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
【摘要】協作配合是學生當前學習與未來發(fā)展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為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就要重視小組協作配合學習氛圍營造,以及協作式學習的引領,讓學生在配合協作中審美觀得到優(yōu)化,美育感知力得到提升,也使得學生的人格得到完美塑造?;诖?,筆者認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還應抓實立德為先,運用傳統藝術文化營造濃厚協作氛圍;學生為本,利用多元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協作能力;討論為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汲取知識等系列活動的組織與安排,力求使學生們在協作式的美術學習中審美水平不斷提升,藝術水平獲得提高,合作互助精神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小組協作;課堂探微;藝術素養(yǎng);審美意識;
協作學習是學生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最大化個人和他人習得成果。協作配合是學生當前學習與未來發(fā)展必備的關鍵素養(yǎng)之一。隨著新課程理念的逐漸深入及教育教學改革進程的持續(xù)推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由美術知識的傳輸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藝術感知力、端正學生審美觀念、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提升學生道德品質。與教學目標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美術教學的各個方面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诖耍恼陆Y合實際教學案例探究小組協作式小學美術課堂的構建策略,旨在培養(yǎng)學生集體榮辱感、合作意識、互幫互助精神。
一、立德為先,運用傳統藝術文化營造濃厚協作氛圍
協作與配合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美德,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藝術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協作學習態(tài)度,形成高級的美術情感。
以人教版五年級《彩墨臉譜》教學為例,臉譜是我國傳統藝術文化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戲劇寶庫中的瑰寶,更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智慧結晶。在正式授課前筆者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網絡、詢問長輩等途徑收集臉譜的信息。在正式授課時播放《大鬧天宮》視頻片段,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臉譜、了解臉譜的特點。同時,呈現各地區(qū)傳統臉譜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各民族文化的個性風格。
通過中華傳統藝術文化的滲透使學生理解任何一種藝術的發(fā)展都需要人們的歷代相傳與通力合作,學生在認識臉譜的基礎上感受到不同地區(qū)、民族臉譜藝術的鮮明特征,意識到協作“求同存異”的本質,有助于營造濃厚的協作氛圍。在協作中讓認知與情感功能充分發(fā)揮,能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和諧。
二、學生為本,利用多元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協作能力
以“學”為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學生有強烈的協作意識才能充分發(fā)揮小組協作式美術課堂的育人作用。
以美術鑒賞課程為例。首先,筆者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美術作品庫”,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書刊上找尋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形式不限,可以為繪畫作品、手工藝品等,并在每一作品旁簡單記錄創(chuàng)作者信息、選擇該作品的原因、其對自己美術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其次,將學生分為六人小組,以抽簽方式確定小組展示的順序,小組則整合成員每次需要展示的作品,將其制作成簡單的PPT;再次,在鑒賞課上,教師請每一小組按順序展示收集到的美術作品,談一談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及對自己的啟發(fā)。
例如,在一次鑒賞課上,一組學生展示了紫砂壺作品“蓮尊”與“牡丹壺”,課件呈現了紫砂在制壺藝人的辛勤勞作下、精雕細琢下成為極具觀賞性、實用價值的藝術品,學生由此獲得啟發(fā):美術創(chuàng)作要細心、耐心。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任何一項成功都需要汗水與智慧共同澆灌的,美術學習也是同理,也需要學生刻苦的練習,創(chuàng)新的思考,才會有美好的收獲。
豐富的美術教學資源能夠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小組合作收集、整理美術作品可培養(yǎng)學生欣賞他人的意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協作能力。
三、討論為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汲取知識
皮亞杰指出,協作學習在兒童認知發(fā)展建構中是一種主要的方式。小組協作是基于學生概念理解和應用技能的過程中,通過學生之間主動的對話、交流而形成的。討論能夠引發(fā)學生間不同思維的碰撞,在小組協作式美術課堂教學中積極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設置具有開放性、挑戰(zhàn)性、趣味性的議題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圍繞一個“議題”,通過分析議題—討論議題—達成共識一系列過程找到解決議題的合理辦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審美感知力。
以《主體與背景》一課教學為例,筆者設計了“主體與背景哪一個更重要”議題。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沒有背景的照片(照片主體為人物——筆者本人,右手握拳與耳齊平,左手插在衣服口袋里,整個身體微微向前傾,較為邁開狀態(tài))。提出問題:大家聯系生活,猜一猜照片中老師在做什么?其次,生展開小組討論,一組學生說,老師在雨天撐著傘往家走;一組學生說老師揮拳頭要打人。此時筆者沒有干預學生的討論,也沒有限制學生的想象。再次,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背景照片,如郁郁蔥蔥的樹林、繁忙的街道、商品琳瑯滿目的商場等,請小組成員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繪制人物“模型”并裁剪下來,在不同的背景下調整人物的位置與方向。隨后,筆者請小組代表展示本小組的創(chuàng)作思路,各個背景中人物的動作內涵,還有學生說出了人物的心理。最后,請每一小組再一次思考議題,深刻認識到主體與背景間協調的重要性。
在該教學案例中,筆者以自己的照片作為教學資源,學生們興趣濃厚,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組討論與合作探究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學生們在討論中還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觀點,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性思維,這些都是傳統教學模式下不能達到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組協作式小學美術課堂的構建不是簡單地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更重要的是促成小組成員之間及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配合、協作,促進知識在學生間的共享與流通,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與集體榮辱感,逐漸培養(yǎng)學生欣賞他人、幫助他人的美德,繼而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彰顯小學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高秀明.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2, 000(012):241-242.
[2]江麗華.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小學美術教學工作[J]. 成功(教育),2010, 000(003):13-13.
[3]馮娟,詹國華.關于協作學習理論的思考[J].浙江教育技術,2008(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