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麗,朱秀娣,張筱詩,黃生萬,許素芃,林辛霞,李燕紅
(英德市人民醫(yī)院 廣東英德 513000)
青少年情緒障礙是指發(fā)生在青少年時期以焦慮、恐怖、抑郁或軀體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根據(jù)《中國青年發(fā)展報告》說明,我國約有3000萬<17歲兒童青少年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然而就診率卻<1/3[2]。國外研究顯示,青少年焦慮情緒障的發(fā)生率為10%~20%,抑郁情緒檢出率為20%左右[3]。隨著生活條件提升、教育理念變化,青少年情緒障礙發(fā)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4],若不及時給予相關治療,會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可能在不斷遭受挫敗中失去學習動力和生活信心,病情較重者甚至會產生自殺的念頭。因此對青少年情感障礙患者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法,對緩解患者情緒、避免自殺意義重大。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調整心態(tài),改善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使其正確應對疾病、工作和生活,改善生活質量[5-6]。本研究旨在探究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對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8月1日~2020年11月1日收治的70例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確診青少年情緒障礙者;②接受正念瑜伽、心理干預方案標準治療者;③年齡13~18歲;④小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⑤既往、目前無嚴重精神障礙(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癥,雙相障礙、重度抑郁、精神活性物質所致的精神障礙、癔癥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腦腫瘤及腦轉移瘤,無意識障礙者;⑥患者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⑦本市居住者。排除標準:①住院期間資料不全者;②干預期間存在轉院,不能全程參與干預者。采用單盲隨機方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20例、女15例,年齡13~18(15.24±1.12)歲,病程4~6(3.75±0.57)個月;觀察組15例、女20例,年齡14~17(15.02±1.25)歲,病程4~7(4.95±0.6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包括提供安全住院環(huán)境,嚴格執(zhí)行病區(qū)安全管理與檢查制度,對危險的鋒利物品,如刀具、繩索等應沒收,做好日常護理,保證合理飲食與睡眠,嚴格遵循分級護理制度,每15~30 min巡視病房1次,對重點患者做到24 h不離視線。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的護理模式,干預時間3個月,研究場所和正念瑜伽練習均在我院精神心理科。入院前建立青少年情緒障礙微信群,收集患者基礎信息,包括姓名、年齡、診斷、抑郁程度、有無過激行為等,有助于后期干預,入院后給予上述常規(guī)心理評估,根據(jù)測評結果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①心理干預:全程由1名固定的心理治療師、1名護士完成,情緒障礙患者常表現(xiàn)為抑郁、焦慮、情緒不可控,護理人員在實施心理干預前做好自身心理準備,以開導患者,與患者共情,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癥狀發(fā)作時,采取鼓勵、積極暗示的語言開導患者,仔細傾聽患者感受,注意面部表情應微笑,態(tài)度柔和。溝通中,配合肢體動作表示對患者主動訴說自身想法的認可,如點頭、觸摸等,可縮短醫(yī)患距離,有效促進溝通,與患者溝通時,語氣輕柔地指出患者出現(xiàn)過激行為、消極情緒的不妥之處,循序漸進改變患者認知。②正念瑜伽:護士為患者制訂正念瑜伽鍛煉時間并監(jiān)督實施,每周正念瑜伽3次,每次60~90 min,8周后再測評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根據(jù)正念瑜伽、心理教育、認知行為治療等理論,正念瑜伽干預方法包括:冥想、正念瑜伽伸展練習系列。具體如下:a.介紹正念瑜伽、心理干預的目標理念與內容,強調參與守則;b.練習冥想和腹式呼吸,練習瑜伽體式,包括調身體位法、調息呼吸法、調心冥想法等,達到身心合一,以精準的方式調節(jié)身體同時減輕患者消極情緒,發(fā)揮其潛能[7];c.鼓勵患者進行瑜伽鍛煉后互相交流分享感受,促進患者之間感情,提升表達能力;d.由護理人員和心理治療師解答疑惑;e.囑患者自行在病房、家里練習正念冥想及正念瑜伽;f.出院后患者在家里練習瑜伽后在群里打卡,微信群安排1名工作人員負責登記,對每周打卡<3次的患者不列為研究對象,保證研究質量。對符合入組標準的訪談住院患者,了解其基本情況,說明研究的目的、意義,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觀察組在基線測評(干預前)和8周末測評;對照組基線測評(入組時)和8周末測評。兩組再進行多種形式的隨訪(電話、微信、患者回院復診)追蹤(第1個月每周隨訪1次,第2個月每2周隨訪1次,第3個月隨訪1次,第4個月開始每3個月隨訪1次)2年。為避免沾染問題,受試者在研究過程中除本研究的正念瑜伽及心理干預措施外不能接受其他形式的心理干預。
1.3 評價指標 ①不良情緒:采用William WK Zung 1965年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8-9]評估兩組不良情緒,SAS包括20個條目,按1~4級評分,分別表示為“沒有或很少時間、小部分時間、相當多時間、絕大部分時間”,總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DS包括20個項目,每個項目由7級評分構成,標準分為53分,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中度抑郁,≥73分為重度抑郁,此量表用于評定患者最近7 d主觀感受,經(jīng)預測實驗得出該量表信度>0.872。②癥狀嚴重程度:采用1975年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10]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癥狀嚴重程度,共90個項目,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灶,選取其中4個維度,采用5級評分法,分別表示“從無、很輕、中等、偏重、嚴重”,分值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③人格特征:采用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編制的艾森克人格問卷(EPQ)評估兩組干預前后人格特征[11],分別調查7~15歲和16~18歲兒童青少年個性類型,我國修訂版共有88項問題,分布于精神質、內外向、神經(jīng)質、掩飾程度4個維度,能反映受試者人格特征,廣泛應用于臨床,采用正向計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抑郁情緒嚴重。④睡眠質量: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12]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睡眠質量,分值與睡眠質量呈負相關。
2.1 兩組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SDS、S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EPQ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EP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3.1 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降低情緒障礙患者SDS、SAS評分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近年來離婚率增高,導致我國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發(fā)病率逐年增加[13]。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發(fā)病后,其相關的社會適應力、待人接物、生活睡眠能力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降,嚴重者甚至可出現(xiàn)自殺行為[14]。因此,對青少年情緒障礙采取正念瑜伽配合心理干預尤為重要,隨著動作強度的不斷變化,其接納、包容力隨之顯現(xiàn),轉變其對消極情緒的注意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DS、S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考慮原因可能為醫(yī)護人員為患者建立相關微信群,入院前收集患者基礎資料,根據(jù)抑郁量表評估內容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在進行正念瑜伽鍛煉時利用微信群監(jiān)督患者有無遵守規(guī)則進行訓練,提高干預有效性,緩解其消極情緒。與鄭秀秀等[15]的研究思路存在一致性。
3.2 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降低情緒障礙患者SCL-90評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CL-90中抑郁、焦慮、敵對、恐怖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有效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考慮原因可能為觀察組提供專業(yè)的心理干預,包括由1名心理治療師為患者各種情緒、反應實行專業(yè)的針對性心理護理,護士在實施心理護理前自身準備完善,以最佳狀態(tài)面對患者,正念瑜伽訓練后鼓勵患者積極表達自身想法,以及患者之間互相交流訓練感受,提升表達能力,同時緩解敵對情緒,與人溝通相處能力,從而緩解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抑郁、焦慮、敵對等情緒,與李燕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
3.3 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降低情緒障礙患者EPQ評分 情緒障礙在精神科多見,其臨床癥狀多且復雜,主要表現(xiàn)為精力不足、焦躁不安、對生活失去興趣[17]。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EPQ中精神質、內外向、神經(jīng)質、掩飾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降低青少年EPQ評分,考慮原因可能為醫(yī)護人員制訂正念瑜伽鍛煉時間并監(jiān)督患者實行,在鍛煉過程中鼓勵患者積極表達自身想法,分享感受,疑惑之處由心理治療師與醫(yī)護人員答疑解惑,囑患者在病房內自行訓練,出院后家中堅持正念瑜伽訓練并在微信群內打卡,在干預期間護士與心理治療師對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包括與患者進行溝通,溝通過程中給予相應積極反應,引導患者正確情緒處理方式,循序漸進改變患者,減輕消極情緒,與劉浩等[18]研究思路存在一致性。
3.4 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提升情緒障礙患者PSQI評分 青少年情緒障礙患病后由于心理壓力與日俱增,加之處于青春期,與父母溝通方式存在矛盾易導致睡眠質量下降[19]。因此,在情緒與身體上使患者放松及其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PSQI中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障礙、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1),說明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護理可提高青少年情緒障礙患者睡眠質量,考慮原因可能為觀察組患者入院前建立微信交流群,護理人員了解到患者相關信息,并制訂針對性護理,如提供心理治療,護士與患者進行深度交流,交流過程中保持微笑,促使患者放松,進行正念瑜伽鍛煉,包括腹式呼吸等運動,患者也可自行在病房內、出院后家中自行訓練并拍照打卡至微信群,使患者在訓練過程中保持身心舒緩狀態(tài),減輕壓力從而提高睡眠質量,與張慧芳等[20]的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實施正念瑜伽聯(lián)合心理干預可緩解青少年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提升睡眠質量,可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