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靜
摘要:目的:分析預見性護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從2019年4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中選取8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術中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預見性護理。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術中低體溫、感染和急性壓瘡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結論: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低體溫、急性壓瘡發(fā)生率,還能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預見性護理;老年下肢骨折;術中護理;應用價值
下肢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通常是由直接或間接外力作用所致,目前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治療方案必然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應激反應,且在老年患者群體中尤為突出。因為老年患者生理機能衰退,手術治療需要承受麻醉、創(chuàng)傷、長時間局部受壓等,有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的風險[1]。術中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進行有效護理干預,可預防并發(fā)癥、確保手術效果。本研究將分析預見性護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6~82歲,平均(73.14±1.98)歲。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68~83歲,平均年齡(74.42±1.9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術前準備、術中配合醫(yī)師護理操作等。觀察組行預見性護理,采取以下措施:(1)巡回護理人員在手術室迎接患者后,仔細核對腕帶信息,輔助護工將患者轉移到手術床。(2)做好術前準備,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鼻導管吸氧和開放外周靜脈,等待麻醉醫(yī)生完成靜脈鎮(zhèn)痛藥注射后,輔助擺放麻醉體位。(3)壓瘡預見性護理。根據術前手術方案評估信息了解患者受壓部位,將預防壓瘡的材料應用于長時間受壓和壓瘡高發(fā)部位,術中可在不影響主刀醫(yī)師操作的情況下與醫(yī)師商量,不定時調整患者手術體位,避免某個部位長時間受壓,并給予患者受壓部位適當的按摩。(4)預見性低體溫處理。在術前1 h進行手術臺預熱,將手術室溫度控制為23℃左右;術中一方面要盡可能避免患者皮膚暴露程度,另外將一次性輸液加溫器應用于術中注射液,溫度控制為36℃。(5)預見性感染護理:確保各項手術器械經無菌消毒,同時做好切口處的消毒處理。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術中低體溫、術中寒戰(zhàn)、感染和下肢深靜脈血栓。(2)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行數據分析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以χ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低體溫、感染和急性壓瘡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施預見性護理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5.51±3.42)分,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的(86.73±4.11)分(t=9.512,P<0.05)。
3討論
下肢骨折屬于老年群體多發(fā)疾病,目前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但手術本身就是一種應激源,加之手術時間長、創(chuàng)傷、老年人機體功能相對較弱等因素影響,手術風險控制需引起重視[2]。因此,有必要給予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來提高治療效果。
預見性護理以評估患者病情、預判風險為前提,在治療過程中減輕患者痛苦,控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預見性感染護理主要預防患者切口感染;防低溫和壓瘡護理可有效控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尤其對血液循環(huán)速率和機體功能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可避免患者痛苦加重。本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患者術中低體溫、感染和急性壓瘡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95.51±3.42)分]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86.73±4.11)分](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預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低體溫、急性壓瘡發(fā)生率,還能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琳琳.對行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9,17(11):253.
[2]王芬.對接受手術治療的下肢骨折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9,17(6):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