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應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提到初中古詩文的教學,許多語文老師如臨大敵。就目前的語文教學來看,古詩文的教學占用了語文教學的大量時間,不僅教師覺得費時費力,學生也感到枯燥乏味。古詩文教學陷入了一個老師怕教、學生怕背的尷尬境地。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古詩文的教學效果呢?在此,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注重誦讀,將音樂融入古詩文教學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教學中一個有效的方法便是反復朗讀吟誦。可是,單調的重復地朗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學生保持興趣并反復朗讀古詩文呢?其實,很早就有教師提出配樂朗讀古詩文的辦法,甚至帶著學生配樂演唱古詩文。
中國詩歌具有濃厚的表現(xiàn)力,富有音律美和節(jié)奏美,很多詩歌都便于配樂演唱。先秦時期,《論語》《孟子》《莊子》《老子》等諸子散文,說理嚴密,講究文字鋪排,也有利于配樂朗讀。后來的敘事記人、寫景抒情散文也可以配樂朗讀,讀來別有一番韻味。
將音樂融入古詩文教學有四個基本要求,一是教師本身應具備較強的朗讀表演水平,如若沒有就應多花心思做好教學用的朗讀素材;二是用心收集音樂素材,形成資料庫,編輯好哪些音樂曲目適合哪些文章或古詩;三是要大膽創(chuàng)新,放手讓學生嘗試屬于他自己的演唱古詩文的方式。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就有男同學將以往配樂抒情式的朗讀,改為他們喜歡的說唱,女學生則改為快板演唱,都讓我大開眼界??梢姡瑢W生的配樂朗讀總是讓人出乎意料,因為一個老師想出的肯定沒有全班四五十人想出的多。四是在用多種配樂朗讀直至熟讀成誦后,一定要精心選一首配樂師生共同吟誦,意在走近作者,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魅力,由內而外的愛上古詩文。那后一步的古詩文教學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家不可小視,欲愛其作品先愛其人
很多老師在介紹作家作品時,都是導入!以后幾分鐘的時間就介紹完了。我個人認為如果學生對于一個作家感興趣,那么就會對他的作品也有興趣。初中古詩文多出自大家之手,學生可借此了解“孔孟”、莊子等諸子百家的故事,更可以耳聞韓愈、柳宗元、蘇軾、王安石的經(jīng)歷,再遇“李杜”、白居易的傳奇……每一個作者背后都有一段或精彩或心酸的故事,運用恰當?shù)姆椒ㄊ箤W生熟知作者的故事,了解寫作的背景,是可以讓學生愛上作者,并成為作者的粉絲的。如此一來,在教學相應的作品時就不那么吃力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的便是這個意思。比如,在教學辛棄疾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與《南鄉(xiāng)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時,我在簡單介紹辛棄疾的基礎上,以短視頻的方式,幫助學生解了辛棄疾辛酸的一生。并問:“你覺得辛棄疾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最大的遺憾是什么?”“他一生都在堅持什么?”學生們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想法,言語間有敬佩,有惋惜。再后來的詩歌理解中,學生很容易就走進了辛棄疾的感情世界,教學時就輕松愉快得多。
三、注重文言詞的積累,但要形式多樣
隨著語文教材的修訂,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所占的比重增大,而選入教材的這些篇目都比較經(jīng)典,并且不同時期的作品都有。將這些作品中的文言字詞積累好,學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備了閱讀淺顯古詩文的能力??墒抢斫夤旁娢膶嵲~和虛詞枯燥又乏味,這就需要教師想盡辦法幫助學生積累和鞏固文言字詞。具體若何做呢?首先,初學文言古詩之始,就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課后注釋、工具書理解古詩文大意的習慣,這是個語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不容小覷。教師逐字逐句講解慣了,學生也就習慣了被動接受,就會出現(xiàn)教師怕教、學生怕學的情況。學會放手,相信學生,哪怕開始學生理解得很離譜,但總有個過程,教師要做好訂正和總結。其次,難理解的文言詞要歸納小結。我個人覺得圖表法比較好,一篇文言文的重點實詞和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指導學生整理在一張表格中就可解決。有時也可以讓值日生將其分做成精美的三五個小卡片,展示在班級學習園地里,增加學生的成就感。最后,要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好文言詞。語文實踐課中以游戲的方式展開文言詞積累競賽、古詩吟誦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復習了知識。但是游戲活動一定要設計得緊湊,讓復習的文言詞系統(tǒng)些,用希沃軟件做這樣的游戲課件很方便。
四、輕講解重領悟,培養(yǎng)鑒賞能力
最初教學古詩文時,教師在賞析古詩文方面講得很細,從內容理解到寫作手法,再到思想感情,基本上都是教師在講,學生偶爾附和一下。考試時遇到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問題就來了,學生似乎對課外那篇束手無策,就說明學生鑒賞古詩文的能力沒養(yǎng)成。我因此對這樣的教學進行了反思,上古詩文所花的時間是上現(xiàn)代文時間的近三倍,講解細致,為什么會這樣呢?直到聽了北大教授溫儒敏對古詩文教學的一些建議,我才陡然領悟:這樣的教學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將古詩文講得太明白了。文言文和古詩詞對于學生來說是晦澀難懂的,需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靜下心來領悟。就像牛的反芻,有個時間過程。而我們做的,是將知識“嚼碎”了“投喂”給學生,沒有給他們感知、想像、品味的空間,學生的鑒賞能力難以養(yǎng)成,教學效果當然就不好了。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教師要輕講解重領悟,注重指導鑒賞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文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注重文化熏陶
古詩文語言簡練優(yōu)美,大多篇幅短小,適合抄寫成書法作品。即便像《出師表》這樣的稍長的文章,運用規(guī)范的正楷抄寫出來也非常漂亮。有的教師認為抄寫古詩文沒有必要,是在增加學生負擔。我并不贊同這個說法。需要闡明的是,抄寫古詩文不是懲罰性的重復抄寫,而是學習完一篇古詩文后,全班在音樂聲中規(guī)范地抄寫。最初由教師帶著做,養(yǎng)成習慣后,可指導科代表領著全班在自習課做這件事,教師做好監(jiān)督、評價和激勵。做這一步,是學生在感知古詩文優(yōu)美意境的基礎上,受到二次文化熏陶。抄寫古詩文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養(yǎng)成學生靜心書寫的習慣,還能獲得成就感,借此鞏固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所以,教學完古詩文后,應讓學生抄寫一遍相應的文章,學生在抄寫中繼續(xù)感受古詩文魅力。
除了抄寫古詩文外,默寫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教學進度,精心編寫好“晨讀晚練”,讀寫結合,鞏固背誦的成果。
總之,古詩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只要用心鉆研,總有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從古詩文的價值看,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瑰寶,很多古詩是文學頂端的明珠。作為教師,有責任將它們傳承并發(fā)揚下去。所以,探尋古詩文的教學方法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