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摘要:課堂教學是基于師生的對話交流展開的。教師一站式的提問方式不足以有效引導學生的深度思考,達到深度參與學習的水平。有效追問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追問不同于一般的提問,它是基于主問題的跟蹤提問,是對主問題的深化和延伸。有效追問,可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嚴謹、細致、開闊和深入,引領學生深度參與學習。
關鍵詞:有效追問;深度學習;小學科學課堂;
引言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開展問答互動的主要場所。以往教師的“一站式”提問方式不但會增加小學生的回答壓力,而且也無法有效引導小學生進行深度思考,更難以讓小學生達到深度學習的水平。與一般的提問相比,追問必須以主問題為基礎,并不斷進行跟蹤追問,故而不斷延伸與深化主問題,最終可以有效引發(fā)小學生深入思考問題,探究科學知識,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更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追問,可以讓小學生的思維更具開闊性、嚴謹性,且細致、深入,能為小學生的深度學習指明方向。
一、用追問澄清前概念,建構科學新概念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追問的方式幫助學生澄清前概念。并抓住糾正學生前概念中不完善的或錯誤的地方,以問促思,幫助其建構新概念。例如,在教學《把固體放到水里》一課的實驗時,教師把鹽和沙子分別放入水中并攪拌,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鹽不見了。此時追問:“鹽哪兒去了?”學生說:“化了?!边@就是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生活中的概念。繼續(xù)追問:“化了是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就是沒了?!贝藭r,學生的生活概念與科學概念的偏差之處就顯現(xiàn)出來了,繼續(xù)追問:“消失了嗎?鹽去哪兒了?”有學生回答:“沒有消失。放了鹽后水就咸了,說明鹽還在里面。”這樣的互動為學生建構科學的“溶解”概念奠定了基礎。
二、通過細致追問加深學科知識
在科學實驗中,幫助小學生明確實驗要求,才能有效引導其深度思考和學習,獲得準確的科學數(shù)據(jù),最終也能保證思維的縝密性。同時,在細致的追問下,小學生也能不斷加深學科知識內容,獲得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用手來測量”相關內容時,教師給小學生布置了“用手測量課桌長度與寬度”的實驗,但由于小學生實驗經驗和動手能力的不足,無法快速完成實驗。這時,教師可進行追問:“同學們知道一拃嗎?”有小學生用大拇指和中指打開比劃,教師接著問:“可以這么測量嗎?”同學們點頭,教師再問:“那課桌的寬度與長度可以從哪個位置開始測量,量到哪里?測量的過程要注意什么?怎么樣才能保證每一拃不留空隙?”有學生指出:“可以從課桌的一個角開始向兩邊測量,就是它的長和寬,量的時候每一拃都要一樣大,用筆做標記就不會留空隙,還能保證差距不大?!边@樣一來,小學生便能快速明白手測量物體的方法與注意事項,最終也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縝密的科學思維,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
三、追問有矛盾性的知識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經驗并不缺乏,但是他們的科學知識卻相對薄弱。在學習理科課程時,他們經常發(fā)現(xiàn)科學理論與生活經驗之間存在矛盾。因此,從提高探索的有效性的角度出發(fā),教師重視在基礎科學教育中尋找矛盾的知識,通過不斷的探索不斷回答學生的問題,逐步進行深入的探索。需要能夠將感知思維轉變?yōu)槔硇运季S,從而形成對事物的正確理解。例如,當教“空氣有重量嗎”這個單元時,“空氣具有一定的質量”這一結論就是學生普遍認為的“空氣是無色,無味,無形的”觀念有些不同。老師可以問學生:“你如何證明空氣有重量?”“如何證明空氣沒重要?”通過這樣的探究式追問來引導學生對矛盾處知識進行辨析理解,并為相信科學并提出問題的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四、巧妙把握追問時機
追問內容能夠預設,而問題也能即時生成,但這對教師的提問要求較高,需要教師臨時把握以及伺機而動,才能保證提問的質量。例如,在學習“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相關內容時,教學目的要求的是:小學生能通過不同材質物品在水中沉浮的情況而了解影響物體沉浮的主要因素。但在具體實驗中,有小學生發(fā)現(xiàn),將胡蘿卜放入水中之后,胡蘿卜既沒有浮起來,也沒有沉下去,而是飄入水中,這時教師便可伺機追問:“什么樣的現(xiàn)象屬于沉或???胡蘿卜這種情況是沉還是浮?”但小學生各執(zhí)一詞,并無定論。這時,教師再將一塊塑料板按壓至水底,追問道:“塑料板是沉是浮?”小學生一致認為是沉。然后,教師再根據(jù)這一情況幫助小學生統(tǒng)一物體在水中沉浮的標準,而小學生也能有效理解“沉”與“浮”的概念。追問的時機難以把握,容易一閃而過,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反應速度和觀察力,才能及時捕捉追問的信息和時機,將轉瞬即逝資源轉為追問內容,從而保證提問的質量,這對小學生的深度學習有引導作用。
五、追問容易錯誤的知識
錯誤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反饋,也是教師提出追問的好時機。因此,從提高問題的有效性的角度出發(fā),基礎科學教師關注有關易錯知識的問題,通過連續(xù)提問來糾正學生的思維定型觀念,以及學生的誤解,需要能夠對其進行更改。從時間和錯誤的經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并引導學生以一半的努力實現(xiàn)課堂效果。
結束語
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握追問的特點,厘清文本內容和屬性,從教材本身特點出發(fā),設置具體問題,讓追問夯實學習脈絡結構。追問不是隨意而為的,需要與學生思維進行關聯(lián),這樣設置的問題才更具有契合性,也才能引導學生認知共鳴。
參考文獻
[1]楊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課堂有效追問策略[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0(09):29-32.
[2]張華中.有效追問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J].學苑教育,2020(18):20.
[3]劉永祥.小學科學教學中讓追問更有效[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6,18(01):134-137.DOI:10.13970/j.cnki.nbjyxyxb.2016.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