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甘肅省銀川市興慶區(qū)月牙湖回民第二中學,甘肅銀川 750001)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出很多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而民間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間文化,進而將民間文化弘揚下去,還可以促進小學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從小學美術教學的發(fā)展現(xiàn)狀來看,很多學生對學習美術興趣不高,將民間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進而提高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美術課堂教學效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學習效率低。而將民間文化與小學美術相融合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诖耍處熆梢越柚嘣拿耖g文化藝術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課堂教學效率也會有所提升[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開始不斷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以不斷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就小學美術教學現(xiàn)狀來看,美術教學的方法相對比較單一,而且教師基本上是圍繞課本教材來開展教學。將民間文化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民間文化和小學美術的融合還有助于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如今,我們正處于一個開放化、多元化的時代,網(wǎng)絡的發(fā)展更是讓人們接觸到了更多的藝術文化,這也給傳統(tǒng)民間文化帶來了沖擊。而民間文化與小學美術的融合,可以讓學生認識傳統(tǒng)民間文化、了解民間文化,進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為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將民間文化和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到一起,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從而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提出要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和交流能力。為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可以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為學生融入更多的民間文化藝術,進而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民間文化。我國民間文化藝術類型是非常豐富的,有年畫、手工藝品、刺繡等,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材內容,在課堂教學中融入這些民間文化的藝術類型,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間文化,進而促進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傳承。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對稱的美”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剪紙藝術融入課堂教學中。剪紙藝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過去,紙質裝飾物沒有那么豐富多樣,逢年過節(jié)或者各種重大節(jié)日,人們往往會利用剪紙來烘托熱鬧的氣氛。而在剪紙中,“對稱”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因此,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將剪紙藝術和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可以通過一些對稱的剪紙圖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對稱的美。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求教材內容與民間文化的契合點,將民間文化和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深入了解民間文化,從而將民間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fā)展下去。
小學生的感知能力比較強,面對具體形象的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會更加高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采用作品鑒賞的方式開展教學的效果要遠比枯燥的理論講解好得多。為此,在民間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融合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加強學生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欣賞。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藏書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藏書票”這個主題讓學生欣賞帶有各種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的藏書票。比如,甘肅的民間手工藝人就將敦煌文化融入藏書票中,如將敦煌文化中的敦煌佛手手姿、經(jīng)變故事、飛天等形象融入藏書票中,制作了具有獨特的敦煌文化風采的藏書票。同時,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欣賞年畫展。對于一些不容易收集的實物作品,教師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為學生收集相關的文化作品,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
民間文化和小學美術融合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豐富美術教學內容,還在于能夠使民間文化傳承并發(fā)展下去。為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開展課堂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民間文化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這樣不僅能夠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仍以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對稱的美”為例,在這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剪出一個漂亮的圖案。學生置身于民間文化作品的實踐操作中,更容易體會到民間文化的魅力。這種實踐活動的方式可以將民間文化內容與小學美術教學充分融合在一起。在具體的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民間文化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將新時代的思想內涵與民間文化結合到一起,賦予民間文化新的時代意義。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變遷,民間文化要想實現(xiàn)傳承與發(fā)展,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如此才能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始終占有一席之地。而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進行民間文化課堂實踐,可以為民間文化注入更多的新鮮活力,從而加快民間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也可以得到相應的提升。
美術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還要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美。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充分了解學生的想法,通過彼此之間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使學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尤其在民間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融合的過程中,由于學生接觸民間文化作品較少,對這些民間文化作品的認識不夠深刻,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這些民間文化美術作品,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交流時間,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光的魅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皮影這一民間文化。皮影戲又被稱為“燈影戲”,主要通過燈光的照射來進行表演。在具體的課堂講解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皮影戲讓學生感受光的魅力,同時,在皮影戲相關文化知識的講解中,可以讓學生圍繞皮影戲這一教學內容展開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從而使學生深入認識皮影戲這一民間文化藝術。除在課堂的交流探討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參觀博物館,充分了解民間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作,進而使學生充分感受民間文化藝術,加深對民間藝術的認識。
總而言之,將民間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者的融合不僅可以強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效果,還可以加強對民間文化的傳承。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尋求兩者的契合點,進而將民間文化與小學美術有效融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