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瑩瑩
內容摘要:新加坡作為華裔人口占全國人口較大比例的國家,其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和當地師資、教學資源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使新加坡華裔兒童的華文教學面臨諸多挑戰(zhàn)。而漢語國際教育領域與先進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則為華文教學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本文以年齡在4-12歲的新加坡華裔兒童為研究對象,基于視聽法和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基礎,并結合政策背景、信息技術背景和新加坡華裔兒童習得漢語的特點,對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的現狀、不足和優(yōu)勢展開分析,并對將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線上華文教學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最后對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提出展望。
關鍵詞:新加坡 華裔兒童 線上 華文教學
以互聯(lián)網技術為突出特征的新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后疫情時代愈加廣泛,漢語國際教育領域與先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線上漢語教學“新常態(tài)”趨勢也在不斷加強。新加坡的華裔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較大,其華裔兒童作為一個龐大且具有特殊性的漢語二語學習群體,針對他們的華文教學日益引起華文教學界的廣泛關注。線上華文教學的快速發(fā)展為新加坡華裔兒童的華文教學目前所遇到的困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
一.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的界定及理論基礎
(一)相關問題的界定
1.線上華文教學的界定
對于線上華文教學的界定,前人已經有了較多的研究。本文主要參考了林秀琴,吳琳琳(2020)提出的定義,即線上華文教學則指師生分別在各自的真實空間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的遠程華文第二語言教學。
2.華裔兒童的界定
對于華裔的界定,本文參考了吳英成,邵洪亮(2014)提出的定義,即華裔專指入籍中國之外其他國家的漢人。本文所研究的對象主要限定為年齡在4-12歲的新加坡華裔兒童。對于新加坡華裔兒童的華文教學既不同于對于中國兒童的漢語母語教學,也不同于傳統(tǒng)的對于海外零基礎兒童學習者的漢語二語教學。
(二)理論基礎——視聽法
視聽法強調在一定的情景中聽覺(錄音)感知和視覺(圖片影視)感知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第二語言習得過程被認為是刺激—反應過程,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相互聯(lián)系,同時作用于感官,增強刺激、加快反應并加深記憶。同時圖像和聲音相聯(lián)系建立條件反射,一旦圖像(情景)單讀呈現時,學習者也能自動做出反應。(劉珣,2000)由于視聽法教學被廣泛運用于線上漢語教學中,因此筆者提出以視聽法為基礎來探討線上華文教學。
二.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分析
(一)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現狀分析
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漢語熱”在世界范圍內的興起及新加坡政府的雙語政策所提供的支持,目前新加坡學習華文的人數占比較大,其中針對華裔兒童的華文課程的授課主體主要包括三種:孔子學院,新加坡華文特選小學和線上教學平臺。總體而言,新加坡華文教學以國家漢辦和新加坡政府的支持為前提,并結合當地和中國的許多培訓機構的教學實施,總體上呈現出蓬勃發(fā)展的景象。下面將從課程主體,師資力量,教材情況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課程主體
雙語教育作為新加坡的教育特色,新加坡政府在1979年在九所歷史悠久的華校推行特別輔助計劃,提供雙語并重的教育,政府給予這些學校更多資源、改進設施,并推出一些政策鼓勵學生報讀。至此新加坡共有了15所特選華文小學和11所特選華文中學。此外,新加坡將華文作為小學階段的必修課和主課,且六年級學生需要參加小學離??荚嚕≒SLE),華文作為考試科目占100分。由此可見,華文教育在小學階段作為核心課程受到了較高的重視。
適用于新加坡華裔兒童的課程主體可大致分為以下三類:孔子學院,新加坡華文特選小學和線上教學平臺??鬃訉W院一類僅有南洋理工大學孔子學院,由中國國家漢辦主辦;新加坡華文特選小學有愛同學校,宏文學校,圣嬰小學,菩提學校,南華小學,南洋小學,萬慈學校等10余所;而現有的針對華裔兒童的線上華文教學平臺也相對較少,具有代表性的線上華文教學平臺有PPtutor,LingoBus,LingoAce,哈兔中文網絡學院,中文聯(lián)盟、“聽說e樂園”等。其中“中文聯(lián)盟”云服務平臺則是匯聚全球近400家大中小學和中文教育機構,為從事國際中文教育的學校、機構、教師和學生提供各類慕課課程;而“聽說e樂園”是新加坡教育部已推出新的互動網絡平臺,反饋顯示,超八成學生喜歡通過這個平臺學習華文,也對用華語溝通更有信心。此外,超過85%的父母觀察到孩子華語溝通能力加強;其余的線上教學平臺均為針對海外華裔青少年的華文教育機構。
2.師資力量
新加坡華文教師的背景比較復雜,中年以上的華文教師具有傳統(tǒng)華校的教育背景,年輕教師大多具有華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背景,近十年來還有來自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本土教師以及聘自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內地、臺灣等國外的公派教師,他們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3.教材情況
針對新加坡華文學習者的教材種類較多,以課堂教材為主,大致可分為以下6類:課堂教材,如《小學高級華文》;讀物和自學教材,如《海洋2°空間》;工具書類,如《看圖認詞字典(修訂版)》;師資教材類,如《華語教學語法》;還有工具書類、實用手冊類和教學大綱類。
(二)新加坡華裔兒童華文教學存在的不足
1.雙語優(yōu)勢減弱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通曉英語,新加坡本地的雙語優(yōu)勢逐漸減弱。雙語模式下,英語在新加坡全社會的應用更為廣泛,重視程度更高,這對于學校的語言環(huán)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據調查,華裔學生在學校與同學交談時幾乎只講英語、英華雙語、華語,但最常講英語的比率達到54.95%,高居首位;英華雙語、華語的使用率不分上下,分別占21.7%和21.43%。(黃明,2001)對于華裔學生而言,英語已經成為了他們在學校的主要用語。同時新加坡的華文課程雖然從幼稚園持續(xù)到初中或更久,但每周的課程卻可能只有幾個小時,不同華人家庭父母的華語水平也存在差異,華裔兒童的華文學習環(huán)境和交際活動仍較為缺乏,這都會影響到學生的華文學習效果。
2.適宜的教學資源不足
總的來說,華文教材種類較多。但一方面專門針對新加坡華裔兒童的本土化華文教材較少,網絡華文教材的資源相對更少,純紙質教材占所有教材的79.7%,如《華語入門》,含多媒體的教材只占20.3%,如《中學華文》;另一方面除新加坡教育部官方輔助資源外,其他輔助教材的學習資源還不夠,并缺少對應的媒體資源。此外,適用于新加坡華裔兒童的系統(tǒng)化教材較為缺失,教學材料之間的連貫性不夠強,較為碎片化,且許多教材沒有經過合理的篩選,教學資源庫的正確性和有效性有限,不利于學生系統(tǒng)有效地掌握華文知識。
3.師資力量匱乏
一方面,國別化、精準化培養(yǎng)的華文教師人才較少,通用型的教學人才相對培養(yǎng)較多。以北京體育大學本科漢語國際教育的培養(yǎng)方案為例,目前還未出現培養(yǎng)精準化、國別化的國際漢語教師的培養(yǎng)方案,傾向于培養(yǎng)通用型的國際漢語教師。新加坡本土華文教師也存在數量短缺、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另一方面,在開展線上華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華文教師均缺乏教學模式上的創(chuàng)新,所開展的線上華文教學僅停留在傳統(tǒng)的PPT、視頻音頻講解知識、線上批改作業(yè)等多媒體技術的層面,缺少新的線上教學模式和理念進行教學改進。
(三)新加坡開展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的優(yōu)勢
1.政策支持
從新加坡方面而言,新加坡當局把加大漢語教學的力度、培養(yǎng)漢語精英作為新時期語言政策的重要內容,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一項改革措施推動了華文教育的發(fā)展,即新加坡教育部讓10余所小學實行漢語為第一語言、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并在170所幼稚園開設了漢語拼音課,讓兒童從小就打下學習漢語的基礎。(鄭通濤,蔣有經,陳榮嵐,2014)此外,新加坡政府還從制度、資金、技術、精神鼓勵上保障華文教師的發(fā)展。(余可華,2017)
從中國方面而言,中國極大鼓勵互聯(lián)網企業(yè)與社會教育機構根據市場需求開發(fā)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教育服務。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逐步探索網絡化教育新模式,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兩國對于發(fā)展華文教學和線上教學的政策支持對于線上華文教學的發(fā)展起著較為積極的作用。
2.技術支持
眾多針對華裔兒童的線上華文教學平臺,如PPtutor和支持全球學習者使用的在線教室App,如Classin,都為新加坡線上華文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者提供了全球語伴交流的平臺。處在新加坡不同地區(qū)的華裔兒童能夠以線上平臺為載體與華文水平相近的伙伴形成語伴關系,并通過在線合作學習與互動,建立濃厚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習潛能。同時,華裔兒童也能夠通過多種網絡平臺獲得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母語者視頻或語音互動交流的機會,既能習得純正的華文,也能共同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線上華文教學的一對一個性化直播課或小班授課的教學形式,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年齡、華文水平、學習特點、文化背景等。同時線上教學平臺也能夠為華裔兒童量身定制學習規(guī)劃,推薦更適合他們的課程、教材和老師,以保證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哈兔中文網絡學院自主研發(fā)適合華裔兒童的華文課程,既基于兒童認知和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了多感官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孩子沉浸在玩與學中充分吸收知識,也針對不同華文水平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提供相對應的課程,全面滿足學生的華文學習需求。
3.學習者自身特點的天然優(yōu)勢
新加坡是除中國以外世界上唯一一個華人占人口多數比例的國家。2012年新加坡華僑華人占總人口的73%以上。(余可華,2017)對于華裔學生而言,新加坡推行的雙語政策便是將英語作為第一語言,華文作為第二語言,因此以華文作為家庭常用語的華裔兒童,在入學之前便具備了一定的華文基礎和文化背景。在新加坡華裔兒童中,常用語言偏向于華語的占 48.35%;常用語言為英語和華語的占13.19%。(黃明,2011)由此可見,他們具有雙語優(yōu)勢。而4-12歲的兒童本身正處于二語習得的關鍵期,在華文學習上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
除了雙語優(yōu)勢,新加坡華裔兒童還具有較強的華文學習動機。一方面是由于民族情感和文化歸屬感的聯(lián)結。另一方面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華文的使用價值也與日俱增。新加坡啟動的“講華運動”,推動了其年輕人學習華文。
4.全球化的資源共享
線上華文教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新加坡華裔兒童華文教學的困境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在教師資源方面,線上教學平臺能夠充分利用中國優(yōu)質的教師資源?,F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使全球不同地區(qū)的人能實現即時和延時交流,打破了教學時空的局限。如在Classin平臺上,學生可通過在線教室、互動電子黑板、舉手搶答等功能和中國的優(yōu)質華文教師進行直播互動,在沉浸式的在線課堂環(huán)境中接觸地道的華文,并獲得實時的學習反饋。在課程資源方面,線上華文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全球化的資源共享,滿足處于各學習階段的學習者對不同課程的個性化需求。如“中文聯(lián)盟”網站為全球的華文學習者和教師提供了優(yōu)質網絡課程服務和教學資源庫。其中在疫情期間,“中文聯(lián)盟”推出“網絡中文課堂”和“停課不停學”版塊,采用在線遠程“直播+輔導”的中文教學新模式,為全球中文學習者和教育機構提供標準化、高質量的在線中文教育服務。同時為學習者提供趣味性較強的課外學習視頻、動畫練習、多媒體課件等拓展資源。
三.針對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的建議
針對筆者前文提出的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的優(yōu)勢和不足,在此結合國內運用成熟的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對其運用到線上華文教學進行可行性分析,并對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提出展望。
(一)信息化環(huán)境下翻轉課堂理念運用的可行性分析
伴隨著網絡技術和教學新理念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日漸深入,翻轉課堂成為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為漢語教學的深入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翻轉課堂,是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課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上課前完成對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師生在課堂上一起完成作業(yè)答疑、協(xié)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等活動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2013)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對于開展在線課堂、微課的錄制等的技術支撐和新加坡華裔兒童學習的特殊性,探索將翻轉課堂教學理論應用到線上華文教學實踐中,以獲得更優(yōu)的教學效果。
從學生方面而言,翻轉課堂對于課前學習和課中討論交流的要求充分調動了兒童學習的自主性,有利于滿足他們在課下觀看趣味性學習視頻的好奇心和驅動力,減輕學習壓力,激發(fā)兒童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社交心理和課堂互動需求。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和提出的疑難問題,教師也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運用有助于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因材施教和自主學習效能。從教學資源方面而言,微課是翻轉課堂教學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微課內容既需要契合教學重點內容和學生的華文學習水平,也需要保證與課上師生和生生所討論的關鍵問題相串聯(lián),使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順暢進行。同時微課設計也需要做到每節(jié)課內部知識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以幫助學生實現學習體系的連貫性,做到循序漸進。
(二)新加坡華裔兒童線上華文教學展望
1.結合學習者習得特點和現代網絡技術
新加坡華裔兒童的線上華文教學既需要針對他們的習得特點和心理需求進行多樣化的課程設計,也需要充分利用線上教學的特點和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語言教學與現代網絡技術相整合的潛能,以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習得華文的效率。教師可基于視聽法在教學中設置多種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結合有趣的交互型游戲,并配合大量精美且具有趣味性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展現形式講解課程內容,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參與感和聽說讀寫綜合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運用AI和大數據功能,實時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短期和長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并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
2.語言技能和文化認同整體發(fā)展
大部分新加坡華裔兒童的家庭非常重視中華文化的熏陶,且他們的華文學習也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傳承漢文化,達到文化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漢語知識技能的教學需要和文化教學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發(fā)他們對于中華文化的興趣,促進語言技能和文化認同的整體發(fā)展,促進中華文化在新一代華裔兒童中的傳播和傳承。
本文基于視聽法理論基礎,結合政策背景、信息技術背景和新加坡華裔兒童的習得特點,從教師、教材等多方面討論線上華文教學的現狀,分析出其存在雙語優(yōu)勢減弱、適宜的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匱乏等不足之處,但在政策、技術、學習者習得特點及全球化的資源共享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最后對翻轉課堂理念運用到線上華文教學進行可行分析,并提出展望,包括結合新加坡華裔兒童的習得特點和現代網絡技術、促進語言技能和文化認同整體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思怡.海外華裔兒童線上漢語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2]周茜茜.海外華裔兒童網絡漢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3]趙麗秋.基于“樂學善用”理念的新加坡華裔兒童華文課例研究[D].山東大學,2014.
[4]周小兵,李亞楠,陳楠.基于教材庫的新加坡華文教材分析與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華文教學與研究版),2014,12(06):11-16.
[5]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信息化環(huán)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01):58-64.
(作者單位:北京體育大學人文學院)