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敏 于萍
冠心病、心肌病、心瓣膜病或大血管病變……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終都會發(fā)展為心力衰竭,臨床又尤以心臟瓣膜病和冠心病最為多見。而心力衰竭往往是壓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因此,發(fā)生過心梗的人及心臟瓣膜病患者一定要加以重視,及時干預,規(guī)范醫(yī)治,才能延長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心力衰竭是由心臟結構性和功能性疾病所導致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表現(xiàn)為心肌損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受損??梢哉f,幾乎所有類型的心臟疾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等)都是以心衰作為最終的“歸宿”。臨床上,心臟瓣膜病和冠心病是最多見的兩種心衰原發(fā)性的心臟病。
在瓣膜病的患者中,二尖瓣關閉不全與心衰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huán),長期的二尖瓣關閉不全會導致心臟擴張,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癥狀;而在進展期的心衰患者中,有59%存在二尖瓣關閉不全。通過手術方法,可對二尖瓣進行修復,使患者能夠更快地恢復。
如果說,瓣膜病在農(nóng)村地區(qū)多見,那么,冠心病則是在城市中最高發(fā)的心臟疾病。在冠心病合并心肌梗死被搶救回來的患者中,有一半的人在3年內會出現(xiàn)心衰。其中導致心衰的一大原因就是心臟室壁瘤的出現(xiàn)。在心梗發(fā)生后,大量心肌細胞因缺血而壞死,如此會形成疤痕。這些心臟壁上的疤痕經(jīng)過一定時間后會引起心臟壁的膨脹,從而形成一個類似于瘤狀的物質,這就是室壁瘤。它的存在會影響到心臟的收縮功能,導致心臟體積越來越大。而通過對室壁瘤的切開、折疊、縫合,就能使心臟結構恢復接近正常;對于同時存在的阻塞血管,可同時采取心臟搭橋手術,使冠心病誘發(fā)心衰的患者轉危為安。
可能有不少患者會對手術的安全性存在顧慮,其實,手術對于改善心臟功能、延緩心衰進展的作用目前在醫(yī)學界已經(jīng)是十分明確的。有這樣一組對比數(shù)據(jù)就可以說明:對于瓣膜病誘發(fā)的心衰,不做手術的5年內死亡率要超過80%,瓣膜病合并心衰的手術風險發(fā)生率在3%~6%,而手術后長期生存率要超過80%;對于冠心病誘發(fā)心衰的,不做手術在3年內的死亡率達到20%,進行手術后的長期生存率則要超過80%,遠高于單純藥物治療的52%。因此,臨床建議,只要是發(fā)生了心臟結構改變的心衰,大部分都應該進行針對病因的手術治療。
實際上,規(guī)范而合理的心衰治療,并非只有單純的手術治療,而是多學科綜合開展內外科結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由于心衰患者的手術風險相比單純心臟病手術要高,因此,需要先對患者進行內科治療,糾正其水腫癥狀,改善其心功能,從而符合手術指征,減少手術風險。此外,如術前辨證給予中藥方劑,可改善患者無力、焦慮、失眠、胃口差等多種不適癥狀;而術后心衰患者一般恢復得較慢,服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劑后,也能明顯改善體質,更利于康復。
A期:指出現(xiàn)引起心衰的高危因素,但沒有心臟結構或者功能異常。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心肌病、家族史等。
B期:沒有心衰的癥狀或者體征,但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結構性心臟病,包括左心室肥厚、無癥狀的瓣膜病、既往有心肌梗死史等。
C期:已經(jīng)有基礎的結構性心臟病,以前或者目前有心衰的癥狀或者體征。
D期:指難治性終末期心衰,患者反復住院,不能安全出院,目前主要通過植入人工心臟或心臟移植才能繼續(xù)維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