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紅
摘要:語文是小學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需要對文字具有一定的敏銳度,而敏銳度是在平時的閱讀和寫作中慢慢積累起來的。讀與寫是相互關聯(lián)的,彼此之間相輔相成。本文就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教學現(xiàn)狀,以及舉措進行簡要的論述和分析。
關鍵詞:讀寫結合;小學語文;同步提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由于學生剛開始接觸語文知識,他們的基礎比較薄弱,無論是讀還是寫都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效果和質量。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與寫教學現(xiàn)狀
在新課改的推廣實施過程中,讀寫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被應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但收效卻不明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因為教師依然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教學,沒有真正將讀和寫相結合,雖然閱讀和寫作的教學時間有所增長,但是依然閱讀只是閱讀,寫作也就是寫作,沒有將二者有機結合。二是教師對新課改的理解不夠準確,在新課改的要求下,無論是考試還是平時的教學,閱讀的量都增長了不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收到傳統(tǒng)應試教學的影響,就單純地側重了閱讀,而忽視了寫作的重要性,以致于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尤其是在課堂上,很多小學的語文教師都會讓學生課前讀古詩或者朗讀課文,但是在寫作方面就比較欠缺。三是在教材的設置上,學生寫作的內容相對比較少,從而導致學生練習的機會很少。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讀與寫結合教學的舉措
(一)培養(yǎng)學生讀與寫的興趣
無論是要求學生讀,還是寫,首先都需要學生有興趣。只有學生有興趣了,才會愿意用心去寫作;也只有學生有閱讀的習慣了,才會去嘗試讀各種書籍。低年級段是培養(yǎng)學生習慣的最好時期,也是培養(yǎng)他們興趣的關鍵點。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讀與寫的興趣是,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首先,一、二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識字量有限,在閱讀方面,可以為學生推薦注音的讀物,方便他們閱讀。其次,剛開始閱讀時,不需要學生閱讀內容太長的書籍。低年級段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在書籍的推薦方面,應該選擇圖文結合、文字較少的書籍進行閱讀。第三,不要限制學生閱讀的書籍,只要是符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就可以,很多教師總喜歡學生讀自己推薦的書籍,其實很多時候,教師越是推薦的書籍,學生越是反感。第四,在寫作方面,可以從簡單到復雜,可以先是一句話,如果學生不愿意寫,可以讓他們通過說的方式表達出來,然后再慢慢地讓他們寫。第五,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讀寫方式,認識到他們的實際讀寫能力,給予他們相應的鼓勵,少批評。通過以上的方式,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讀寫興趣。
(二)鞏固基礎知識
讀與寫是相互的,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才能有寫作的素材,而只有通過不斷的寫作,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不足,需要補充哪些內容。讀與寫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定量的識字基礎,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是學生讀寫的保障,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知識能力。對于低年級段的學生,教師要狠抓他們的基礎知識,比如識字量、字的筆順、字詞句的意思等等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愿意去寫作,但是卻會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語句有問題,經(jīng)常鬧一些笑話;還有一些學生寫的語句不夠通順,或者是沒有將意思表達完整。
對于小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在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到每一個字、詞、句的意思以及應該在什么樣的語句中使用??梢宰寣W生每天積累幾個詞語,并進行造句,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準確地理解到詞語的意思。二是善于運用課后習題,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找春天”這一課中,課后有一道仿寫題,仿寫春天是什么樣子的。在做這道題時,很多學生都容易寫錯,不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比喻句”,不知道什么是“本體”、“比喻詞”、“喻體”。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反復給學生講解,并通過多種舉例讓學生明白。這個仿寫的過程就是在教學生寫作的技巧以及寫作的方式。其實寫作的最初階段就是仿寫,只有打好了基礎,才能真正地將寫作技巧運用到以后的寫作中。三是鼓勵學生多閱讀,并深讀。其實現(xiàn)階段很多學生都喜歡閱讀,但是都是泛讀,對于寫作的幫助并不是很大。因此,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當然,并不是要求學生每一本書都深度閱讀,而是要有一定的選擇性。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可以選擇文字簡短、內容豐富有趣的文章進行深讀。所謂的深讀就是要讓學生去圈出書中的優(yōu)美詞句,理解書中的中心意思,逐字逐句地進行理解分析,并寫出自己的問題、思考和讀后感想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達到讀與寫的結合。
(三)讀與寫切合生活實際
無論是我們現(xiàn)在閱讀的課外讀物,還是我們的教材,素材都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時,要結合我們的生活實際。教師在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時,要符合學生的年齡段,并緊跟教材,不能脫離實際。同時,教師要推薦各種體裁類型的課外讀物,低年級段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時期,單一的體裁很容易禁錮學生的思想,而豐富的體裁類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他們的創(chuàng)作思維。在講古詩二首中的“詠柳”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含“柳”的詩句,例如王之渙的《涼州詞》、志南的《絕句》等等,也可以是散文《楊柳》等課外讀物,同時讓學生走到生活中,去感受、觀察春天中的柳樹,并將自己觀察的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通過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而這些正是寫作的素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每日寫日記,記錄自己的閱讀感想或者身邊的大小事,在寫日記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優(yōu)美詞句運用上。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也才能更好地進行寫作。
結束語
綜上所述,讀與寫是一體的。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讀與寫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郭梅英.小學語文讀寫結合同步教學的實踐嘗試[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02).
[2] 李曉慧.淺析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