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蔡璇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qū)人民路小學)
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夯實學生理論基礎,豐富學生知識積累的同時,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可以有效整合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fā)展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這才是數學課的教學需要達到的綜合目標。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學生才能更加輕松地解答各種實際問題,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才會更強。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方式有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認識到學生整體的知識掌握狀況,然后做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進而在思維訓練的活動設計上更加科學合理。教師可以多嘗試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之間可以就相對復雜的問題做分析討論,大家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并且學生會在共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案的過程中,理解問題背后涵蓋的知識原理。這樣的學習探究過程既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也潛移默化地訓練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學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收獲更多,不僅可以找到解答問題的正確方案,大家也能慢慢歸納總結出一些思考問題的方法。這才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過程,學生會在這樣的活動中體驗到更多樂趣和收獲。
比如在教學“表內除法(一)”時,為了讓學生建立對除法的初步學習印象,形成基本認知,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輕松有趣的小組學習活動。教師首先把學生分成6 個小組,然后給他們每人6 個小棒,緊接著提出問題:你們手上的6 個小棒,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里面有幾個小棒呢?然后讓他們合作完成。為了讓他們深入理解除法的概念,教師可以讓小組進行平均分,看看這6 個小棒可以平均分成幾份,然后看哪一個小組速度最快、準確率最高。這雖說是簡單的動手活動,但是學生卻能在這個過程中初步建立對除法的學習感受。在小組相互比較的過程中,大家會找尋各種組合方法,在均分的過程中,除法的概念逐漸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種具有針對性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為后續(xù)的知識教學提供了很好的鋪墊,同時,這個過程也很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鍛煉了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樣的教學設計能取得更好的實施效果。
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和體現,教師可以多構建理論知識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生活實例之間的橋梁,利用這種方法快速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中,讓學生可以對教學知識點有更充分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提問,尤其是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問題類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探究。學生會以教師的問題為導向,參考自己有過的生活觀察和體驗,嘗試就問題開展分析解讀。這樣的活動方式會讓數學課堂更具活力,同時,學生也能充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大家的思維會逐漸被激活,學習的效率會更高。為了讓教學的推進更為順暢,教師可以提前做充足的教學準備,不僅要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還可以提前準備一些教具,或者是搜集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源等。有了充裕的教學準備后,課堂活動的推進會更為順暢,學生也能很好地跟隨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就問題展開探析,學生的思維會得到充分鍛煉,知識的掌握也能很好地實現。
比如在教學“厘米和米”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在設計教學導入問題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fā),比如可以提問:我們班級里的桌椅板凳有多高???一開始,有的學生說3 米,有的說3 厘米,或者3 分米,教師這時候就要教會他們如何分辨米、分米和厘米,讓他們對這些概念有清晰的認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提前準備好的刻度標尺,讓學生認識到厘米和米的刻度標準,并且適當滲透分米的概念,形成學生的初步學習印象。隨后,教師還可以再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能找出生活中長度大概是1 米的物體嗎?你們可以找出5 厘米左右的物體嗎?學生的思維會慢慢活躍起來,快速在自己周圍進行探尋。有的學生說自己的身高接近1 米,有學生說自己的橡皮擦是5 厘米。學生列舉了各種實例,有的十分貼近,有的則相差甚遠。教師要讓學生廣泛舉例,并且允許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和指正,利用這種課堂互動更正學生的錯誤認知,讓學生對這兩個單位有更清晰的理解。只有不斷舉例、不斷應用,學生才能慢慢形成更準確的認識,大家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活躍,學生會在這種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很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總之,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有多樣化的實施方法,教師要從教學知識點出發(fā),設計合適的引導路徑。同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輕松有趣的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鍛煉,這會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樂趣,同時自身的學科能力也得到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