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英 沈蕓 張琳
摘要:無論是AS還是靜脈血栓形成,血小板都在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血小板的異常包括數(shù)量及形態(tài)的異常和功能的異常。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異常早于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本文將從血小板異常與糖尿病患者的AS及靜脈血栓形成兩方面分別進行綜述。
關鍵詞:糖尿病血管病變;動脈粥樣硬化;靜脈血栓形成;血小板異常;血小板活化標志物
血管病變的病理改變?yōu)閯用}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由于內膜纖維增生、中層動脈壁發(fā)生鈣化導致動脈管徑變窄,所以其本質上是AS導致的閉塞。目前,為預防糖尿病患者并發(fā)心血管疾病,減少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多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抗血小板治療,這增加了出血性事件的發(fā)生率。因此,關于抗血小板治療在糖尿病一級預防中的應用依然存在爭議。如果測定糖尿病患者未發(fā)生血管病變且血小板的數(shù)量也正常時的血小板功能,再結合其他凝血指標和臨床表現(xiàn),就可評估糖尿病心血管風險為低危至中?;颊叩难“骞δ埽瑥亩笇Э寡“逯委?,這對預防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F(xiàn)從血小板異常與AS血栓形成和靜脈血栓形成分別論述。
1血小板異常與AS
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是AS的主要并發(fā)癥,AS及其血栓形成導致的各種血管疾病稱作AS血栓形成疾?。ˋtherothrombotic Diseases),這種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容易導致動脈遠端栓塞或局部閉塞。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損傷部位前列腺環(huán)素2(PGI2)合成減少,血管對生理性致聚劑,如腎上腺素的敏感性增強,使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更易發(fā)生聚集。而血小板的黏附性增加,聚集性增強,易造成微循環(huán)障礙,組織缺氧之后引起糖尿病的微血管病變。因此,早期監(jiān)測血小板功能,進行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可防治糖尿病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在糖尿病及其血管病變的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
糖尿病與AS相關機制之一為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激活途徑,該機制與血小板功能有關。PDGF是一種血管平滑肌的絲裂原和趨化因子,與其受體結合后可產(chǎn)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引起細胞的趨化、分化以及增殖。糖尿病患者不但PDGF-β鏈以及PDGFR-β的表達均增加,而且PDGFR-β的磷酸化也相應加速,使平滑肌細胞過度增殖,從而加速了動脈硬化斑塊的形成。
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血小板活化標記物是評估各種臨床病癥中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的有用工具[1]。因此,血小板活化增加與各種病理狀況有關,如糖尿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腦梗死、外周血管疾病和其他炎癥疾病。
2血小板異常與靜脈血栓形成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態(tài)可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后,暴露內皮下膠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啟動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同時,損傷的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因子,激活凝血因子Ⅶ,啟動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在凝血過程的啟動中,血小板的活化極為重要。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血漿黏度增高,血流緩慢或渦流形成時,均可造成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并促進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其中血流緩慢使軸流擴大,邊流變窄甚至消失,增加了血小板與血管壁接觸的機會。渦流產(chǎn)生的離心力又增加了血小板與血管壁接觸的機會,有利于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壁。因此,靜脈要比動脈容易發(fā)生血栓栓塞。
糖尿病被定義為是一種血栓前狀態(tài),其潛在的凝血功能異常包括纖維蛋白溶解受損、血小板和內皮細胞功能異常,血漿中血栓形成因子水平增加,PAI-1的濃度及活性增加,血小板過度活躍,雖然理論上糖尿病會增加VTE的風險,但這方面的研究較少[2]。
3小結
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小板功能檢測,首先可以區(qū)別患者的出血或出血傾向是因為凝血因子的異常還是血小板的異常,進一步再區(qū)別是血小板數(shù)量還是功能的異常,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而不單純只是停用抗血小板藥物,忽視了凝血因子的補充。其次,關于糖尿病合并VTE的患者,除了抗凝治療,如果在已知血小板功能亢進,易形成靜脈血栓的情況下,抗血小板聚集是否也可以作為新的研究方向。最后,關于糖尿病與AS血栓形成的發(fā)生,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AS的患者,血小板功能檢測或許可以為抗血小板藥物的劑量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杜海濤,劉明慧.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變化與血管性病變的關系探討[J].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12,23(12):1455-1456.
[2]趙宇馳,王詩軍,孔剛,等.糖尿病與靜脈血栓栓塞癥[J].中華關節(jié)外科雜志(電子版),2013,7(3):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