內容的比例作出要求。在每學期上課之前,任課教師一般需向學校提交教學大綱、教案,有的學校還要求任課教師提交講義,學校一般對大綱、教案以及講義作出簡單審查;在思政方面,一般只要授課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可,在這樣的情況下,法理學課程教學中思政內容比例由教師自主確定,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安排的思政內容比例較少。
第三,學生成績評價中缺少思政標準。法理學這門課程的學生成績一般包括期末成績和平時成績,期末成績一般以閉卷考試方式得出,平時成績一般由學生出勤率、期中測驗以及學生課堂表現構成,其中學生課堂表現一般以師生課堂互動、學生回答問題以及學生課堂展示為主要參考項。當前的法理學教學中,教師給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的標準中都很少包含甚至不包含思政標準。期末考試試卷一般是由教師自己出題并制定參考答案,學校對試卷和答案提前進行審核,但學校一般沒有對期末考試中應當包含的思政內容比例作出規(guī)定;在平時成績中,對于教師如何在師生課堂互動、學生回答問題以及學生課堂展示中結合思政要求給出成績,學校一般也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學校沒有明確標準的情況下,很多教師在學生成績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容易忽視對學生思政方面的考察。
三、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路徑
(一)學校在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合理引導
學校應當對法理學任課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培訓。教師是教學的重要參與者與引導者,進行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首先要對任課教師進行合理培訓,教師才能更好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法理學課程當中。課程思政應當貫徹到所有學科、所有課程當中,由于法理學課程本身具有智育與德育緊密結合的特點,更要加強對法理學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培訓。法理學任課教師課程思政培訓的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提高任課教師的思想認識,只有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水平,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才可能在教學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第二,改變任課教師的傳統教學理念,長期以來,法理學的教學理念都是以傳授文化知識為主,學校要通過適當的培訓使教師樹立智育德育并重的法理學教學理念;第三,豐富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目前大部分法理學任課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并不豐富,學校應當積極開展精品課程學習、優(yōu)秀教師經驗講授、教師相互聽課評課等活動,增強任課教師的學習交流,豐富法理學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經驗。學校在組織課程思政各種學習培訓中,要特別保證法理學教師的充分、積極參與。
學校應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提高思政比重。“教學評價體系是將教學目標作為重要依據,通過制定比較系統、合理的標準,判斷課堂教學活動過程和最后的結果價值”[5]。長期以來,專業(yè)課程教學評價一直都將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評價標準之一,在實行課程思政的法理學教學評價中,還應適當提高思想政治內容在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一方面可以激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總結課程思政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在法理學教學中全面貫徹課程思政理念
盡量使用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教材在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是教師授課的藍本,也是學生自學的重要材料。學生在課前通過預習教材可以對課程內容形成先期印象,課后通過復習教材可以鞏固所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的理解,因此,選對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教材非常重要。有關部門以及學校應當推薦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法理學教材,此外,教師在使用課程思政法理學教材時,應盡量按照教材的體例安排進行講授,教師對具體授課內容可以作出適當拓展,拓展內容應當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合理推薦課外參考書目。課程思政不僅在課堂中要全面貫徹,還要貫穿于課堂外的整個法理學學習當中。學生要想深入學習法理學,除了教材之外還需要閱讀一定的課外參考書籍,包括其他教材和法理學方面的專著。由于法理學教材、專著種類非常多,所以教師應當為學生推薦課外參考書目,以減少學生課外閱讀的盲目性。教師應當向學生推薦內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外參考書目。有關部門、學校不僅應當推薦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法理學教材,還應當向教師和學生推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理學課外參考書目。
為課程設置思政目標。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中要設置明確的思政目標。長期以來,法理學教學目標一般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素質目標中一般包含著思想政治元素。由于法理學這門課程的內容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關,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應當在法理學的教學目標中明確列出思政目標,以思政目標引領教學活動,并以思政目標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標準。法理學課程總的思政目標應當設定為通過對法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學習,以及對社會主義立法、法律體系的學習,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使學生了解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意義。
教學中引入思政案例。法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法學教學中,尤其是部門法教學當中一般都要引用大量案例。與部門法有所不同,法理學主要教授法學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在教學當中應用的案例要少一些,但案例仍然是法理學的重要教學內容。法理學教學中應用的案例不僅包括國內外典型案件,還包括國內外學派主張、思想發(fā)展、名人事例等。在貫徹課程思政的法理學教學中,選取的案例不僅要典型、還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合理選取中外案例、增加國內案例的比例,以案例引導學生對世界文明起源與發(fā)展、對世界多元文化以及對國際關系等形成正確認識,增強學生民族自信,使學生正確、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優(yōu)越性。
學生成績中設置思政標準。目前在法理學教學當中,學生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一般都側重于文化知識的考查,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考察。由于法理學這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緊密相關,所以要在學生成績評價中設置思政標準,將思想政治水平作為學生成績的組成部分。在平時成績方面,教師可以多設置一些能考察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問題,在師生互動和學生展示環(huán)節(jié)的給分中,將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的給分標準。在期末成績方面,應當增加中國社會主義立法和法律知識的題目比例,將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觀題的重要給分標準。
四、結論
法理學是法學的基礎課程,其中包含著大量政治性、思想性內容,本身具有智育與德育緊密結合的特點。在法理學教學改革當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其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優(yōu)勢,將法理學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補充,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性陣地。學校要大力推動法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師在法理學教學中要全面貫徹思政理念,使法理學課程不限于傳授知識本身,還要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
參考文獻:
[1] 張爍.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 人民日報,2019-03-19(001).
[2] 王學儉,石巖. 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3] 《法理學》編寫組. 法理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4] 謝怡敏. 德育優(yōu)先性的理念考察[D]. 杭州:浙江大學,2021:21
[5] 馬超. 基于互聯網效能的教學評價體系優(yōu)化[J]. 電子技術,2021,50(08):98-99.
〈薦稿人:孟磊,中國地質大學大學(北京)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
作者簡介:陳雪(1987—),女,博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